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改變,我從《法律女王》《RBG:不恐龍大法官》學到的三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如果現實讓我們不舒服,無論現狀如何強大,強大到看似難以撼動,透過有效的策略與執行,還是可以一步步改變;這無關乎性別,只要想要變化,我們都可以跟美國知名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學到三件事情......
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劇照,劇照來源:IMDB
因為喜歡閱讀,《方格子》幾位非常精采的作者,「小毛小姐」「姆斯的閱讀空間」「沉溺在經典閱讀中的John Lin」「閱讀筆耕」......我都在接觸過他們的文章之後,立馬成為忠實讀者,有新發文一定必定找時間仔細閱讀,還未讀過的舊文,也會想找時間補讀。自己的待讀清單,因為他們,累積了好多書,但小朋友剛開學,九月份頻繁的會接到各式各樣的繳費單,每次繳完一張想說,這應該是最後一張繳費單了吧,不久又會飄來一張.......;儘管清楚的知道,這個是開學月份的財務必然,但看著戶頭的數字快速的減少,在財務上,還是有很大的緊張感,孩子的食衣住行教育,每一筆都很難省下來,只好從自己身上其他的開銷上去節流。
知道創作不易,在購買書籍與影音產品上的花費,我向來不手軟,但看著荷包快速消瘦,也只好先從這些支出上去節省,還好,只是節省了實體上的花費,最近比較少在網路書店購書,但心靈的食糧,完全不需要因此短少,因為有圖書館;圖書館,讓我仍然可以免費的享受豐盈的精神食糧。
到圖書館借書,多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個世紀,我還在念高中時,就常常到圖書館借書,然而,最近看了幾部女性主義的紀錄片,我才知道,在我出生前的幾十年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女性,是不被允許進入圖書館的;我所以為的平常,其實是很多前輩們爭取出來的成果,其中包括,去〈2020〉年9月過世的美國知名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簡稱RBG(Ruth Bader Ginsburg,1933年3月15日-2020年9月18日)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是美國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她以自由派的立場,在平權上所做的貢獻,為全美所知名,「女權」,更是加在她身上顯著的標籤;然而,在看完2018年上映的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以及依據她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法律女王》之後,我卻覺得,她不是女權的鬥士,而是人權的鬥士,她爭取的平等,不只為女性,也為男性;不只為一般的異性戀者,也為非異性戀的其他愛侶;不只為美國的白人,也為美國的有色人種;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終生致力的,不只是女權,而是身而為人,不分性別、種族、性向、階級.......都應該具有的平等權力,只是女性佔了世界約一半的人口,在平權的議題上,女性的議題特別明顯罷了。
以我一個年近半百的中年婦女,在看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與電影《法律女王》時,是非常有代入感的,我想到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媽媽總是把家裡的資源,很大的比例,預先留給弟弟,只因為弟弟是家族裡唯一的男丁;我想到大三暑假,要準備考研究所,媽媽卻非常反對,理由是「女孩子念太多書,以後會嫁不出去」;我想到某次,被男性朋友N口頭性騷擾,我好意提醒共同的女性友人要注意N時,她卻反而要我好好檢討我自己,「一定是做了什麼不檢點的事情,才會讓男性有了非分之想」;我想到我在照顧兩個幼兒,非常辛苦的幾年裡,曾經貶抑過我的「米蟲」、「垃圾」字眼;我還想到幾位女性好友,在婚姻裡面,在身體方面遭受到的不尊重。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在法庭上說,美國在立憲時的宗旨「人皆生而平等」,這裡面所提到的「人」,並不包括女人跟黑人;我在小時候,因為與弟弟享有的資源不同,曾經激烈的跟母親爭吵過很多次;但成年後,對這些爭執,我已漸漸釋然,因為理解,母親的重男輕女,是整個社會文化下的結果,不是她有意而為的偏袒,比起母親,小學畢業就無法再繼續升學,必須工作賺錢貼補家用,我的阿姨甚至連小學都無法念完,就要幫忙養家,賺取舅舅們的學費,我知道母親已經努力,公平善待我們三個手足,讓我跟妹妹享有跟弟弟幾乎一致的教育資源,直到我們長大成年。
