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進階──陣形(6):進入火槍時代,陣形與射程的相關性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
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 編:建議新讀者先從冷兵器時代讀下來,較能掌握歷史演進的脈絡。

火槍時代前的遠程兵器

在冷兵器時代,有遠距投射能力的兵器,大概兩種,投石索、弓弩。投石索比現在許多人想像的要有威力,熟悉技術的情況下,戴有頭盔的士兵被高速飛來的石頭擊中頭部,沒有昏厥也會頭暈,更不要提沒戴護具,直接敲死都很有可能。
弓弩則分為很多種,短弓、長弓、複合弓、十字弓等等,射程與穿透力各有不同,使用的時機也不大一樣。像是蒙古騎兵使用的複合弓,便於馬上射擊,換成長弓會很難施展,改用十字弓的連射效果不佳。但反過來說,扣除短弓等簡易的種類,長弓跟複合弓都需要身強力壯才能使用,需相當的訓練才能駕馭,並非一般人可以用。十字弓雖使用方便,略加訓練就有相當效果,但機械構造複雜度,要量產得要先掌握具備冶金能力的城市。
換句話說,之所以出現某種陣形,如英法百年戰爭,常見英國的長弓兵,把法軍的十字弓部隊玩弄在手掌之間,難道法國人沒有學習能力?並不是這樣,我們要從各方面去探討,才會理解「原來這麼不得已」。
英國的長弓威力強大,但我們有見過長弓部隊是在法國招募的嗎?似乎都是英國本地人,好像還是擅長狩獵的那一群。意即,英國本來就有相當多熟悉用弓打獵的民眾,用弓本領在招募當兵前就相當優良,進入部隊受訓後更加精熟。而且長弓的磅數超過100磅(抓個考古中間值,現代復古也有人認為沒有那麼高),依照英法戰爭紀錄,長弓兵可以在一分鐘內射出10隻以上的箭矢,這等臂力跟身體的強韌度,即使法軍切入白刃戰,一般傭兵要打贏還蠻難的。
法軍則是招募比較多的十字弓部隊,因為操作方便,大量生產的價錢也低,招募新兵到能後使用不需要幾天,也就是建置部隊的成本很低。臂力不夠可以用腳拉開上弦,採兩人一組一人射擊、一人上弩,攻擊效果也不差。這也不是說法軍就沒有使用複合弓的部隊,只是要考慮性價比。
講這麼多,之前冷兵器篇為何沒特別提?因為,弓弩的射程再怎樣有差異,陣形的基本概念上不會有極端的優劣,並不存在因為長弓射程遠攻擊強,所以英軍就放棄騎兵跟重裝步兵這回事,怎樣運用手中部隊做最大化的利用,考驗著指揮官的能力。在百年戰爭中,也不乏法國佔優勢的時段,優秀的法軍將領,在戰略上大膽突襲,輕裝騎兵加速繞道,急襲沒有準備的英軍也常見。而在準備充足的法軍攻城大隊下,英軍守城沒多久就投降的案例時有多聞。
筆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冷兵器時代的陣形使用差異,戰略跟戰術上都差不了太多。不僅僅是武器的差別,影響更多的是數量上的,當軍隊數量變多,戰場橫跨距離從1、2公里,拉開到4、5公里,陣形的衍伸物就多了。而這也代表,戰略地圖上考慮的要更多,兵家必爭之地從地形之外,中大型城鎮在此時代更加意義重大,原因出在生產、後勤上。

發展超過200年,火器才成為正式編制

這在中世紀開始使用火槍、大砲等熱兵器後,雖說陣形的概念基本沒差,但已經開始有了變化,戰略上還是一個個方塊組成的橫陣,依然強調數量與重裝部隊、騎兵的配置。但戰術隊形,則有不小轉變,主因在於火槍跟大砲的「大量使用」上,但請不要被這個大量使用誤解了,並非中世紀就有純火槍部隊,或是龍騎兵(火槍騎兵)的存在,配置火槍到部隊,直到形成有效戰力,然後被富有眼光的君王列作標準配備,再改變整體的戰術運動,時間可達數十年以上。
我們可以從15世紀中期,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看起,此時只有小部隊跟功能性使用大砲,陣形的變化與過去沒有區別。但自從「無法攻陷的君士坦丁城牆」被大砲轟破後,直到17世紀的30年戰爭,瑞典古斯塔夫大帝的線列步兵出現,火槍開始變成正式編制,時間將近200年。不少說書人可是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成一個時代的結束,但真的結束了嗎?
