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當下的力量"(10.13)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現在感覺如何(取自方格子)
解脫痛苦解除壓力的捷徑是活在當下
早上起來,看著豆大般的雨滴,愁思萬千「這麼大的雨,要去打球嗎?」「冒著大雨去打球有必要嗎?」「沒地方停車怎麼辦?」「想起那個眾人嫌,會碰到嗎?還要去嗎?」「嗯,想到中午有美食,心情都好起來了。」…
只要張開眼睛,你所聽到,看到,聞到,碰到,想到的東西就這樣迎頭而來,這是你和世界有關係,有聯繫的象徵,但也是你情緒起伏不定的主要來源。東京奧運桌球賽中,林昀儒和樊振東的對戰,迄今仍膾炙人口,談論起來仍令人熱血沸騰,扼腕嘆息。已經過去好幾個月前的事了,為什麼還會影響到我們呢?
<當下的力量>對此有所說明。
我們之所以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源於我們的大腦。我們很少只考慮到當前的境遇,例如下雨,我們很少只想到:喔,現在在下雨,然後也許坐下來聽聽雨聲,看看雨景,人生滿不錯的。我們會因為下雨連想到未來,要不要去打球,會不會淋濕難受;或者連想到過去,上次下雨沒地方停,上次沒注意地板濕滑倒了…然後呢?我們愈想愈多,愈想愈遠,情緒也愈來愈糟,愈來愈難受。下雨,就只是下雨,可是我們卻因雨連想到過去和未來,然後呢?心情都受到影響了。又,因打桌球接著想到林枃儒和樊振東的對戰…真是可惜,如果那一球…又出門聽到貓叫,不是已經請大家不要再喂了嗎…?看到對面的工人,唉,又得忍受噪音了…一個想法接著一個想法,然後聯想翩翩,心思不知飛到海那邊去了,還是山那邊去了…你的心根本停不下來,然後呢?你沒有覺察到心飛走了,你只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人生…所以呢?你靜不下來,你永遠在焦慮不安,動蕩不定的情緒當中。
我和我的情緒是不一樣的,例如我很難過,我不等同於難過,如果我是難過本身,那麼我不會知覺到我的存在,因為我就是難過,難過本身不會知覺到自己的;我覺得難過,所以我和難過是不同的。我之所以難過,與現在無關,因為現在下雨,我聽雨看雨,與難過何干?我之所以難過一定是連想到以前的某件事(這件事大概裡面都有人),或者未來的某件事。如果我沒有連想到過去那件事或未來那件事,我有什麼好難過的?
你安定嗎?(取自方格子)
佛家有一個相當著名的公案:禪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達摩請法云:「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云:「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慧可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遍尋不見心,便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
「心不安」,因為我心神不定,而且是真的感到心神不定;「將心來」,找到那個心並拿過來,可是我找不到那個心,為什麼?因為沒有那個心,那個心完全是你受到外界刺激後的聯想而已,去除了這些聯想後,就「安心竟」了。
那我們要如何去除大腦那一刻不停的聯想呢?因為,就是這些聯想所以我們的情緒才會起起伏伏,我們才會有那麼多的痛苦和壓力。<當下的力量>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活在本體原本的狀態下。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當下,沒有所謂的過去,也沒有所謂的未來。你不去聯想過去和未來,就沒有所謂的過去和未來了。可是你不可能不去想啊?如果你在聯想,那麼你就注意著這個聯想本身,觀察著這個聯連,感受著這個聯想所帶給你的情緒,關注著因這個聯想所產生的反應。如果你在憤怒,那麼你就去接受這個憤怒,去承認這個憤怒,去觀察這個憤怒,去感受這個憤怒,(去感受和觀察因為憤怒,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在這過程中,你儘量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如果注意力跑掉了(這是常有的事),沒關係,那就再把它拉回來…,又跑了,那就又把它拉回來…讓它回到那個無思無慮的本體上。
我全心全意的臣服於當下(取自方格子)