至於在婚姻裡受的委屈,我也與幾位好友互相勉勵,怨懟只是浪費時間,好好認清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計畫的安排資源,踏實走好每一步路,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正解。
儘管在觀看《法律女王》《RBG:不恐龍大法官》時,常因性別議題上的深切共鳴,淚流滿面,然而,在兩性平權的範疇以外,更讓我有感的是,關於改變的謀略。
電影《法律女王》劇照,劇照來源:IMDB
如果現實讓我們不舒服,無論現狀如何強大,強大到看似難以撼動,然而,透過有效的策略與執行,還是可以一步步改變;這無關乎性別,只要想要變化,我們都可以跟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學到三件事情:
一、認清自己的特質 做自己最擅場的事情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為女權所做的貢獻,並不是前無古人,她的成績,其實也是奠基在她之前多位女權鬥士的努力之上。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在參加過某場跟女權有關的遊行後,儘管認同他們的理念,但也認為,遊行、抗爭這些較為激進的爭取方式,並不適合她,她的強項是在法律,她可以在這方面,對整個社會制度與文化,發揮更大更長遠的力量。
想要做出巨大的改變,有些時候,破釜沉舟的激烈確實是必要的,然而,每個人的性格與專長不同,不是每個人,都有登高一呼,就有千萬人跟隨的領導魅力,有些人就是適合做細水長流的扎根工作;就像「蘋果公司」雖然有了一個不世出的史蒂夫・賈伯斯,革新了手機的樣貌,但在他過世後,還是要有性格穩健的提姆・庫克,踏實的為「蘋果」的永續經營努力。
應用在個人生涯、職涯的改變上,每個人的個性不同,環境不同,在計畫改變時,他人的方式未必適合自己,有的人膽大包天,爆發力強;有的人膽小保守,但是持續力強;有的人身邊有強大的支援體系,有的人卻只能孤軍奮戰......,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SWOT〈強項、弱點、機會、威脅〉評估,用自己最擅長、最省力的方式,才能較不費力,而且有效率的、長遠的,達到改變的目的。
二、可以大膽的夢想 但要務實地做好每一件關鍵小事
在推動平權的路上,露絲・貝德・金斯伯格並沒有企求,整個社會馬上立刻就接受兩性平等的觀念,她嚴選官司的當事人,策略性的透過一個個關鍵又充滿爭議與可見度的官司,一條條的改變法律規定,一步步改變輿論,一點一點,滲透式的,大幅改變了整個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應用在生涯或職涯的規劃上,大膽的去夢想,不要管別人怎麼想;別人怎麼批評你的夢想有多不切實際,那是他的想像力不足;但,行動是最重要的,策略的規劃與做好每一件關鍵小事,一個個小成功,經過時間的累積,往往可以締造一個難以想像的大改變。
以經營自我品牌為例,我很喜愛的pocast節目,〈徐豫切入點〉、〈心理敲敲門〉都曾經有過好幾年默默無名、乏人問津的日子,然而,靠著持之以恆的,執行著與目標有關的工作,不斷的創作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漸漸的,愈來愈多讀者與聽眾認同他們,而隨著品牌的可見度與辨識度提高,獲利也隨之開展。
三、不設框限、不找藉口 Just Do it!
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的開場,是一堆不同男性對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的各種難聽咒罵;電影《法律女王》則是哈佛法學院開學,露絲・貝德・金斯伯格跟極少數的幾位女性,與大批成群的男性,一起步入教室的畫面;後來法學院院長餐宴這幾位女學生,甚至還問她們:「為什麼妳們要在這裡,搶走本屬於男性的名額?」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大學念的是康乃爾大學,她在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中說,她在康乃爾念書的時候,男女學生的比例是4:1,家長都希望女兒可以念康乃爾大學,因為很容易就可以嫁出去;而果然,她在康乃爾就學的第一學期,每次約會的男性都不同;之後在同校遇見了馬丁,金斯伯格,決定與他交往,她說馬丁,金斯伯格是唯一一個看見她有腦袋的男性。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在大學畢業後,與馬丁,金斯伯格結為連理,兩人攜手相伴,直到2010年馬丁,金斯伯格過世。
