從孩子的哭鬧談起(0928)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會隨著孩子生氣而生氣起來,會出言威脅恐嚇,事後又放不下面子,都是讓我們知道並學習如何應對孩子生氣的教材

前言

昨天(2021.9.27)聯合報的副刊有一林杰兒所寫名為<面對情緒的二三事)的文章,內容大概是:平常很乖巧的小二生,突然失控,哭鬧、吼叫、甚至打人,怎麼說都沒用,因此作者火了「以後不准再叫我媽媽!」第二天孩子已恢復正常,可是作者還在氣頭上,孩子怎麼賣乖弄巧都沒用,因為她等著孩子跟她道歉。後來孩子只有乾脆叫她名字,她想起之前讀過的類似情節,竟然就地發生,不由爆笑;最後是打勾勾,作者要孩子生氣時先深呼吸冷靜一下,可是孩子又怕氣起來會忘記…最後只好自寬自勉:一起努力。
生氣,生氣,氣死我了。(取自方格子)
這文章之所以有意思,乃因:不管你再怎麼良善、關懷,教導有方,孩子就是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此時應該就是孩子學習,父母修行的契機,講是這樣沒錯,但氣頭是會傳染的,父母生氣,孩子一定受影響;孩子生氣,父母想不被影響也很困難。我們期盼孩子能順風順水,但總有不如意的時候,小時候沒教導他如何因應,長大後他很可能就不知如何因應較好。

誰的修為差?

從上面的描述也可看到孩子是脾氣來了,發洩一下,過去了就過去了,不再受影響,他的境界已達「本來無一物」的階段;媽媽是被孩子惹來脾氣了,過去了還沒過去,還在受影響,然後呢?還在想方設法…她的境界是在「時時勤拂拭」的階段。媽媽的反應很正常,我們大半都是如此的。但從媽媽的反應我們也可大概知道一點「情緒」,事情已經過去了,所以情緒應該也要過去了,可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事情已經過去了,情緒卻還過不去,為什麼?應該過去卻過不去,或不過去,卻還在為那件事牽腸掛肚,情緒之所以難搞,其因在此。不甘,不願,不服,不忍,不要,不捨,不屑,不想,都是過不去的原因。以此案為例,媽媽不想就這樣算了,希望孩子從中學到東西,獲得教訓,所以才過不去。媽媽在當時的恐嚇,事後的撤嬌式的反應,還要孩子察顏觀色,還要孩子幫她找台階下,使媽媽看來更像是沒長大的孩子。

最後一定要溝通,要講清楚

  會隨著孩子生氣而生氣起來,會出言威脅恐嚇,事後又放不下面子,都是讓我們知道並學習如何應對孩子生氣的教材。作者在處理時主要是用堵障的方式,告誡,說理,威脅等,但似乎沒有什麼功效(事實上,不止是小孩,即使是大人,這個方法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功效。)堵障是鯀治水時所用的方法,此法沒效,所以呢?似乎可以嘗試一下大禹的疏導法了,這部份我們下面再談。但作者最後面的溝通極為難得,也是這案例最重要的部份。有了溝通,可以了解原因,可以共同解決,可以練習因應,所以最為重要。
我不知道下次她的孩子在氣頭上,作者又會如何處理?強忍著?壓抑?逃避?不理?情緒不發洩出來,那是會傷身的,那怎麼辦呢?因為她教孩子的還是要忍耐,要設法冷靜下來,由此概推她的成長家庭應該是正常的,但也沒教她如何處理怒氣,因此她用的還是大家認為合理的方式:冷靜下來,我請教各位:氣不可遏制之時,你能冷靜嗎?她的方法有用嗎?
我們怕孩子生氣,怕因此給我們難堪,怕他因此受傷,但孩子有可能都不生氣嗎?