並沒有,弓箭使用仍然高於火槍,大砲與火槍的概念發明差距不遠,受限冶金與製造技術落差沒有普及。大砲先成為擊破君士坦丁堡城牆的重要腳色,但即使如此,在15世紀結束前,大砲仍然在野戰上很難發揮,多用在攻城與守城上。
而在各國認識到火器的威力後,不到百年的發展越來越快,生產能力逐漸提升,不僅大砲成為各國的標準配備,火槍的也逐漸普及,這帶來了兩個變化。
  • 第一個變化是,攻陷城鎮後放任劫掠越來越少,不管哪一方都認知到工匠的重要,跟作為商業中心可賺錢的城市,任意燒毀劫掠實在太不划算。
  • 第二個變化是,陣形根據火器的配比,逐漸產生近代化的線列步兵雛形,戰術陣形簡化到線列、縱列、方陣三種。
這理由也很好理解,當火槍可以大量使用,保留生產基地總是好的;而當整支部隊越來越多火槍,怎樣發揮槍枝的優勢就是重點。在戰場上就是我們會看到,整排火槍兵齊射的壯觀場面,由於火槍破壞力太大,另一方攜帶盾牌防禦反而降低速度,不如穿戴厚一點的衣服,掛上一片胸甲還比較有保護效果。
總之,弓箭跟火槍最大差異在於軌道,曲射跟直射武器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弓箭的軌道是可以看見的,子彈怎樣都看不到,這讓防禦手段產生了根本上的不同。這並不代表弓箭退出了戰場,優秀的弓箭手戰力還是高於火槍兵,只是當軍隊數量越來越龐大,槍枝也越來越多之後,怎樣募集夠多的人力,形成密集的火網,開始讓數量的要素逐漸壓倒士兵素質。

延續冷兵器時代的陣形發展

雖說如此,陣形也不是退出戰場了,我們認知的各種冷兵器時代出現的陣形,徹底退出戰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情。所以,還是可以透過火槍時代的陣形,去學習怎樣思考古人的的布陣邏輯。
講到這邊,請看下圖,這是火槍剛成為部隊裝備的狀況。
火槍在問世後多年,命中率依然是相當不精準的,用此圖來說明就是,進入紅色範圍內有很高的命中率,到了橘色範圍就下降超過一半,黃色範圍就是有打中就不錯,在黃色範圍外會被打到,大概就是禱告不夠虔誠的結果。
所以組成橫陣後,會像下圖一樣的涵蓋率,但說真的……火槍初期因為結構強度問題,並不適合裝上刀具變成長矛,加上重新裝彈要花時間,除了守住城寨以外,在會戰(野戰)中效果不佳。
所以解決方法是什麼?兩種,一種是混編長矛兵做為保護:
另一種就是擴充火槍兵的數量,如下圖夠壯觀吧。
但不管怎樣,初期火槍兵需要步兵保護是事實,而數量夠大的火槍隊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極大殺傷也是事實,所以比較常見的狀況,火槍隊跟長矛隊會編組在附近,由火槍隊射擊後,算距離交替由長矛隊擋住敵軍進攻。
這是個不大典型的概念式講法,總之就是要有替火槍兵阻擋的步兵,長矛兵會成為這個時代的首選,主要原因還是性價比。訓練有素的騎兵,以及花大錢訓練的專業軍隊很貴的,主力部隊要投入關鍵性戰場。(編:這個玩過AOE2等遊戲的玩家應該很好理解)
而在這個時代,軍隊動輒數千上萬,會戰的陣形基本上還是跟冷兵器時代類似,只是幾乎都變成橫陣跟要塞據點攻防。不過在每一小隊的戰術陣形上,變化就越來越少了,這不是軍隊戰術退化,是因為武器使用的限制。

戰爭的演變是逐漸累積,也不只在戰場上

各位可以看到射程跟破壞力的差異,怎樣誘使敵方進入殺傷力最大的範圍,一次性的殲滅整隻小部隊,或是算準距離,在最大射程外先射一輪,等敵軍逼近再齊射一次。有沒有防禦工事,協防的步兵數量如何,彈藥數夠這樣做嗎?這越來越像是在算數學,計算敵軍射擊一輪後的再裝彈時間,我軍是否來得及衝鋒。
