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心的傷痕,有時是大人相處的反射鏡

2021/11/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每天下班都10點多了,家裡就我一個人在顧!地是我掃的、衣服是我洗的、孩子是我陪的,連你媽都是我在伺候的!我嫁給你到底是要做什麼?!來給你當女傭的嗎?」
「我沒賺錢,妳哪來的包包?我不加班,妳有辦法去喝下午茶?我每天在公司被主管盯,回來還要聽妳的抱怨,我XX娶妳回來是做什麼?難不成我下班累得要死,還要洗碗煮飯嗎?講什麼鬼話!」
此時,孩子正在客廳的餐桌上一口一口的吃著飯,或是正在房間的被窩裡摀著被子聽外面爸媽爭吵的聲音……
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或者也經常發生在你身上?
父母親有時候因為承受的壓力與各自的疲憊、心累,在事情不順遂時忍不住把放在心裡的情緒一撒而出,而發生的當時根本無暇顧及孩子是不是在旁邊,或是想到當下說出的話可能會對這個家造成什麼影響?於是,如果沒有人來提醒或有個適當的出口,抑或彼此願意坐下來好好溝通,把這樣固定的「溝通模式」按個暫停鍵,爭吵的循環便可能不斷的持續上演;而孩子若是長期處在這樣言語衝擊的力道之中,久而久之會發現孩子漸漸不說話了,或是對於周遭的事物沒什麼興趣,甚至失去了專屬於孩子年齡階段該有的活力。這些現象有可能是反映出孩子處於長期情緒的對峙與風暴中,所產生的僵化或空白;甚或有些更為激烈的,會出現易怒或過度驚嚇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現象時,有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一種,也就是當一個人重復經驗到痛苦的事情或持續的負面情緒狀態,像是恐懼、驚恐(horror)、憤怒、罪惡感或羞愧之中等等,此時,孩子可能會開始出現與其他小朋友難以親近、疏離,甚至有較容易暴躁、專注力不集中、晚上會做惡夢……等現象,且時間超過一個月。而當這些現象已變成了問題且陸續浮現之時,無疑是在提醒著父母:「是該真正坐下來,好好整理彼此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乃至到了今天這個局面的時候了!」
(備註:有關PTSD的診斷,仍需藉由專業醫師評估,方可確認;此處為現象評估與參考之用,目的為當孩子有些狀態或問題時,父母可以有所留心,進而照護孩子的後續發展。)

創造良性互動,不忘覺察4型態


一個人的長成,多是在家庭中看著雙親或其經營的家庭氣氛中慢慢吸收、內化,乃至變成個體所謂的個性與價值觀,而這樣的過程往往是不知不覺,甚至沒有意識到無形之中「活成家庭塑造出來的樣子」。若是為人父母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言行正帶給子女的影響,進而有一個時間或機會來梳理彼此的成長歷程及溝通模式,便可能修正某些遺留在我們腦子裡的相處記憶,來創造出真正屬於此刻雙方的良性互動。
關於伴侶或父母親,如何創造良性的互動方式,或許以下幾點可以讓我們停下、看見:
1、失去耐心與不耐煩
當事情一多,人就會開始覺得煩躁,這是人性,更是一件自然的事情;然而,當這樣的心情波及到對方或家庭經營時,便可能讓家庭成為彼此發洩情緒的修羅之地。於是,漸漸看到伴侶對另一方沒有耐心解釋,甚至連基本的問候關心都會產生「可不可以讓我一個人靜一靜?!」的心情反應。
此時,我們可以先自我整理,將事情清楚羅列,排出輕重緩急,或依時間序進行處理。在整理過程中,大腦就能恢復組織能力,心情也能感覺被安頓。爾後,再與另一半一起思考彼此可以如何配合,度過現階段的關卡。
2、生活步調亂了章法
問題的延伸,往往來自外在的事件與心理在承受之時所交織而成的現象反映。當伴侶雙方或是某一方感覺彼此生活與相處模式似乎有不和諧的變動,不妨找個能讓兩人靜心對話的空間與時間,開誠布公討論彼此的狀態與想法;一方面可藉此關心對方,一方面也有機會討論如何因應這脫軌的變動。
3、留意孩子言行反應
孩子的言行舉止,有時是雙親相處模式的反應。若是雙親長期情緒張力激烈或是頻繁爭吵謾罵,孩子為了自保或希望父母停止爭鬧循環,可能不自覺出現讓大人轉移注意力的言行,如學習跟不上進度、與同儕相處不融洽等等,迫使大人必須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得到孩子學校與老師討論如何解決等等,藉此暫停父母似乎永無止盡的爭吵,一旦大人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好像「變多了」的時候,也許就是彼此雙方該留心與另一半的相處經營是否發生問題的時候了。
4、使用資源是另種能力衍伸
即便心理諮商或伴侶諮商已發展至相對以往普及的階段,但似乎仍有許多人對諮商抱持:「那是有問題的人才去的」想法;然而,當發現與伴侶之間,連坐下對話都有困難的時候,或許就是考慮讓專業資源介入協助的時刻。當專業資源可以提供時間與空間,讓伴侶雙方有機會聽見彼此真實的心聲,進而調整或改善當前相處模式,這何嘗不是一種生活能力的展現?
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不知名的壓力也經常無形積累而不自知,一旦波及孩子心理健康,身為父母的感受更為深刻,壓力也就更加一層。想要擁有健康的生活、和諧的家庭關係,不忘多關心孩子言行舉止,留心隨時注意自己與另一半的相處模式,所謂「身教重於言教」或許就是在這些細節之中慢慢累積。
若是有些問題或事態不曉得可以如何因應或思考,有時大人們與孩子一起面對自身的恐懼也是一種教學相長,讓大人們有機會得以回到真實的狀態,與內在的聲音相處,也與外在的孩子產生良性的互動。
禺見心理諮商
禺見心理諮商
諮商心理師、性別平等與生命教育主題講師、病人自主權利法核心講師。 信念:「讓我們有機會一起走往生命幽處,理解並接住真實的自己。」 曾任醫院諮商心理師、台積電專案心理師、國小輔導教師、社會福利基金會就業服務員。 喜歡在閱讀中被承接,也體會書寫時的靈魂流動,終而能走往在文字中感受彼此存在的意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