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分離、暫緩判斷——《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想大家每次在逛誠品的時候,總是會鎖定幾個區域逛。就像行銷學有說過,你只需要給消費者兩到三個方案選擇即可,如果給太多選項會造成消費者選擇困難,最後乾脆直接放棄購買。我每次在晃一大圈誠品後,總是會駐足幾個區域,而犯罪相關的書籍就是我一定會停留的一區。
其實我當初是滿懷期待地翻開這本書,但看完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這本書既非像 Netflix 上的紀錄片那樣,詳實地記錄整個案子的過程,也不是針對一些特別個案做深入剖析,似乎在每個議題上猶如蜻蜓點水地點過,唯一比較詳細的介紹是關於韓國側寫師的職業介紹。
《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封面
側寫師並非警察或是現場鑑識人員那樣,單單透過邏輯或是證物辦案。他們必須比警察的邏輯再加上心理構面的分析,進而描繪出整個案件的輪廓,供警察或是法官再判斷的時候多一個依據。
這樣聽下來其實很像一部日劇《緊急審訊室》透過不斷的與嫌犯對談,交叉比對口供的結果,搭配心理系的背景協助破案。
日劇中常見的情節是,只要不放棄訊問,搭配警察鍥而不捨地找證物,基本上破案就指日可待,但在韓國的實際業務上,側寫師很多時候要預測犯人心理狀態,判斷再犯的可能,抑或是犯人是否是在無法控制的狀況犯罪。
就像我前面說的,這本書每個部分都蜻蜓點水般地帶過,沒有搔到痛點,卻給我們關於犯罪人性基礎的認識。
書中作者提出一個概念我想要特別提出來討論:
一切都是選擇,選擇的責任也在於自己,唯一不能選擇的是你的家庭。
當你決定是否要犯罪,選擇權其實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上。因為你擅自扮演造物者,褫奪他人的性命或是人生,當然必須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然而,人生中你唯一不能選擇的就是你的父母。
這句話可以說完全打中我,一直以來我對於自己的父母除了隔閡還是隔閡,除了無止盡的爭吵還有無止盡的挨打。他們對養育小孩的觀念就是儒家思想上對下的概念,導致我一直希望可以離開那個由社會價值觀所定義的「家」。
當然,像這樣小時候的影響,勢必會對每個人的人生造成嚴重的問題。但我們必須誠實地說,只要活下去,就有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利。挺過高中、大學,經濟上獨立自主後,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選擇。每個人可以選擇的時間點都不一樣,這就是不公平的地方。但選擇無關時間長短,重點是你的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樣子,到了這個時候,家庭對你的影響力其實已經微乎其微了。
這本書統統很推薦大家看看,可以當作認識犯罪的前導。如果想要考監獄官,我覺得也可以參考書中說的方法:放下、分離、暫緩判斷。因為犯罪的故事總是讓人喪失對人的期待,做好自己的心理保護,才能讓自己繼續走下去!
