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書名讓我聯想到以前的這本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我好像念過但基本上已經忘了內容,可見得寫書評還是很重要的,至少可以幫助自己建立記憶點)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網路上讀書心得很多,大部分都專注在要跳脫舒適圈、勇於改變,當你的環境已經改變(房價已經一去不回頭?),想要傻傻等待乳酪回來是不太可能的事,不如重新去找一個新的乳酪。
然而,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他反而比較傾向<鯨吞億萬>,試圖描述有一個置身法律圈外的金權帝國。這裡有兩個想法:一、假設握有權力的上位者,將錢流到境外,為什麼與我有關?二、如果有一群人能夠規避法律的約束,累積他們的財富,那麼我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還有意義嗎?
第二點是第一點的延伸,所以必須要更多的描述。
如果權力者的錢能夠移到境外不受國內法律的控制,那麼這些錢從哪裡來?從納稅人的錢來,從原本我們希望取之於公、用之於公的錢來。那些貪贓枉法、賄賂黑金,看起來與我們無關,但實際上又從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來。炒高的房價、虧本的安定基金、各式無從追查內容徒具名目的預算…一點一滴的被搬運到某些人的口袋,化為在瑞士、在倫敦、在紐約的各種豪奢品、房地產。看起來我們只是單純地在過自己的生活,煩惱不景氣的風到底會怎麼吹,即將來臨的通膨會對生活造成多大的衝擊,下一台車到底該設定在十年後還是五年後…但是那些被巧立名目給虧損掉的帳目,難道某種程度而言不是屬於我們的財富嗎?
回過頭來看<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個寓言的內容其實沒有對應到題目,儘管四個人對於 乳酪消失的現象有不同的行動,真正的問題還是 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一個沒有答案的寓言,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寓言故事嗎? 乳酪是誰給的?我們會不會只是一群被操弄的桶中大腦?
昨天和高中同學聊天,同樣圍繞小孩的教育打轉(尤其是英語教育),很明顯感受到他的焦慮與壓力。對照這本書所寫的內容,不是有點可笑嗎?我們為孩子設立某些標準,希望他們迎頭趕上,擔心他們沒有學習語言的動力,別人都早已將孩子置身在全美語環境云云,以為非要這樣才能避免被社會給淘汰。可是那些手握權力、懂得將財富代代相傳秘訣的人們,難道是像我們一樣汲汲營營、精打細算要上哪個家教補習班才有高CP值嗎?
會不會 他們就是將乳酪擺在我們面前的規則制定者呢?
<誰偷走我們財富>作者有提到,美國在重建世界金融秩序、瑞士在設定保密帳戶的過程,其實就有某種不公平的權力在其中,它們也許在全球清廉排行中看似公開透明地控管國家經濟,實則球員兼裁判的規則隱藏著你很難順藤摸瓜找到他們隱藏的秘密。看似越嚴格的管理規範(ex.洗錢防制法),其實越是保障某些既得利益者或是懂得利用規則者更嚴密的防護。
這本書會不會只是一個自我被害妄想的虛構小說?
會不會即便我們看到了問題,卻也無能為力?(還是該苦惱沒有門路加入他們?)
或許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作者也說了,這本書的寫作不容易,也不指望靠一本書能改變甚麼,但是至少當我們指出問題,便有機會面對問題,僅此而已。
人生中大概有很多情況會是這樣;環境、局勢不是單一個人能夠改變的,權力結構有大或小的不平衡。我們可能只能感嘆城中城大火、虎豹潭憾事中間有多少制度的漏洞、罵完執政不力之後,明天還是繼續過自己的小日子。可是,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終究還是有所差異。
跟著潮流一起焦慮、監督孩子的英語能力,造成親子之間的對立,自己沒有能力又送補習班給外師教。母語學不好、又沒時間可以好好互動,等他長大看的文章你都看不懂、你講的中文他卻聽不進去,明明是你含辛茹苦付出讓他受教的,卻反過來瞧不起你沒有他的能力才華。
我看到不少頂尖大學的孩子反而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認為他們文化低下、沒有見識,實在看了令人難過。這難道會是努力供養孩子的父母們想要的人生成就嗎?又是甚麼造就了這一切呢?難道不就是那些潮流與焦慮所造成的嗎?誰又扮演掀起潮流的那隻手呢?
這本書讀來多少會產生一點反政府的傾向,當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情況下,大概又免不了陷入虛無主義的情緒裡。姑且可以視為擴大視野的過程,總要有一些原本的信念、壁壘被打破之後,才能看到另一種 “真實”世界的樣態。
愛台灣並不是錯,打著愛台灣的名目、行巧奪豪取的行為才是錯。
未來的形勢也許驚滔駭浪,至少有可能當我們知道問題在哪,即便解決不了,也比較清楚自己想要或能夠守護的是甚麼。
或許僅此就已經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