這連同地形在內,計算各種要素,科學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這更不提,當軍隊數量上萬後,補給點跟兵站的設立,如何運補巨量的彈藥到前線,都是後勤藝術。隨時間往後,野戰砲兵的重要性開始提高,怎樣部署砲兵,撕裂敵軍陣線,騎兵切裂陣形的運用技術,可以說比陣形的臨時變化要重要多了。
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陣形,相當於直接戰鬥力的加成,受過各種訓練的中世紀重裝騎士,在近戰中對付花錢雇傭的輕裝傭兵,是不到葉問可以一個打十個,要一個打三個很夠了,這更不要說是一組百人的對列,重裝騎士的戰鬥力,對上沒有昂貴盔甲跟訓練的傭兵、民兵,完全是壓倒性的。戰史中同樣數量的情況下,純白刃戰可以反過來擊敗整隊騎士的案例幾乎沒有。
可是這在火槍運用普及化後改變了,重裝步兵一樣擋不住子彈,就算全身穿滿防彈厚甲,還是擋不住砲彈,就算敵方沒砲兵,光是穿戴重型配備,怎樣殺到敵陣都是問題。別忘了火槍兵是輕裝,往後跑比重裝兵快多了。而考慮性價比,一個騎士要訓練十年,招募十個農民簡單訓練後裝備價格平價化的火槍,價格還是低於騎士。
說是這樣說,筆者也想請讀者注意,戰爭技術的演變看似是一日千里,但從17世紀早期開始的30年戰爭,再到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中間將近200年的演化。軍事組織的變革,技術的引用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緩慢的變化,透過一場場戰爭的血淚經驗去建築出的。
要理解熱兵器時代的陣形,就不能只看著戰略地圖上,數萬大軍的對峙,用過去的眼光,認為可以使用各種縱陣、橫陣,甚至幻想著可以轉成鶴翼、魚鱗,如千年前的古人一樣操作戰爭。每一個地圖上的方塊,都是千人以上的部隊,這千人部隊都有數百支槍,好幾隊的線列步兵,勝利一樣是從基礎一步步累積的。
只不過,對於軍隊「重量」的定義,已經從人數跟重裝備,逐漸變成火力與大砲數量而已。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0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筆者要強調的是,縱陣跟橫陣的差異,真正的關鍵在變陣,如何切換陣形,需要平時嚴格的訓練。將領要能清楚整體的軍勢變化,中級指揮官可以下達跟得上將領指示的隊型變換,戰鬥隊長需要依照現有的陣形,下達最佳的戰鬥命令。
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考試解題的習慣,覺得面對什麼陣形,採用哪一種可以去破解。這最後造成,我們會以為數百人到數千、數萬人的戰爭,陣形的概念都是一樣。但根本就不一樣,在整個戰場上的陣形,跟接戰時每支部隊的小部隊陣形,使用邏輯或許一樣,但實際上穿插了非常多變化。
沒有一場戰役是完全一樣的,千百年來想學漢尼拔消滅羅馬大軍的將軍不計其數,沒有一個真的複製成功,大敗的例子倒不少。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陣形不是拉的越長,攻擊面越大就越有優勢,越短不見得較差,反過來說沒有參加作戰的人多,前後排交換得宜的話可以保留體力。總之,一切要看當時的環境,軍隊的訓練度,以及臨場反應配合,沒有標準答案。
陣形,是談論戰略中的戰術,必然會提到的部分,而戰術組成會影響到戰略指導,所以避談陣形是不妥的。但陣形要怎樣在戰略中解釋,並將之融會貫通成一套戰略思想? 