華人父母不讓孩子獨立

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感覺到台灣或者是華人父母很少把孩子當做是獨立的個體,印象深刻的是有次看龍應台的文章,他的孩子是中德混血,有次突然問她說,「我就在旁邊,為什麼你的朋友談到我時,不直接問我,而要透過你?」(大意如此)後來我就留意是否有這麼回事?吔,還真的有吔。你可以試試看,你和帶孩子的朋友碰面了,你會問孩子近況呢?還是你會問朋友她孩子的近況?有次帶孩子出去,就碰到這樣的情形,朋友見到後「喔?這是你兒子喔?現在在那裡深造…」最有意思的是看病,孩子有病,一定是她娘跟著進疹間,醫生問:「怎麼了?」回答的是誰給你猜?孩子根本沒有開口的機會,話都被講完了…

讓孩子獨立才是真的愛他

我們愛孩子,沒錯,替他們做什麼我們都願意,所以呢?我們的孩子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就可以了,可是這樣是"愛"嗎?我們好像是從第一次離家才開始長大的,我還記得第一次離家去花蓮考師專,第一次搭公車上蘇花公路,我還以為自己不會暈車,結果還沒到東澳就已經全身酥軟了……到師專後,我發現自己不會買東西,因為以前在家時好像沒買過東西,要什麼,跟父母說他們就幫你買好了…大女兒第一次到英國留學時,事後回述說:到英國已是深夜,自己拖著大行李,抬著上下階梯,語言不太通,好不容易擠上公車…聽得心裡都在抽痛,還好,因為大學四年離家生活,所以有了一點獨立的能力;小兒研究所時,有機會去美國,我們叮嚀他到達後要回報,結果一整天都等不到訊息,後來才知道,在美國國內轉機時,班機誤點,只好在機場過夜,手機因為剛到無法聯絡……我心想:此狀況能夠處理,大概就不必我們再擔心了。也幸好四年大學是獨立在外的。

你讓他負責。他就能負責了

孩子總有離家的時候,所以我們在教養時就必須以:他在外面獨立生活時需要什麼?做為教養的依據,不要太過照顧,不要太過保護,不要愛之適足以害之,食衣住行育樂,在家時都應該讓他有學習的機會,有動手的機會,有負責的機會…該他會的就該讓他會,不要把他的生活排滿,要讓他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有次看雜誌,裡面提到有位年薪千萬的父親,兒子要上大學了,他算了算,大學四年大概需一百萬,所以呢?他在兒子上大學時,直接匯一百萬進兒子的帳戶,並告知兒子這四年間錢自理,但不能再跟家裡拿錢,結果,兒子大學畢業時,存款還有八十多萬元。我回去後算了算,是,大學四年大概要一百萬,所以回去後直接告訴兒女,上大學四年約需花費一百萬,上大學那天,我就直接滙入你的帳戶,這四年的費用請自理(大女兒已到加拿大上研究所,大學四年陸續按時匯給所需費用,大概也是百萬,但不是一次給,因此畢業時剩不到十萬;),二女兒,和小兒子畢業時各自剩下八十多萬,可是二人的用錢方式大不同,二女兒是開源,活動啦,獎學金啦;小兒子是節流,省吃儉用。但自己的錢,看起來用起來就是不一樣。有時,你讓他自己負責,他就真的會負責了。

情緒可以學習

而且我也發現情緒反應是可以學習的。中和回宜蘭的路標不是很清楚,而且有些路段還需交叉行駛-這邊的車轉到那邊車道,那邊的車轉到這邊車道-,再加上路多且雜間隔又小,一不小心就調不回來,需前進數公里才能轉回正確車道,因此每次都很緊張。有次搭大女兒的車,一不留神彎不回來了,可是她竟然是淡定如常的前駛,我問她怎麼不動氣,她問說:「動氣就能改回來了嗎?聽聽音樂吧!」從此,彎錯路我也比較能釋懷,不會那麼慌張和焦躁了。孩子應該也一樣吧?大人如何處理情緒,正是她們觀摩和學習的對象。

孩子哭鬧怎麼辦

那孩子生氣時,怎麼辦呢?
取自google圖片
因應四個原則:
  • 不要制止;
  • 不要說理;
  • 不要隔離;
  • 不要威脅;(更不能處罰)
禁止一原則:
  • 不可以傷人,傷已,傷物。
我雖然小,但我也會生氣(取自方格子)
孩子為何生氣?人在遭遇到威脅或不快時,會有備戰,逃避,或凍結的自然反應。生氣是備戰的一種。生氣無法解決問題,卻可展現堅強並暫時忘卻或麻痺痛苦。因此在處理時,處理者本身必須先保持冷靜,不要孩子生氣,你處理不了結果自己也生氣了,請問如此一來,孩子學到了什麼?

