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個假議題?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週為您整理五篇文章,串連一個分享主題,訂閱《未來六米週末加餐》電子報,請前往:https://buttondown.email/willliu
算一算從 5 月中開始超過兩個月的日子,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讓我們過上跟以前很不一樣的生活。我想,對在職場工作的每一個人來說,可能也都經歷過一段特別的時光。
我也是。
公司從這一波疫情開始,啟動了在家工作,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都是處於一個家跟工作在同一個場域的情況,隨著時間拉長,界線也變得愈來愈模糊。有時候一早起床,都會懷疑一下,今天是上班是還是休閒日呢?
認真想想,全球許多國家,其實是面對真的封城、在家工作的日子,有的已經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近期,疫苗出現、施打普及率的提高,才漸漸的看似能夠重新回到常軌。
回到台灣,隨著管制級別的下降,許多公司也將啟動回辦公室(return to the office)的計畫,有些生活或許變得不同。在疫情之後,人跟人的距離、社交生活以及自處的方式,與其說要回到過去,更應該說是一種新常態的成形,是「第二次的習慣轉換」。
第一的轉換,是在疫情爆發時被迫發生,不得不以最快的方式,適應各種「遠距工作」的模式。第二次轉換,則是要回辦公室,也無法忘懷遠距工作的許多優勢。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相較於疫情前,願意接受全部或部份遠距上班的人,提升了 25%;經過一年疫情的洗禮,高達 63% 的人可以接受遠距工作,其中 11% 更希望全部遠距上班。
過往根深蒂固的概念,認為要到辦公室才是工作的人,已經開始逐漸地減少;越來越多的工作者,希望保留彈性辦公室與遠距上班的彈性,這一方面相較於疫情前提高了 22%。
後疫情時代逾 50%的人希望保持彈性工作,資料來源:McKinsey

明確的溝通與政策

同時在其他的調查中,約莫 25% 的職場工作者,準備在疫情結束之後轉換職場。企業目前除了要面對疫情之外,還有潛在的勞動力流失的問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企業是否帶來明確的方向。
疫情下的動態工作方式,企業溝通愈清楚,員工感覺愈舒服,生產力以及對於未來的發展性肯定相對提升。工作者期盼能夠得到更明確的定義,例如可以說明哪個時間是一定要在線上,又哪些時間可以自我調配的。
顯示,遠距工作帶來的彈性,通常伴隨著擔心,煩惱公司將如何評斷工作表現。明確規則能夠帶來依循的方向,讓人免於在不安定的狀態下埋頭苦幹。
明確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讓「彈性這件事情」變得更容易安排。
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彈性」,是隨時都按照自己的意思過生活;然而,真正的彈性或許應該這樣詮釋:「讓個人在一定的框架中,找到配合組織運行的方式。
明確的框架,就能夠有更好、更安心的安排。
多數人期盼有更明確的規則可依循,資料來源:McKinsey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另外一方面,不論是回辦公室或者保持遠距工作,不同類型的偏好者,有個共同的擔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疫情使工作與生活的「界線」不斷地被模糊,有時候上一秒開一個會,下一秒已經站在廚房鍋爐前。生活空間更小的人,可能工作區後面就是自己休息的床。加上,嚴格的疫情人流管控,離開居所的機會幾近於無。
這時候,遑論平衡生活與工作。連找到自己的生活,看起來都是相對困難的事情。
以我身處的職場為例,這個熱門議題,每年蟬聯冠軍,每年都有改進方案,改善的幅度卻相形牛步。一天,剛好我主管跟我講了一個分析:「生活與工作不應該是用怎麼平衡來思考,因為在這個觀點下,工作與生活變成了對立面。」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
工作與生活不是需要平衡也不是需要整合,如果我們從底層的心態(mindset)改變,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關注的其實就是「好好生活」。
經營工作、職場就是在完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不論遠距工作還是到辦公室,大家都考量生活與工作平衡,資料來源:McKinsey

其實人還是渴望與他人互動

最後拉回來談談身心靈。在疫情之下,身心靈的觀點難免提醒:「這是一個很好的跟自己相處,檢視自己的機會。」
但許多研究指出,一定的社交活動有助於身心健康。
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即進入高度分工的樣態,二十世紀幾個工業重大的發展,泰勒化、國際貿易、航空運輸等等,提醒著人們:「交流是無可避免的,人跟人的接觸,已經成為社會運作的基礎之一。」
舉例而言,被譽為護國神山台積電的模式,就是在專業分工的情況下,產生而來。
在台積電創立之前,全球的半導體盛行的「垂直整合」的生產模式,自己設計芯片、自己製造、用自己的品牌,甚至連測試、封裝等工作都統包在一條線路。
張忠謀當時發想,創造出了獨特的「晶圓專業代工」模式,讓專注芯片設計的公司,可以免去建廠成本,才有了「無廠半導體公司」,例如大家熟悉的高通等,兩者互相合作,改變了全球的半導體產業。
這裡面除了專業分工外,跨域的整合與交流亦可見一般。也能印證,人跟人的相處甚為重要。
不僅是產業之間,企業內部也多使用專業分工的形式,組織內的每一個人必須「交流」,已完成一項專案,達到某些共奴目標。延伸到生活之中,也有相同的型態。
多數人對於「與人互動」是有需求,疫情的確給了我們短暫的機會,提供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的跟自己相處,重新擬定自己的目標與方向。但久了,反而會覺得自己少了社交、少了互動,好像不是那麼健康了。
昨天,如果你回到辦公室,有花一點時間,看一下同事,感覺一下與人相處的氛圍嗎?
