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是人們在情感匱乏上的呼救現象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代科技的進步已然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人與人之間從原先簡單的面對面互動,轉移到在螢幕上體驗什麼是新穎、什麼是刺激。而身處在這樣以3C產品、網路流通年代中的我們,便形成了一種生活模式:手不離機、沒有網路搞不定的事情。

然而,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我們不妨試著思考和理解,是什麼默默地讓我們定型了目前的生活模式?

一、線上遊戲的需求成癮
  遊戲廠商不斷推陳出新的背後,反映著人們需要更多視覺與心理刺激、更多「接近人性情感的素材」來體會到「真實的互動」。從這個角度延伸,線上遊戲中的角色,成了「經驗自我」的快速媒材;在遊戲角色中,人們可以成為「意想不到的自己」或是經驗一種在遊戲裡創造、獲得勝利的「滿足感」,以及彌補了在現實生活中不曉得如何與人互動的「空洞心裡」。

  另一個面向是,在遊戲裡不需要太多的情感鋪陳,可以快速建立起人跟人之間的連結,這個快速的連結,讓人感受到有地方能夠「安放自己」,比起面對面不知道講什麼的尷尬,遊戲裡的互動似乎比現實的相處更來的容易。

二、通訊軟體的便利成癮
  以往面對面的談公事或說心事,現在通通可以藉由Line、Facebook等社群軟體的發文來達到「對話的目的」,且螢幕還能隔絕某種程度上相處的不自在;同時,配合著現代人要求的效率、省時,通訊軟體省去了面對面需要的交通往返時間和不便。只要打開視訊或通話軟體,上述擾人的問題便不復存在。於是,漸漸地我們學會了便利且省事地回應對方、迅速地處理自己與他人的情感。

  然而,這樣便利與快速的背後,是否也同時默默地擦拭掉人跟人之間需要透過時間與心力才能建立起的關係厚度與情份?當發現自己可能有網路成癮的現象時,或許可以從以下兩點思考調整的可能性。