戰略文化的起源很多,目前被認為有相關因素的,可分為自然、政治、社會三大類。請注意,戰略文化跟文化不大一樣,文化因素會形塑戰略文化,不是戰略文化就是一種文化。
筆者要強調的是,縱陣跟橫陣的差異,真正的關鍵在變陣,如何切換陣形,需要平時嚴格的訓練。將領要能清楚整體的軍勢變化,中級指揮官可以下達跟得上將領指示的隊型變換,戰鬥隊長需要依照現有的陣形,下達最佳的戰鬥命令。
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考試解題的習慣,覺得面對什麼陣形,採用哪一種可以去破解。這最後造成,我們會以為數百人到數千、數萬人的戰爭,陣形的概念都是一樣。但根本就不一樣,在整個戰場上的陣形,跟接戰時每支部隊的小部隊陣形,使用邏輯或許一樣,但實際上穿插了非常多變化。
沒有一場戰役是完全一樣的,千百年來想學漢尼拔消滅羅馬大軍的將軍不計其數,沒有一個真的複製成功,大敗的例子倒不少。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陣形不是拉的越長,攻擊面越大就越有優勢,越短不見得較差,反過來說沒有參加作戰的人多,前後排交換得宜的話可以保留體力。總之,一切要看當時的環境,軍隊的訓練度,以及臨場反應配合,沒有標準答案。
陣形,是談論戰略中的戰術,必然會提到的部分,而戰術組成會影響到戰略指導,所以避談陣形是不妥的。但陣形要怎樣在戰略中解釋,並將之融會貫通成一套戰略思想? 
戰略文化的起源很多,目前被認為有相關因素的,可分為自然、政治、社會三大類。請注意,戰略文化跟文化不大一樣,文化因素會形塑戰略文化,不是戰略文化就是一種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失去手套指揮的迴旋鏢無法隨招隨來、無法任意控制方向、無法分離鋒刃與圓環……就是一把普通尋常、徹底展現主人技戰術的冷兵器!
Thumbnail
大家好。近期陸續收到許多讀者的意見表示「拜占庭感覺好像弱弱的?」其實在十一世紀前,拜占庭的軍力一點也不弱。一言以蔽之,就是強在「齊全」二字: 全甲騎兵、弓騎兵、重步兵、輕步兵、弓手、標槍手、攻城器具、乃至於海軍,一應俱全,還有超硬的防禦工事。要是有缺,那就雇用傭兵來補(例如弓騎兵)。八世紀後,精銳
Thumbnail
在冷兵器時代,游牧騎兵的騎射功夫,使人膽寒。其中有一招,在打帶跑戰術中極為犀利。當敵軍追擊逃竄的游牧騎兵時,他們赫然發現,這群嫻熟的馬弓手居然在逃走的同時,可以轉身過來,邊逃邊射擊。這種「回馬射擊」的絕招,在西方稱之為「安息回馬箭」(Parthian Shot)。 「安息回馬箭」,顧名思義,是因古
甫上任的國防部長,一上任就把在部隊行之有年的刺槍術廢除了,而廢除刺槍術可以說一石激起千層浪,也在軍隊中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擁護刺槍術跟贊成廢除刺槍術的各方意見,互不相讓甚至已經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不論正反意見,都難有企及核心要害的思考,問題往往不是訓練科目本身,而是訓練科目在部隊甚至在軍隊高層被如何定
Thumbnail
大家可能聽說過,十六、十七世紀戰亂頻仍的東亞,無論是日本戰國時代、朝鮮壬辰戰爭,還是明清易代大戰,歐洲人帶來的新銳火藥兵器都大放異彩。不過,在當時,傳播新式槍砲科技的不只是歐洲人,還有他們的死敵:伊斯蘭世界的霸主之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在蒙兀兒帝國草創時期,中亞、印度的軍隊不用火藥兵器,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高蔚杰這屆是開紅海般的讓旗隊及刀官退到槍隊後,而下一屆則是讓旗隊分散,掌旗三員、左右槍兵在刀官報告操演開始後,中央旗官為準,左右掌旗及左右槍兵開始一大步,然後槍兵再一大步,讓他們向後轉時,可以直線穿越槍隊抵達後方。 講完了各屆刀官旗隊進出方式後,他們知道剩餘的都是一樣的。高一高二隊員們正在操練
Thumbnail
鹿兒島流傳的弓術,源流為日置流印西派,重視戰場上步射技法。幕末時期,薩摩藩第十二代弓術師範東鄉長左衛門重敬,奉藩主島津齊彬之命,以「槍脇之射法」為基礎研究整理出一套系統化的日常軍事訓練方法。「槍脇之射法」就是兩陣交鋒,步弓兵隊如何進退、進行壓制射擊的戰陣射法。其研究成果就是「腰矢組弓·指矢」。
Thumbnail
以超強感知能力面對強敵的風之戰士,空我的第三種型態!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时期,一个士兵能够携带多少发子弹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们携带的子弹数量,会根据军队规定、士兵的具体角色以及战争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个国家之间也不尽相同。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步兵们,通常会配备步枪
Thumbnail
謝肅方老師「中國歷代弓論述」(2017年)講座筆記.歷代中華弓的流變.滿洲清弓 女真族祖居中國東北,過着耕牧漁獵的生活,馬匹於謀生與作戰尤為重要。明朝末年,女真壯大擴張,改族名滿洲,改國號大清,入關滅明朝。雖然入主中原後逐漸漢化,但滿洲皇室仍然相當重視騎射狩獵等滿族傳統,並視騎射尚武為其統治基礎。
Thumbnail
失去手套指揮的迴旋鏢無法隨招隨來、無法任意控制方向、無法分離鋒刃與圓環……就是一把普通尋常、徹底展現主人技戰術的冷兵器!