如果昨天一陣兵荒馬亂,來不及感受人跟人之間相處帶來的氛圍,不仿今天好好的感受一下。
我向來覺得在這個年代,遇到大規模的疫情,相對以往是幸福的。
網路的普及、工具的充足,得以使企業、員工、甚或公部門與學校,用最方便且快速的方式啟動「遠距」方案,而且充滿選擇。
而數位化教育的普及與成功,使人能夠快速地適應,並且轉化成為習慣。一年多的時間,打破了過去數十年奠定的模式,促成了「不在辦公室,也能辦公室。」
但這也是同時一個很好的練習,讓我們可以學習檢視自己在獨處、人際互動上面的需求以及情緒狀態,進一步的可以感受自己的需求,多一點對自己的關照。
==
每週為您整理五篇文章,串連一個分享主題,訂閱《未來六米週末加餐》電子報,請前往:https://buttondown.email/willliu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縮短知識與實踐的距離 📪 理清人生的脈絡,過上想要的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1 月 2 日微軟發表了新產品 Loop,瞬間在 Notion 使用者圈爆了!許多人直指:「微軟明著在抄 Notion。」說真的,雖然你看得出微軟的版面有差異,但是其實整個概念上都跟 Notion 很像,再加上這樣的側欄設計、Cover、Icon 的位置,要說開發者
臉書與 Instagram 當機,探路客宣布將在年底停止服務,大概是最近創作者遇到的幾個大事件,同步的勾起了過去這十五年來,看到許多平台的起落,跟自己的感想。
早安,謝謝大家陪伴我經歷的七天的身心靈之旅。今天是七天日更的最後一天,想要跟大家講一下自己的一些經歷。 其實在開啟這段七天日更旅程的時候,對自己所下的目標就是好好整理,關於身心靈的一些想法跟看法。今天就把我一些比較屬於自身感受的觀點,當作這七天之旅的一個小結語。
大家週末好,過去幾天大致上我把身心靈分開,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分享了一遍。今天是週末,我特別想要分享一個很特殊技法,目前名稱叫做 EO 能量整復。 如果要我來說,EO 能量整復是一套結合了身體架構跟靈性感受的系統,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講完前面之後才推出來。 先說明,向來我都不推崇單一的技法,且因為自己
先從一個故事開始,之前我有開過幾次的分享會,主題叫做聆聽身體的聲音,是由我昨天分享的精油,當作起點去找到感覺身體。 那時候的我,對身心學只是聽過,還沒有真的入手去學,所以多數時候是透過靜下來對身體的觀察,去找到身體想要表達的訊息,近一步的透過對精油的認識,
在身心靈領域中,最常被談到的應該就是我昨天所說的「靈」的部分,曾經在上身心學課程的時候,有同學說到,很多講說自己走身心靈的,最後多以走在討論「靈」的路上,對於身心的照護,其實最後著墨的都比較少。 前兩天,分別介紹了比較屬於心跟靈層面的牌卡還有其他靈性技巧,今天想要分享的主題回到比較身體的層面。
11 月 2 日微軟發表了新產品 Loop,瞬間在 Notion 使用者圈爆了!許多人直指:「微軟明著在抄 Notion。」說真的,雖然你看得出微軟的版面有差異,但是其實整個概念上都跟 Notion 很像,再加上這樣的側欄設計、Cover、Icon 的位置,要說開發者
臉書與 Instagram 當機,探路客宣布將在年底停止服務,大概是最近創作者遇到的幾個大事件,同步的勾起了過去這十五年來,看到許多平台的起落,跟自己的感想。
早安,謝謝大家陪伴我經歷的七天的身心靈之旅。今天是七天日更的最後一天,想要跟大家講一下自己的一些經歷。 其實在開啟這段七天日更旅程的時候,對自己所下的目標就是好好整理,關於身心靈的一些想法跟看法。今天就把我一些比較屬於自身感受的觀點,當作這七天之旅的一個小結語。
大家週末好,過去幾天大致上我把身心靈分開,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分享了一遍。今天是週末,我特別想要分享一個很特殊技法,目前名稱叫做 EO 能量整復。 如果要我來說,EO 能量整復是一套結合了身體架構跟靈性感受的系統,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講完前面之後才推出來。 先說明,向來我都不推崇單一的技法,且因為自己
先從一個故事開始,之前我有開過幾次的分享會,主題叫做聆聽身體的聲音,是由我昨天分享的精油,當作起點去找到感覺身體。 那時候的我,對身心學只是聽過,還沒有真的入手去學,所以多數時候是透過靜下來對身體的觀察,去找到身體想要表達的訊息,近一步的透過對精油的認識,