接下來呢?<當下的力量>一書鼓勵我們要"臣服"-無條件的接受當下的狀況。不去貼標籤,不去評論它的是非對錯,不去抗拒,也沒有任何負面的情緒。例如,你在憤怒,如果你不承認也不接受你在憤怒,那麼你可能愈來愈憤怒,愈想愈憤怒…,你根本靜不下來,靜不下來,那麼這個憤怒很可能就這樣的沒完沒了,因為你沒法解決,所以這憤怒也就得不到解決。可是,如果我接受我正在憤怒這個現況,我看著它,我感受著它,然後呢?最壞的情況就是這樣了,我可能開始注意到我因之而僵硬且猙獰的表情,我試著露出微笑,也許勉強,但我就是要試試看…我注意到緊繃的身體,我試著放鬆一下…我注意到聯想的過去,我試著斬斷它或者賦予它新的解讀;我試著哼歌,我試著用正向語句鼓勵自己;我試著擺出快樂的姿態…因為我無條件的接受我當下的憤怒,所以我有了脫離困境的良機和勇氣,我也有機會嘗試之前提到的各種可能帶來好心情的方法了。成功了,很好;不成功,我知道有些方法對我效果不大,所以我可以再嘗試別的方法…
懂得並掌握了這些,那麼再看王陽明的<傳習錄>中的內容,也較能了解其意了(古文古書有些內容,說法與現代有些隔閡,但了解了現代的想法再去解讀,或許就較能了解原來他們的意思是這樣。因為人性或人所遭遇的問題和困難,古今其實相差不多。)
底下內容取自:葉鈞(民63)的<傳習錄>:
喜、怒、哀、樂本體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52頁)(註:喜怒哀樂源於大腦的聯連,本體的我本身是無思無慮無憂無愁的)
克已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52頁)(註:臣服是無條件的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如果還有一點私心私慮在,那麼這些私心私慮就有可能慢慢擴張增量,從而帶來更多的煩惱。)
吵雜無序應靜心(方格子)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63頁)(注意力專注於本體,這是要學習的,聯想到過去未來,只是帶來煩惱和挫折。)
  • 問格物。
  •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也。」(專注本體)
  • 問:「『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 曰:「然。」(65-66頁)
統整起來,<當下的力量>要點有三:
煩惱源自大腦對未來和過去的聯想;
解脫痛苦解除壓力的捿徑是活在當下
臣服會讓你更加平靜和諧
可是類似此種學問不是為學而學的,而是學來實用的,學來練習的,學來成長的,你懂了並沒辦法解消你的壓力和挫折,可是你一次次的嘗試,久了,熟了,習慣了,負面情緒消了,煩惱少了,人也慢慢開朗樂觀了。只是此乃修身。
人生在世,免不了與人相處互動,不是有研究指出,影響樂觀長壽的最大因素是人際關係嗎?疫情後,第一次與家人去飯店品嘗美食,嗯,心情滿不錯的,感謝家人的參與外,也對飯店人員表達對他們美食的懷念和服務的感激,看到他們的喜悅和笑意,心情更好了…
參考資料:
葉鈞(民63,4版):傳習錄。台變商務印書館。
梁永安(譯)(原著:Eckhart Tolle)(2015) 當下的力量(全新紀念版):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橡實文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手指彈琴 拉伸身體 想像正在痛打那個讓我們生氣的惡魔……… 這些做法都可以讓你把注意力轉回到你身上,不再去注意那個會生氣的"你",自然也就較不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何況在做出這些動作之時,你可以透過自己的想像和創意,搞出自己都認為得意且好笑的劇情,無形中,快樂就落到身上了。
    總之,如果想要快樂,方法多得很,但或許可以記住: Be as Happy as You Want to Be. If You Want to Be Happy, Try to Make someone Else Happy.
      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自己的責任。 以上方法都是在打破你受情緒控制;你封閉自己的狀況,你不是情緒,所以透過感知情緒,就可以了解到情緒不等於你,和你是不同的存在,所以呢?你覺知它,觀察它,隨它起伏,它就比較控制不了你了;你出外去動,你感恩,你助人,就沒有再封閉自己了。但這些對當事者是否有效,則
       Everyone is shy........ 上兩個案例都顯示:情緒跟我們的想法息息相關,你認為重要時,它會驅使你不顧一切去達成所需;一旦你不以為意或不以為然時,事件本身雖然沒有什麼改變,但已經影響不到你了。那,情緒是真的東西?還是假的呢?