一、讓我們重新擁有「感知自己的能力」
網路成癮現象的背後,似乎在傳達著一種訊號:「人們正在失去感受的能力。」比如對於週遭事物的麻痺或無感,或是覺得「阿不就這樣嗎?有什麼好說的?」這類沒想法或沒感受,這些言語背後透露著我們正在與自己或他人失去了聯繫。於是,我們有了一個思考面向:除了網路之外,我們可以如何重新建立與自己、與他人真實的情感連結,或是對生活的體驗感受?也就是讓我們可以真實感覺並知道「身為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二、網路便利的是做事的方式,而不是對待人的方式
  網路之所以對成癮者這麼重要的可能原因是:「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會與感受到的,在網路世界裡都可以做到!」特別是在發展期的孩子,如果經驗到無法從父母親身上獲得所需的情感回應時,其成癮的程度可能就會比一般成人還要深。因此,無論是忙碌的父母親與孩子之間,或是一般的親朋好友互動,花點時間認真地回應對方,即便是透過通訊軟體,但一份在意能讓彼此經驗到「自己與對方都是重要的」。比如當他人有問題求助時,在關心發生的問題時,亦能多問候一句「你還好嗎?」、「你現在的心情如何?」或是「你願意跟我多說一些嗎?」等話語,讓彼此除了解決問題之外,亦能多些人跟人相處時的溫度。
#臺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題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記得有次帶領悲傷輔導團體,有個成員在過程中問:「老師,悲傷到底什麼時候才算結束?」 我記得,當時先詢問了其他成員對這題的看法;其他成員紛紛搖頭,表示不知道,或是沒想法。 於是,我再問:「那你們什麼時候會感覺到自己的難過?或是覺得有悲傷的感覺?」 成員們一一地回應。 成員們再次一一地分享。
俗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不曉得刻劃在多少人心中,以致變成了某些大人們的萬用擋箭牌。 慢慢地,孩子會越來越否定自己的存在:「我不在,是否對大人來說比較好?」 慢慢地,孩子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我是不是不該活在這世上?」 於是,孩子開始不回應了;對於父母親的任何作為與情緒,都沒有感覺了。
過年期間,習慣來摸個幾手、試個手氣。 也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到一些人性的微妙狀態 #到底是想贏 #還是想證明自己不會輸 在牌桌上,可以觀察到,會一直輸下去的人 ,似乎有個很明顯的氛圍,就是越打越生氣、越生氣就越打不好,越打不好就越想贏! #兩者的心態對自己產生不一樣的認同
倘若孩子在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教育,或應對思考的空間相對侷限時;這時,孩子們的困境可能就會出現了。 而這樣的困境裡,便有了一個讓我們這些大人可以進一步省思的空間:「我們是如何用著自己,去影響或教育我們的孩子?」
【創造良性互動,不忘覺察4型態】 關於伴侶或父母親,如何創造良性的互動方式,或許以下幾點可以讓我們停下、看見: 1、失去耐心與不耐煩 2、生活步調亂了章法 3、留意孩子言行反應 4、使用資源是另種能力衍伸
記得有次帶領悲傷輔導團體,有個成員在過程中問:「老師,悲傷到底什麼時候才算結束?」 我記得,當時先詢問了其他成員對這題的看法;其他成員紛紛搖頭,表示不知道,或是沒想法。 於是,我再問:「那你們什麼時候會感覺到自己的難過?或是覺得有悲傷的感覺?」 成員們一一地回應。 成員們再次一一地分享。
俗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不曉得刻劃在多少人心中,以致變成了某些大人們的萬用擋箭牌。 慢慢地,孩子會越來越否定自己的存在:「我不在,是否對大人來說比較好?」 慢慢地,孩子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我是不是不該活在這世上?」 於是,孩子開始不回應了;對於父母親的任何作為與情緒,都沒有感覺了。
過年期間,習慣來摸個幾手、試個手氣。 也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到一些人性的微妙狀態 #到底是想贏 #還是想證明自己不會輸 在牌桌上,可以觀察到,會一直輸下去的人 ,似乎有個很明顯的氛圍,就是越打越生氣、越生氣就越打不好,越打不好就越想贏! #兩者的心態對自己產生不一樣的認同
倘若孩子在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教育,或應對思考的空間相對侷限時;這時,孩子們的困境可能就會出現了。 而這樣的困境裡,便有了一個讓我們這些大人可以進一步省思的空間:「我們是如何用著自己,去影響或教育我們的孩子?」
【創造良性互動,不忘覺察4型態】 關於伴侶或父母親,如何創造良性的互動方式,或許以下幾點可以讓我們停下、看見: 1、失去耐心與不耐煩 2、生活步調亂了章法 3、留意孩子言行反應 4、使用資源是另種能力衍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玩家對於遊戲機制的敏感和對遊戲體驗的追求。作者反思了自己從小到大的遊戲經歷,分享了對於單人遊戲和網路遊戲的情感,每當有簡化通關的外部因素出現,便會引發「電子陽痿」。快餐式的遊戲文化對玩家的心理影響,促使他們逐漸忘卻遊戲本質所帶來的快樂。最後,提到潔癖的自我要求反映於生活的各個層面。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網路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衍生了許多焦慮與比較心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三種有效的方法以擺脫網路成癮,保持身心健康,並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包括減少手機使用、提高自我覺察以及改變思維模式。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負面情緒,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專注於現實生活和提升幸福感。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過去許多研究探討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一方面享受數位時代的便利,另一方面則可能面臨許多不同型式的潛在心理負面影響。上網連線,不論是與人的社交連結,或是資訊知識的傳遞,我們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進行各種活動,到底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還是更焦慮? 連線上網和幸福感的關係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玩家對於遊戲機制的敏感和對遊戲體驗的追求。作者反思了自己從小到大的遊戲經歷,分享了對於單人遊戲和網路遊戲的情感,每當有簡化通關的外部因素出現,便會引發「電子陽痿」。快餐式的遊戲文化對玩家的心理影響,促使他們逐漸忘卻遊戲本質所帶來的快樂。最後,提到潔癖的自我要求反映於生活的各個層面。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網路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衍生了許多焦慮與比較心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三種有效的方法以擺脫網路成癮,保持身心健康,並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包括減少手機使用、提高自我覺察以及改變思維模式。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負面情緒,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專注於現實生活和提升幸福感。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過去許多研究探討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一方面享受數位時代的便利,另一方面則可能面臨許多不同型式的潛在心理負面影響。上網連線,不論是與人的社交連結,或是資訊知識的傳遞,我們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進行各種活動,到底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還是更焦慮? 連線上網和幸福感的關係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