在這對夫妻幾十年的婚姻生活裡,他們不僅在工作上各自擁有傑出的成就、專業上互相尊重與協助外,家裡的分工也與傳統的家庭不同,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裡,他們的兒女笑著說,他們家有條規定:為預防孩子的味覺感官壞掉,媽媽不准進廚房!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是1933年出生,相當於我這個中年人的阿嬤,我阿公在我兩歲時過世,聽長輩們說過,阿公是老家鄉村裡的赤腳醫師,阿嬤沒有受過教育,生了好多孩子,一輩子除了農活,就是在生養照顧小孩,嬸嬸為了能誕下男丁,不斷在生小孩,小時候,我印象中的阿嬤,永遠都在照顧嬸嬸的女兒們。
而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即使念到大學,普遍的觀念,還是抱著,女孩去大學,是去找金龜婿的想法;露絲・貝德・金斯伯格雖然也結婚生養了兩個孩子,卻與丈夫平起平坐,在兩性不平等的環境下,踏實地找出自己的獨立之路;而且還透過清晰的思緒,與細膩的心思,有謀有略,自立立人的改變了美國的制度與文化,以及所有美國女性的人生。
在大法官的工作崗位上,即便她自由派的立場,與極端保守派的安東寧・格列哥里・斯卡利亞截然不同,在工作上時常針鋒相對,私底下卻是摯交好友,兩人常常一起去聽歌劇,一起出國旅行。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到了八十幾歲,依然活躍,即使生病住院動手術,該出的庭,依然沒有缺席過一次;她獨特的思維與行事風格,即使招來不少謗語,卻吸引更多人注意她喜歡她,包括很多年輕人,其實,我也在看了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之後,馬上被她圈粉,太有魅力的一位阿嬤了。
在這位阿嬤身上,我看到一種不受框限的自由,在她年輕的時候,沒有讓約定俗成的刻板印象束縛住她,用智慧去打破一個個加諸在性別上的限制;在工作、交友的領域,公私分明,即使政治立場極端不同,私領域裡,一樣可以平溫共處;而八十幾歲,依然努力工作,甚至還成為美國文化的顯著符碼,年輕人的偶像,真是無極限到讓人欽慕。
上個月,家人身體有恙,我在寫作上也很低潮,《法律女王》與《RBG:不恐龍大法官》兩部作品,激勵了我;關於人生,關於未來,不要想太多,不要害怕,去做就對了!
這篇文章也可以在youtube上用聽的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身體需要食物,才有能量,心靈也是;電影、戲劇還有書,就是我的心靈糧食,這裡分享這些心靈糧食,帶給我的收穫與感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現在這個,眾多人渴望被看見的時代,如果你也擁有自己的自媒體,或者你也是一位創作者,你有沒有想過,你想要被看見的理由是什麼?動機,會決定方向,紀錄片《坂本龍一:終章》讓我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我想要我的品牌與創作,走到哪裡,留下什麼樣的影響力?
創作的土壤是生活,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必然都有創作者的生命痕跡,看了紀錄片《昨天》,我才多少理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醞釀出他作品的獨樹一幟;對我來說,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就像解謎,透過《昨天》所透露出來的線索,讓我得以解構,蔡明亮導演作品裡,所含藏的情感與生命密碼。
母親的角色,讓我更能同理為人父母的脆弱與力有未逮,但也因此,當看到一些心量強大的父母時,更讓我衷心佩服,並檢討自己、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教養與關係,淺田政志的父母就是這樣讓我想要模仿學習的超厲害父母。
武林高手練成「金鐘罩、鐵布衫」的功夫後,刀劍水火不侵,但他們身上都藏有一處「罩門」,輕輕一碰,就武力全失;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都敏俊、千頌依、李輝京與劉世美,幾位主要角色,都各自有其罩門,無論平時有多麼英明神武,一旦事情碰觸到罩門,便立馬方寸全失。現實生活裡,大部分的人也有罩門,你的在哪裡?
與其說《我是遺物整理師》是一部跟死亡有關的職場劇,我覺得更像是一部探討關係本質的推理劇,透過天才可魯對遺物的偵查解析,帶我們看一個個,跟我們一樣的平常人,與生命裡與重要的人之間的故事。
《握三下,我愛你》改編自瓊瑤御用導演劉立立的真實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劉導與元配王玫女士,這兩位同時愛著同位男人的女人,能夠放下嫉妒與佔有,已經非常難得,還能彼此相愛,真是愛裡少有的高度。然而,這樣的愛情,難度太高,平凡如我們,還是別碰為妙。
在現在這個,眾多人渴望被看見的時代,如果你也擁有自己的自媒體,或者你也是一位創作者,你有沒有想過,你想要被看見的理由是什麼?動機,會決定方向,紀錄片《坂本龍一:終章》讓我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我想要我的品牌與創作,走到哪裡,留下什麼樣的影響力?