在身心靈領域中,最常被談到的應該就是我昨天所說的「靈」的部分,曾經在上身心學課程的時候,有同學說到,很多講說自己走身心靈的,最後多以走在討論「靈」的路上,對於身心的照護,其實最後著墨的都比較少。 前兩天,分別介紹了比較屬於心跟靈層面的牌卡還有其他靈性技巧,今天想要分享的主題回到比較身體的層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工作模式與生活方式的界線逐漸模糊。隨著混合辦公(Hybrid Working)模式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員工開始追求更靈活的工作方式,以實現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
Thumbnail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已成為現代職場文化中的一個熱門話題。瞭解工作與生活平衡對個人、家庭、企業、社會及文化不同層面的益處和實現方法。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上班和工作之間的區別?許多人一生都在上班,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任務,為的是每月穩定的薪水。但實際上,上班和工作並不是等號。上班時間是固定的,而工作的來源卻可以是多元化的,通過不同的方式製造多重收入來源。 多元收入的可能性 現代社會中,工作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收入來源。我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在現今世代,工作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取而代之的是—規律的排班制度,這樣的制度下,使我們能在工作閒暇之餘,再去發展自己的第二專長,甚至能夠成為自己的第二職業,而如今,這種多重且同時進行的工作型態,即為我們所熟知的「斜槓」。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我決定今年要對工作得小力一點,然後專注在自己身上。」我最近時常聽到這個句子,或是表達出類似意思的不同版本。雜誌會刊登和「野心的結束」相關的報導,以及人們越來越多人選擇主動離開工作一段時間。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工作模式與生活方式的界線逐漸模糊。隨著混合辦公(Hybrid Working)模式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員工開始追求更靈活的工作方式,以實現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
Thumbnail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已成為現代職場文化中的一個熱門話題。瞭解工作與生活平衡對個人、家庭、企業、社會及文化不同層面的益處和實現方法。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上班和工作之間的區別?許多人一生都在上班,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任務,為的是每月穩定的薪水。但實際上,上班和工作並不是等號。上班時間是固定的,而工作的來源卻可以是多元化的,通過不同的方式製造多重收入來源。 多元收入的可能性 現代社會中,工作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收入來源。我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在現今世代,工作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取而代之的是—規律的排班制度,這樣的制度下,使我們能在工作閒暇之餘,再去發展自己的第二專長,甚至能夠成為自己的第二職業,而如今,這種多重且同時進行的工作型態,即為我們所熟知的「斜槓」。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我決定今年要對工作得小力一點,然後專注在自己身上。」我最近時常聽到這個句子,或是表達出類似意思的不同版本。雜誌會刊登和「野心的結束」相關的報導,以及人們越來越多人選擇主動離開工作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