孩子生氣的處理

孩子生氣時需要知道你能瞭解他們,也會在他們身邊幫助他們,所以呢?如果你知道孩子生氣的原因,你就直接描述:
「你的玩具被弄壞了,所以你很生氣。」
如果你不知道他為什麼生氣,你就直接說出你所見的:
「我看得出來,你現在很生氣。」
然後明確告知:「沒關係,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我會在這裡,等你氣消一點了,再告訴我你為什麼生氣?」如果孩子還小可以觸摸他,你就摸摸他:「我摸摸你,沒關係的,你很安全的,我就在這裡陪你。」
如果他大叫著要你走,你可以說:「你不要我在這兒,所以我會離開一點,如果你需要我,我會馬上回來,我不會讓你自己一個人在這裡生悶氣。」
如果孩子打人,傷已,或傷物,你都要立即制止,設立界線,「你可以生氣,但不可以打人。」拉著他的手,或環抱他,口裡告訴他「等你冷靜下來,我就放手。」
這些都是告訴孩子,你瞭解他們,所以會在旁邊幫助他們。也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可以的,但有些行為則是不允許的。
孩子冷靜下來後,你可以了解原因,也可以協商幾種孩子覺得自己要發作時可以使用的活動,並且要加以練習,以便到時使用。

結語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情緒管理是一生的課題,人生的起伏波折,人生的浪漫多采,人生的快意江湖,人生的沮喪失意,人生的樂趣,人生的棈彩都來自人有情緒。可是情緒來來去去,也讓人飽嘗喜怒哀樂的浮沈,情緒管理是一生的課題,讓我們學習孩子的「本來無一物」,但這境界不易達到,那麼就把「時時勤拂拭」也納入努力的標的中吧!
蘿拉‧馬克罕(2019) 「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https://love-parenting.com/what-to-do-when-kids-get-mad-10-tips-to-manage-the-anger/
後記:看我寫的多麼的輕鬆,孩子哭鬧時,四個原則:不要制止;不要說理;不要隔離;不要威脅;(更不能處罰)。可是,你看過孩子哭鬧嗎?哭鬧的當下,對,你會希望孩子冷靜,可是說著說著。你自己的火氣卻是愈來愈大,愈來愈火大,制止不行,說理不通,隔離不當,威脅不可、然後你還要提醒自己不要發飆,抑制自己不要馬上發飆…所以我才會說,孩子生氣,對他來說是學習的機會,而對大人來說則是一種修行,平常要你修行,你根據什麼?為了什麼?可是,處此當下,你不修也不行。不修對孩子可能就是不良示範,或是一種傷害…我說得輕鬆,你做得辛苦,你看看人生多好玩。別擔心,修了,對你又是一大成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離不開別人,離不開與人的交往和互動,影響你我最大的,就是他人,這個影響當然是好壞兼俱,有好人就一定有壞人,有好事就一定有壞事。但影響是好是壞,我們管不了別人,卻可以掌控自己。別人對我們如何我們管不了,但我卻可以主動向人釋出善意和真誠,當我先釋出善意和真誠,或許別人也因此而敢於釋出真誠和善意…
    吉卜力繪製<魔女宅急便>的整個過程中,困難重重,問題多多,其情節似乎也可套用前面的公式,而且將會與<魔女宅急便>的故事同樣精彩。有興趣的話,可點閱註五所附的網址,並且試著自行套用看看。 總之,只要是與故事相關的行業,在發展故事時似乎都能套用1.目標→2.阻礙→3.努力→4.結果→5.意外→6.轉彎→
    人生苦短,而且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不管如何已經來了,總要活出不愧此生的人生,那要怎麼活呢?神經大條一點,凡事向上向善看吧?有首禪詩是這樣說的 落葉已隨流水去,春風未放百花舒。 青山面目依然在,盡日橫陳對落暉。 萬事萬物如同葉流水,春風百花,來來往往,或許就像需要時時勤拂拭的那些塵埃,但本來無一物,因
    我比較擔心的其實是年青人,他們在受到霸凌時所感受到的震驚和傷害一定比成年人大且重,成年人都無法處理了,遑論他們。碰到這種狀況他們很可能求助無門。他們大概都不會讓家長知道,因為家長對網路的了解比他們少,對他們的幫助不大;再者,家長也不知道網路對青少年的重要性,知道孩子被霸凌可能只會叫他們把平台關掉
    教育機會均等,這個概念的提出,正突顯它的難解 在資源部份,以往偏遠確實比較短缺,但現在的狀況是政府投入太多資源,偏遠幾乎無從消化;在師資方面,以往是教師異動太過頻繁,現在則因師資培育太多,偏遠師資異動困難,再加上師資法的保障,對於無心於斯的不適任老師,也根本淘汰不了;至於家長及家庭的問題,以及學生文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收復河山,他有將相之才,但在南宋朝中卻無從施展。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入,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當年金兵肆虐、生靈塗炭的情景,不禁悲憤滿懷,不能自已。況且中原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