創作的土壤是生活,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必然都有創作者的生命痕跡,看了紀錄片《昨天》,我才多少理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醞釀出他作品的獨樹一幟;對我來說,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就像解謎,透過《昨天》所透露出來的線索,讓我得以解構,蔡明亮導演作品裡,所含藏的情感與生命密碼。
母親的角色,讓我更能同理為人父母的脆弱與力有未逮,但也因此,當看到一些心量強大的父母時,更讓我衷心佩服,並檢討自己、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教養與關係,淺田政志的父母就是這樣讓我想要模仿學習的超厲害父母。
武林高手練成「金鐘罩、鐵布衫」的功夫後,刀劍水火不侵,但他們身上都藏有一處「罩門」,輕輕一碰,就武力全失;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都敏俊、千頌依、李輝京與劉世美,幾位主要角色,都各自有其罩門,無論平時有多麼英明神武,一旦事情碰觸到罩門,便立馬方寸全失。現實生活裡,大部分的人也有罩門,你的在哪裡?
與其說《我是遺物整理師》是一部跟死亡有關的職場劇,我覺得更像是一部探討關係本質的推理劇,透過天才可魯對遺物的偵查解析,帶我們看一個個,跟我們一樣的平常人,與生命裡與重要的人之間的故事。
《握三下,我愛你》改編自瓊瑤御用導演劉立立的真實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劉導與元配王玫女士,這兩位同時愛著同位男人的女人,能夠放下嫉妒與佔有,已經非常難得,還能彼此相愛,真是愛裡少有的高度。然而,這樣的愛情,難度太高,平凡如我們,還是別碰為妙。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Netflix出品的韓劇《外傷重症中心》近日掀起熱潮,橫掃全球排行榜,在19個國家奪下收視第一的殊榮。有別於傳統醫療劇,快節奏的劇情加入動作場景,呈現醫護人員為救人而奮不顧身的故事。此劇有三個發人省思的議題,看看這些角色教會我們哪些人生課題。
光是看到笨蛋節奏的名字,就讓人忍不住追 ON 檔啊!如果你也喜歡編劇《重啟人生》或是《入侵者們的晚餐》的風格,那你一定也會喜歡這部!目前 Netflix 出到第三集,完全是非常順暢地看完~維持編劇一貫的風格,滿滿細鎖又生活化的對話,卻一點都不覺得無聊冗長,讓人忍不住一集接一集!
《進擊的巨人》最終章劇場版上映,本文探討其結局的爭議性、始祖尤米爾的動機、以及作品中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文章同時也點評動畫製作品質,並提及電影版獨有的彩蛋內容,推薦給已熟悉劇情或準備觀影的讀者。
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隨意地滑動著 Netflix,想找一部電影來填補這段假期的尾聲。或許是因為標題的某種吸引力,或是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那張沉靜卻帶著故事感的海報,讓我點開了這部 「愛.欺 The Wife(2017)」
白江赫不只在跟醫院挑戰,也是向整個社會經濟挑戰,畢竟,病患不是進到醫院才生病或受傷;而是生病或受傷,才不得不進入醫院……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Netflix出品的韓劇《外傷重症中心》近日掀起熱潮,橫掃全球排行榜,在19個國家奪下收視第一的殊榮。有別於傳統醫療劇,快節奏的劇情加入動作場景,呈現醫護人員為救人而奮不顧身的故事。此劇有三個發人省思的議題,看看這些角色教會我們哪些人生課題。
光是看到笨蛋節奏的名字,就讓人忍不住追 ON 檔啊!如果你也喜歡編劇《重啟人生》或是《入侵者們的晚餐》的風格,那你一定也會喜歡這部!目前 Netflix 出到第三集,完全是非常順暢地看完~維持編劇一貫的風格,滿滿細鎖又生活化的對話,卻一點都不覺得無聊冗長,讓人忍不住一集接一集!
