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儒家的宗教精神

    這是個大題目,為了容易理解,只能大題小作,精簡為要。
    「上帝」一詞,孔子之前已經出現了,在商周時期,人們普遍篤信上帝,而把人生的抉擇、政事的取決,透過求神問卜,完完全全交託予鬼神。
    自孔子起,卻把這種寄情於幽冥,深不可測的他力,拉回自家的生命而落實於道德自覺、道德自踐、道德自主、道德自證。這因為人人的人格平等,人人都可為自己的德性生命,當家作主。後來,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皆可以成聖成賢,就是從這觀念而來的。人若無法啟發仁心,無法激發良知,無法爭取公義,而抹殺人格平等,蔑視人格尊嚴,而最終就只有世代為奴,愚昧一生。這就是唐君毅先生之所以講的儒家是「重人」的思想。
    然而,孔子認為人要敬天,對天要有所敬畏,有所感恩,而不至於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再者,「天」是有意識的,孔子說「知我者其天乎」;又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我有什麼行差踏錯,老天爺會厭棄我的。這裡又可以得知「天」對人的行為,是有所批判的。再簡單地說,為什麼俗語說要向天發誓呢?而不說要向人發誓?這就是心裡早就認定有神靈的存在。
    不過,話雖如此,這裡很弔詭的,孔子既認同天是有意志的、有情感的,但孔子卻要提顯人的道德自主,透過修德,踐仁知天,故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至此,就可以看出,儒家是有其宗教精神、有其宗教情懷的,但卻沒有宗教的教規,更加沒有教主。最關鍵的,人藉著道德實踐,呈現仁心,激發良知,就可以創造無限的道德價值,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天」雖生萬物,但不主宰萬物。在這點上,孔子與老子的看法是很接近的。
    最後的結論,儒學不是宗教,但卻蘊含著道德自主的宗教精神。
    唐先生說:宗教徒必須是儒者,但儒者卻未必是宗教徒。
    深思,深思!
    2021-12-20謹識 下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