      人,離不開別人,離不開與人的交往和互動,影響你我最大的,就是他人,這個影響當然是好壞兼俱,有好人就一定有壞人,有好事就一定有壞事。但影響是好是壞,我們管不了別人,卻可以掌控自己。別人對我們如何我們管不了,但我卻可以主動向人釋出善意和真誠,當我先釋出善意和真誠,或許別人也因此而敢於釋出真誠和善意…
    吉卜力繪製<魔女宅急便>的整個過程中,困難重重,問題多多,其情節似乎也可套用前面的公式,而且將會與<魔女宅急便>的故事同樣精彩。有興趣的話,可點閱註五所附的網址,並且試著自行套用看看。 總之,只要是與故事相關的行業,在發展故事時似乎都能套用1.目標→2.阻礙→3.努力→4.結果→5.意外→6.轉彎→
    人生苦短,而且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不管如何已經來了,總要活出不愧此生的人生,那要怎麼活呢?神經大條一點,凡事向上向善看吧?有首禪詩是這樣說的 落葉已隨流水去,春風未放百花舒。 青山面目依然在,盡日橫陳對落暉。 萬事萬物如同葉流水,春風百花,來來往往,或許就像需要時時勤拂拭的那些塵埃,但本來無一物,因
    我比較擔心的其實是年青人,他們在受到霸凌時所感受到的震驚和傷害一定比成年人大且重,成年人都無法處理了,遑論他們。碰到這種狀況他們很可能求助無門。他們大概都不會讓家長知道,因為家長對網路的了解比他們少,對他們的幫助不大;再者,家長也不知道網路對青少年的重要性,知道孩子被霸凌可能只會叫他們把平台關掉
    教育機會均等,這個概念的提出,正突顯它的難解 在資源部份,以往偏遠確實比較短缺,但現在的狀況是政府投入太多資源,偏遠幾乎無從消化;在師資方面,以往是教師異動太過頻繁,現在則因師資培育太多,偏遠師資異動困難,再加上師資法的保障,對於無心於斯的不適任老師,也根本淘汰不了;至於家長及家庭的問題,以及學生文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收復河山,他有將相之才,但在南宋朝中卻無從施展。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入,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當年金兵肆虐、生靈塗炭的情景,不禁悲憤滿懷,不能自已。況且中原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生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但當孩子表現出怒火時,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本文提供了三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家長理解與管理孩子的情緒:深呼吸、猜測情緒和行動。這些策略能幫助家長在激烈的情緒中保持冷靜,並有效地協助孩子表達感受與找到解決方案。透過理解與適當的引導,家長與孩子的情緒管理將更加順暢。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接受孩子哭泣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尊重孩子的意願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生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但當孩子表現出怒火時,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本文提供了三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家長理解與管理孩子的情緒:深呼吸、猜測情緒和行動。這些策略能幫助家長在激烈的情緒中保持冷靜,並有效地協助孩子表達感受與找到解決方案。透過理解與適當的引導,家長與孩子的情緒管理將更加順暢。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接受孩子哭泣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尊重孩子的意願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