《進擊的巨人》最終章劇場版上映,本文探討其結局的爭議性、始祖尤米爾的動機、以及作品中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文章同時也點評動畫製作品質,並提及電影版獨有的彩蛋內容,推薦給已熟悉劇情或準備觀影的讀者。
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隨意地滑動著 Netflix,想找一部電影來填補這段假期的尾聲。或許是因為標題的某種吸引力,或是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那張沉靜卻帶著故事感的海報,讓我點開了這部 「愛.欺 The Wife(2017)」
白江赫不只在跟醫院挑戰,也是向整個社會經濟挑戰,畢竟,病患不是進到醫院才生病或受傷;而是生病或受傷,才不得不進入醫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金斯伯格的生平貢獻,強調她如何透過法律推動性別平等與社會正義。金斯伯格在艱苦環境中奮起,成為法律界的詞召者,並以其反對意見啟發未來的法律及文化變革。文章還分享金斯伯格的教育背景、職業生涯,以及她的家庭與支持者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堅持信念、追求卓越,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份子。
Thumbnail
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畢生致力於法律事業並且推動男女平權工作不遺餘力。如果可以跟他學習如何健身,應該很不賴吧。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這是兩個原本和睦想並肩作戰一起化解檢舉事件的女人,因一方無心好意之舉,反而引起意想不到的風暴……文章充滿情感與衝突,是關於現代女性生活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書名: 化學課 作者: 邦妮.嘉姆斯 譯者: 白水木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9/05 評分: 🌕🌕🌕🌕🌕 (滿分五分🌕)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女性的困難,聰明又美麗的女人尤其困難。伊莉莎白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科學家,在那個女性地位極低的時代,不管她做
Thumbnail
《為幸褔而生》一書,作者劉宗坤介紹其中有關美國墮胎權和平權措施的著名案件,這些案件牽涉到女性爭取權益和學生爭取公平入學的權利問題。法律是為了保障所有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推薦給關心社會議題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看得透徹,某種時候你會過度鮮明看見屠殺、權利、鬥爭的真實血腥。西蒙波娃、金智英等故事反映出女性在古今中外的地位與處境。本文訴求人們思考女性主義的意義,以及對女性的權益給予更多尊重。數個人生故事的交織,帶出家庭、文化、性別的反思。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文講述了三位歷久彌新的女主角從不同時空背景下對自由的渴求。這三位女主角各自承受著心靈的壓迫,懷抱著對自由的渴望。本文將從她們的故事中得出人生的真諦.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2023年出版性別主題書中,我自己閱讀後印象深刻的三本書《始於極限》、《性的正義》與《集合體》外,也推薦臉譜出版的《黎.米勒》,這位萬花筒女攝影師的傳奇人生也很值得一閱~
Thumbnail
探討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金斯伯格的生平貢獻,強調她如何透過法律推動性別平等與社會正義。金斯伯格在艱苦環境中奮起,成為法律界的詞召者,並以其反對意見啟發未來的法律及文化變革。文章還分享金斯伯格的教育背景、職業生涯,以及她的家庭與支持者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堅持信念、追求卓越,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份子。
Thumbnail
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畢生致力於法律事業並且推動男女平權工作不遺餘力。如果可以跟他學習如何健身,應該很不賴吧。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這是兩個原本和睦想並肩作戰一起化解檢舉事件的女人,因一方無心好意之舉,反而引起意想不到的風暴……文章充滿情感與衝突,是關於現代女性生活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書名: 化學課 作者: 邦妮.嘉姆斯 譯者: 白水木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9/05 評分: 🌕🌕🌕🌕🌕 (滿分五分🌕)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女性的困難,聰明又美麗的女人尤其困難。伊莉莎白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科學家,在那個女性地位極低的時代,不管她做
Thumbnail
《為幸褔而生》一書,作者劉宗坤介紹其中有關美國墮胎權和平權措施的著名案件,這些案件牽涉到女性爭取權益和學生爭取公平入學的權利問題。法律是為了保障所有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推薦給關心社會議題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看得透徹,某種時候你會過度鮮明看見屠殺、權利、鬥爭的真實血腥。西蒙波娃、金智英等故事反映出女性在古今中外的地位與處境。本文訴求人們思考女性主義的意義,以及對女性的權益給予更多尊重。數個人生故事的交織,帶出家庭、文化、性別的反思。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文講述了三位歷久彌新的女主角從不同時空背景下對自由的渴求。這三位女主角各自承受著心靈的壓迫,懷抱著對自由的渴望。本文將從她們的故事中得出人生的真諦.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2023年出版性別主題書中,我自己閱讀後印象深刻的三本書《始於極限》、《性的正義》與《集合體》外,也推薦臉譜出版的《黎.米勒》,這位萬花筒女攝影師的傳奇人生也很值得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