Podcast版本來了喔!點起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作者養成買書的習慣,大約十年左右,類別涵蓋小說、歷史、經濟、犯罪、和理財,希望透過自身觀點加上書中內容結合成統統社畜中的特殊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小到大學的時候,求學過程中都沒有接觸到什麼外國經典文學,舉凡卡謬、海明威、瑪格麗特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作者對我來說都相當陌生。包括這篇介紹到的歐威爾,當初我對於這本早在 1948 年就橫空出世的經典完全不知曉。誘發我看這本書有幾個原因:第一,是中國的集權統治;第二,也最重要的一點⋯⋯
東野圭吾的作品,曾經在我人生中佔了一定的份量。那時候舉凡標榜著他的書,我幾乎都會馬上入手,《白夜行》、《冷酷的代課老師》、《我殺了他》等等,和最近出版的《希望之線》。老實說,會被他的作品打中,是因為當時沉迷於推理及兇殺相關的劇情。隨著時間的推進,跟著東野圭吾的脈絡,會發現他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突破框架⋯
前面我們有聊過兒童犯罪、囚禁犯罪,甚至也透過加害者及被害者的遺族去討論犯罪的各種面向及心理狀態。這次我翻找書本的時候,瞥到這本《屍體在說話》,當下就決定排開所有正在閱讀中的書,專心鑽研這本。 本書作者是在日本法醫界執業超過三十年的「法醫之神——上野正彥」。每一個故事都是他在工作解剖中實際遇到的經歷。
統統因為最近做 podcast,開始盤點讀過的書,哪些適合當成說書的類型。默默地發現我對於日本的犯罪小說記憶比較深刻,雖然我也讀了很多歐美的犯罪小說,但敘事方面歐美小說都沒有日本作者來的細膩。如果再讀第二次,會發現日本小說總有一個「原來是這樣啊!我當初居然沒想到」的感覺⋯⋯
這本書對統統來說是一本想看卻翻沒幾頁就陣亡的書。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始做起說書型 podcaster 的關係,會強迫自己要開始消化一些書(有時候「強迫」會讓人發掘出新的興趣)。本來想說只是一個普通的白領金融犯罪的故事,但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統統之前的文章對於日本的社會現象一直有很大的興趣,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來看,1990 年的經濟泡沫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致命的重傷。從《我適合當人嗎?》到《中年打工族》,提到日本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都跟經濟重創擺脫不了關係。 《80/50》這本書針對繭居的問題,提出比以往挖掘地更深入的問題,以及恢復的例子
從小到大學的時候,求學過程中都沒有接觸到什麼外國經典文學,舉凡卡謬、海明威、瑪格麗特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作者對我來說都相當陌生。包括這篇介紹到的歐威爾,當初我對於這本早在 1948 年就橫空出世的經典完全不知曉。誘發我看這本書有幾個原因:第一,是中國的集權統治;第二,也最重要的一點⋯⋯
東野圭吾的作品,曾經在我人生中佔了一定的份量。那時候舉凡標榜著他的書,我幾乎都會馬上入手,《白夜行》、《冷酷的代課老師》、《我殺了他》等等,和最近出版的《希望之線》。老實說,會被他的作品打中,是因為當時沉迷於推理及兇殺相關的劇情。隨著時間的推進,跟著東野圭吾的脈絡,會發現他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突破框架⋯
前面我們有聊過兒童犯罪、囚禁犯罪,甚至也透過加害者及被害者的遺族去討論犯罪的各種面向及心理狀態。這次我翻找書本的時候,瞥到這本《屍體在說話》,當下就決定排開所有正在閱讀中的書,專心鑽研這本。 本書作者是在日本法醫界執業超過三十年的「法醫之神——上野正彥」。每一個故事都是他在工作解剖中實際遇到的經歷。
統統因為最近做 podcast,開始盤點讀過的書,哪些適合當成說書的類型。默默地發現我對於日本的犯罪小說記憶比較深刻,雖然我也讀了很多歐美的犯罪小說,但敘事方面歐美小說都沒有日本作者來的細膩。如果再讀第二次,會發現日本小說總有一個「原來是這樣啊!我當初居然沒想到」的感覺⋯⋯
這本書對統統來說是一本想看卻翻沒幾頁就陣亡的書。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始做起說書型 podcaster 的關係,會強迫自己要開始消化一些書(有時候「強迫」會讓人發掘出新的興趣)。本來想說只是一個普通的白領金融犯罪的故事,但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統統之前的文章對於日本的社會現象一直有很大的興趣,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來看,1990 年的經濟泡沫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致命的重傷。從《我適合當人嗎?》到《中年打工族》,提到日本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都跟經濟重創擺脫不了關係。 《80/50》這本書針對繭居的問題,提出比以往挖掘地更深入的問題,以及恢復的例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過去可憐的孩子娘常被我拜託看我那粗糙不成熟的未完成作品,當她看到第三本時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總愛寫變態隨機殺人?動機上毫無道理莫名其妙。
Thumbnail
