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維新運動,從維新派的角度,是一場從下而上的改革思潮所推動的產物,是甲午慘敗帶來挑戰所作的回應。但從朝廷內部的角度,又構成另一個故事。維新運動是一場宮廷的權力鬥爭,表面上是哪個改革方向的取捨,骨子裡是誰來主導朝廷政策的政治角力。
角力的一方是光緒帝。光緒帝目睹國家處於內憂外患,不甘心做一個亡國之君,於是推動激烈的改革,展現其鴻鵠之志。同時,光緒帝自18歲親政 (1889),處處受到慈禧的制肘,與慈禧漸見分歧,於是起用新人,推動維新運動,主導國家政策,藉此擺脫慈禧太后的束縛。
角力的另一方是慈禧。由於光緒帝及維新派被視為激進派,於是與之敵對的慈禧便被稱為保守派之首。但這個標籤其實不太準確,慈禧對西方器物並不抗拒,部分改革建議,如京師大學堂,得其同意,起用譚嗣同進入軍機處,獲其默許。換言之,慈禧不是反對改革,而是關心權力是否被牢牢緊握在手中。
維新運動的主要改革措施: 撤銷重疊機構,裁減冗官 廣開言路,允許臣民上書論政 設立工農商總局及礦務鐵路總局 鼓勵民間開辦各種企業 獎勵發明創新 改革財政制度,編制國家預算 裁減綠營兵,推行徵兵制 籌設武備大學堂 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 設立京師大學堂 派學生出國留學 允許創立報館,成立學會
大部分當權的大臣屬於保守派,他們的「保守」,未必與抗拒西方文化有關,更重要是保護既得利益。舉例來說,裁減冗員及廢除八股文,都直接打撃他們的政治利益,有利「民意」的建設,都潛在挑戰他們的地治地位,於是朝臣反對變革,甚或跪請慈禧垂簾,捨光緒而站在慈禧一面,維新派變得孤掌難鳴。
另一位關鍵人物袁世凱,被指責出賣光緒帝,把光緒策劃政變的消息通知慈禧,慈禧先發制人,於是發動戊戌政變,把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處死,把光緒帝囚禁於瀛台。然而袁世凱被稱為「保守派」,只因審時度勢,投向慈禧,是政治陣營的選擇,而不是改革方向的取捨,相反,袁世凱相當認同西化的改革方向,日後參與多項晚清的改革。
值得補充的一項。京師大學堂受光緒帝重視,甚至親臨講學。京師大學堂不但是首間官辦大學,也是各地官辦學堂的管理機構,由孫家鼐擔任首任校長。為甚麼京師大學堂得以保存?其一,是籌辦早於光緒帝下詔變法,受慈禧允許,其二,是訓練西學人才的實際需要。由於其他改革措施被廢除,令京師大學堂的保留沒有離開「洋務」思維,只是在科舉的主體下外添教育建設,而不是教育制度的變革。
雖然維新運動代表改革的眼界從器物層面提升至制度層面,也有開啟民智的功勞,但被稱為「失敗」是貼切的,在一百多天推動二百多項改革,大部分措施根本未及落實已經被廢除。維新運動以失敗告終,不但是改革者力不從心的結果,更是一場眾寡懇殊的政治角力的結果。朝廷內鬥阻礙社會發展,似乎是古今中外的常見現象,難免令人撫時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