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理心(empathy):一個精妙的心理機制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sympathy),以及同理心(empathy)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這讓我們不只是「知道對方的心情」(feel for),而是讓我們「感同身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feel as),使我們能做出利他行為
不過接下來一系列的文章中,我們「並不會老調重彈地」再去討論一次他們的差別,而是希望帶著各位從更深層的生理、心理方面,來去更加地理解「到底什麼是同理心?」,它包含了何種心理元素?它是和哪些腦區有關?背後可能的原理?等等,我們也會去探討當今天同理心出問題時,可能會引發什麼問題,甚至心理疾病!
希望各位會喜歡接下來蛾小編帶給各位的文章。那麼,我們今天就先從心理層面去簡介什麼是同理心 (empathy) 吧!

同理心 -- 一個牽涉多個腦區的高級認知行為

同理心相較於同情心要精妙的多,如同前面所提,它需要更多的腦區「精妙地」配合,才可以完成,就像一台由許多零件構成的機器一樣,只要其中一個零件失效,這台機器,也就是我們的同理心,就無法正常發揮,這時就會導致一些心理疾病的產生,例如自閉症,不過有關神經及疾病的部分,我們後續再談。
也因為它牽涉到多個腦區,它當然也會牽涉到許多不同的「心理機制」,我們套用前面的機器概念,一個完整的「同理心機器」要運作,其包含了3個重要的零件:
  1. 察覺、感受到對方的情緒
  2. 自我與他人情緒的分辨 (self other distinction)
  3.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feel as而非feel for)
心理機制與其對應的腦區

察覺、感受到對方的情緒

這是一個有趣的心理機制,在察覺與感受的步驟,我們選擇了「被他人給影響」,而不是「影響他人的一部分」,講得容易感受一點:例如在我們察覺對方情緒時,或者發現需要察覺前,我們一直都是處於「影響他人的角色」,我們會透過表情等肢體語言或對話來表現、「影響」他人,但神奇的是,當我們進入察覺階段時,我們「暫停了影響者的身分」。
另外,有趣的事情是:不只有觀察能讓我們感受到對方,「想像力也可以」,實驗發現,當我們在想向對方時,也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心理狀態。

自我與他人的分辨

這個步驟也是相當的重要,當我們正確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後,我們需要能夠認知到「這不是我的情緒」,並將其與自己的心理狀態做分離,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今天無法做到這點,那只要群體內有一人憤怒,整個群體就會全部跟著那人一起憤怒起來,因為剩下的人會誤認此憤怒敢為自己的情緒,導致自我混亂,甚至自我毀滅。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這點小編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為就是這點才讓同理心empathy,與同情心sympathy有如此大的不同,當我們完成前2步驟,知道對方是難過的,也知道難過的不是自己後,仍然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感覺難過的是自己,去思考對方為何難過?什麼事情可能是對方的難過源?而這常常牽涉到我們願不願意做,而不是我們能不能做,後續我們會進行更多的討論。

結語

不知道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已經開始聯想到一些疾病,或較特殊的人群了呢?的確,每一個步驟的失敗,都會導致不同的行為缺陷,也會對應到不同的腦區,有些人在第一步驟有缺失,可能導致無法感覺到對方的情緒,有些人在第二步驟缺失,可能導致容易過度被對方情緒影響,有些人在第三步驟缺失,可能導致無法理解對方的情緒成因,等等,這些都有許多有趣的內容可以取探究,那麼就請各位期待我們後續的文章吧!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封面/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解/想啡的貓

參考文獻

Lamm, C., Rütgen, M., & Wagner, I. C. (2017). Imaging empathy and prosocial emotions. Neuroscience Letters. doi:10.1016/j.neulet.2017.06.0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