原書名《教孩子反省就是教成罪犯》 這本書有著聳動的書名「教出殺人犯」,乍看還以為是本描述如何教出殺人犯的恐怖小說。但細看書籍介紹,原來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徹底消除「做錯事就該反省」的價值觀。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這一本書一點也不是我會想要看的書,那我為什麼要看呢?是啊,為什麼我要看呢?只是因為在別人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這可以算是報導文學嗎?我只感覺自己閱讀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學型態,而這種型態,剛好在我疲憊而且心情沒有很美麗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在《大人學選擇》這本書的前導第三章開頭就提到,「選擇」是很難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來說,選擇就是在未知的狀況下「賭一把」。 大部分的人生悲劇,往往來自於當事人在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做了可能影響後半輩子、數十年的選擇。這讓我想到曾經學長說的「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只是一句屁話。」
Thumbnail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大致上是以倒敘呈現,藉由這樣的手法支撐起「現在」的世界觀與背景,讓觀眾從一開始的滿頭問號,到最後能了解整個前因後果。由於背景的時間線相對長,前面的集數並不急著推進「現在」的時間線,缺點是讓觀眾需要更多耐心,但換來的則是一個更完整、不容易出戲的敘事結構。
Thumbnail
過年期間除了看飢餓遊戲被各種殘忍包圍,只看完第一部之外,就是讀完這本書。日本的犯罪事件和霸凌的預防、矯治反省、實踐,著實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想法,而這些也值得每一個希望社會能更好的人注意、努力。 反省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首先否定自己就已經相當困難,再者對於這個否定還得給出社會期待的回應。加害者對於這樣
Thumbnail
空手離開書店。我與家人確認,你今天真的沒打算買書嗎?他表示,儘管因大促銷,書價尚稱便宜,其中幾本書稍稍吸引他,但也不至於非買不可,還是算了吧。我有點欣慰,他終於放下對買書的執念。 以往家公寬容,家人想要什麼書,家公不過問一律付帳,讓他養成愛買就買、不留意書價的習慣。後來由於阮囊羞澀,我忍不住勸說買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過去可憐的孩子娘常被我拜託看我那粗糙不成熟的未完成作品,當她看到第三本時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總愛寫變態隨機殺人?動機上毫無道理莫名其妙。
Thumbnail
原書名《教孩子反省就是教成罪犯》 這本書有著聳動的書名「教出殺人犯」,乍看還以為是本描述如何教出殺人犯的恐怖小說。但細看書籍介紹,原來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徹底消除「做錯事就該反省」的價值觀。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這一本書一點也不是我會想要看的書,那我為什麼要看呢?是啊,為什麼我要看呢?只是因為在別人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這可以算是報導文學嗎?我只感覺自己閱讀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學型態,而這種型態,剛好在我疲憊而且心情沒有很美麗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在《大人學選擇》這本書的前導第三章開頭就提到,「選擇」是很難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來說,選擇就是在未知的狀況下「賭一把」。 大部分的人生悲劇,往往來自於當事人在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做了可能影響後半輩子、數十年的選擇。這讓我想到曾經學長說的「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只是一句屁話。」
Thumbnail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大致上是以倒敘呈現,藉由這樣的手法支撐起「現在」的世界觀與背景,讓觀眾從一開始的滿頭問號,到最後能了解整個前因後果。由於背景的時間線相對長,前面的集數並不急著推進「現在」的時間線,缺點是讓觀眾需要更多耐心,但換來的則是一個更完整、不容易出戲的敘事結構。
Thumbnail
過年期間除了看飢餓遊戲被各種殘忍包圍,只看完第一部之外,就是讀完這本書。日本的犯罪事件和霸凌的預防、矯治反省、實踐,著實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想法,而這些也值得每一個希望社會能更好的人注意、努力。 反省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首先否定自己就已經相當困難,再者對於這個否定還得給出社會期待的回應。加害者對於這樣
Thumbnail
空手離開書店。我與家人確認,你今天真的沒打算買書嗎?他表示,儘管因大促銷,書價尚稱便宜,其中幾本書稍稍吸引他,但也不至於非買不可,還是算了吧。我有點欣慰,他終於放下對買書的執念。 以往家公寬容,家人想要什麼書,家公不過問一律付帳,讓他養成愛買就買、不留意書價的習慣。後來由於阮囊羞澀,我忍不住勸說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