Thumbnail
大家好。近期陸續收到許多讀者的意見表示「拜占庭感覺好像弱弱的?」其實在十一世紀前,拜占庭的軍力一點也不弱。一言以蔽之,就是強在「齊全」二字: 全甲騎兵、弓騎兵、重步兵、輕步兵、弓手、標槍手、攻城器具、乃至於海軍,一應俱全,還有超硬的防禦工事。要是有缺,那就雇用傭兵來補(例如弓騎兵)。八世紀後,精銳
Thumbnail
在冷兵器時代,游牧騎兵的騎射功夫,使人膽寒。其中有一招,在打帶跑戰術中極為犀利。當敵軍追擊逃竄的游牧騎兵時,他們赫然發現,這群嫻熟的馬弓手居然在逃走的同時,可以轉身過來,邊逃邊射擊。這種「回馬射擊」的絕招,在西方稱之為「安息回馬箭」(Parthian Shot)。 「安息回馬箭」,顧名思義,是因古
甫上任的國防部長,一上任就把在部隊行之有年的刺槍術廢除了,而廢除刺槍術可以說一石激起千層浪,也在軍隊中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擁護刺槍術跟贊成廢除刺槍術的各方意見,互不相讓甚至已經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不論正反意見,都難有企及核心要害的思考,問題往往不是訓練科目本身,而是訓練科目在部隊甚至在軍隊高層被如何定
Thumbnail
大家可能聽說過,十六、十七世紀戰亂頻仍的東亞,無論是日本戰國時代、朝鮮壬辰戰爭,還是明清易代大戰,歐洲人帶來的新銳火藥兵器都大放異彩。不過,在當時,傳播新式槍砲科技的不只是歐洲人,還有他們的死敵:伊斯蘭世界的霸主之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在蒙兀兒帝國草創時期,中亞、印度的軍隊不用火藥兵器,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高蔚杰這屆是開紅海般的讓旗隊及刀官退到槍隊後,而下一屆則是讓旗隊分散,掌旗三員、左右槍兵在刀官報告操演開始後,中央旗官為準,左右掌旗及左右槍兵開始一大步,然後槍兵再一大步,讓他們向後轉時,可以直線穿越槍隊抵達後方。 講完了各屆刀官旗隊進出方式後,他們知道剩餘的都是一樣的。高一高二隊員們正在操練
Thumbnail
鹿兒島流傳的弓術,源流為日置流印西派,重視戰場上步射技法。幕末時期,薩摩藩第十二代弓術師範東鄉長左衛門重敬,奉藩主島津齊彬之命,以「槍脇之射法」為基礎研究整理出一套系統化的日常軍事訓練方法。「槍脇之射法」就是兩陣交鋒,步弓兵隊如何進退、進行壓制射擊的戰陣射法。其研究成果就是「腰矢組弓·指矢」。
Thumbnail
以超強感知能力面對強敵的風之戰士,空我的第三種型態!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时期,一个士兵能够携带多少发子弹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们携带的子弹数量,会根据军队规定、士兵的具体角色以及战争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个国家之间也不尽相同。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步兵们,通常会配备步枪
Thumbnail
謝肅方老師「中國歷代弓論述」(2017年)講座筆記.歷代中華弓的流變.滿洲清弓 女真族祖居中國東北,過着耕牧漁獵的生活,馬匹於謀生與作戰尤為重要。明朝末年,女真壯大擴張,改族名滿洲,改國號大清,入關滅明朝。雖然入主中原後逐漸漢化,但滿洲皇室仍然相當重視騎射狩獵等滿族傳統,並視騎射尚武為其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