    「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果是比喻平生經受打擊和苦難後,能以悠然自在的心情走自己的路,不受風雨晴陰的影響,並且超脫於風雨晴陰之上,那可能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努力的目標,不是他已經達到了那樣的境界,如果已經達到了那樣的境界,根本就不會有什麼風雨晴陰的念頭產生,更不會留下風雨晴陰的字眼了。
    人家的夢想是人家的夢想,但不一定是你的夢想或目標,你的夢想應該是你真的想做,沒做幾乎無法不去想的,那才是你的夢想,那是強求不來的,也許跟著感覺走,你的夢想就慢慢的浮現出來了。
    手指彈琴 拉伸身體 想像正在痛打那個讓我們生氣的惡魔……… 這些做法都可以讓你把注意力轉回到你身上,不再去注意那個會生氣的"你",自然也就較不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何況在做出這些動作之時,你可以透過自己的想像和創意,搞出自己都認為得意且好笑的劇情,無形中,快樂就落到身上了。
    總之,如果想要快樂,方法多得很,但或許可以記住: Be as Happy as You Want to Be. If You Want to Be Happy, Try to Make someone Else Happy.
      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自己的責任。 以上方法都是在打破你受情緒控制;你封閉自己的狀況,你不是情緒,所以透過感知情緒,就可以了解到情緒不等於你,和你是不同的存在,所以呢?你覺知它,觀察它,隨它起伏,它就比較控制不了你了;你出外去動,你感恩,你助人,就沒有再封閉自己了。但這些對當事者是否有效,則
       Everyone is shy........ 上兩個案例都顯示:情緒跟我們的想法息息相關,你認為重要時,它會驅使你不顧一切去達成所需;一旦你不以為意或不以為然時,事件本身雖然沒有什麼改變,但已經影響不到你了。那,情緒是真的東西?還是假的呢?
    「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果是比喻平生經受打擊和苦難後,能以悠然自在的心情走自己的路,不受風雨晴陰的影響,並且超脫於風雨晴陰之上,那可能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努力的目標,不是他已經達到了那樣的境界,如果已經達到了那樣的境界,根本就不會有什麼風雨晴陰的念頭產生,更不會留下風雨晴陰的字眼了。
    人家的夢想是人家的夢想,但不一定是你的夢想或目標,你的夢想應該是你真的想做,沒做幾乎無法不去想的,那才是你的夢想,那是強求不來的,也許跟著感覺走,你的夢想就慢慢的浮現出來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心智經常疲於奔命,為何?因為,它必須用力對抗痛苦的情緒。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Thumbnail
    下個階段,應該會重新聚焦於「焦慮」的主題,焦慮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其實如果搜尋認知行為療法(CBT),會發現與佛法、斯多葛主義有關,另外叔本華也與佛法、印度哲學有關,所以整體的方向依然是一致的。
    Thumbnail
    當心裡陷入低朝 負面螺旋大瘋狂的時候 我們很難真的能力挽狂瀾 越是急著要讓自己好起來 就越是好不了 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一步步構築而成的 很多悲傷挫折失落憤怒也是 是一次次的想法加固而成的 很難一口氣解決掉 但我們可以慢慢來 一點一點的找方法 這次阻擋了一點 下次
    Thumbnail
    《佛王誓約》在講述殊勝的伏藏,這樣的一本寶典相當重要。如果以前我們犯下諸如此類的罪業,現在知道造下這麼大的錯誤,就不要光陷在情緒裡。很多人知道犯錯了、做錯,就開始情緒化,心情盪到谷底,自暴自棄,人格偏差等,這些都是多的。做這麼多神經兮兮的假動作幹什麼?情緒化動作幹什麼?這些都多的,一件都不必做。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心智經常疲於奔命,為何?因為,它必須用力對抗痛苦的情緒。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Thumbnail
    下個階段,應該會重新聚焦於「焦慮」的主題,焦慮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其實如果搜尋認知行為療法(CBT),會發現與佛法、斯多葛主義有關,另外叔本華也與佛法、印度哲學有關,所以整體的方向依然是一致的。
    Thumbnail
    當心裡陷入低朝 負面螺旋大瘋狂的時候 我們很難真的能力挽狂瀾 越是急著要讓自己好起來 就越是好不了 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一步步構築而成的 很多悲傷挫折失落憤怒也是 是一次次的想法加固而成的 很難一口氣解決掉 但我們可以慢慢來 一點一點的找方法 這次阻擋了一點 下次
    Thumbnail
    《佛王誓約》在講述殊勝的伏藏,這樣的一本寶典相當重要。如果以前我們犯下諸如此類的罪業,現在知道造下這麼大的錯誤,就不要光陷在情緒裡。很多人知道犯錯了、做錯,就開始情緒化,心情盪到谷底,自暴自棄,人格偏差等,這些都是多的。做這麼多神經兮兮的假動作幹什麼?情緒化動作幹什麼?這些都多的,一件都不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