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定期大掃除時想起曾看過的文章,裡面闡述的是關於看一個人的書櫃就能了解他的品味、個性、喜好或是缺乏之處。譬如說這個人的書櫃裡有許多理財相關書籍,他可能在考慮投資;如果書櫃上有許多檢定書籍,他很可成在學某個語言或技術而且準備考試;如果書架上出現很多心靈雞湯的作品,這個人可能正經歷低潮或需要被療癒。
乍聽之下從書櫃可以了解一個人的觀點好像很對,但要真正靠書櫃的書來認識一個人還是有點難度,首先你得得到他的信任進入這個房間,然後了解他平常是否有閱讀習慣,甚至架上的書是不是他的都得列入考量(至於是不是有空間放書也是個問題)。舉我的例子來說,因為外宿所以空間不是很大,加上興趣廣泛囊括烘焙、登山、占星、針灸、漫畫、美妝、攝影、哲學、汽車等等,以至於書櫃上的書得時常更換,只有其中經典再經典、覺得會一讀再讀的書才有可能買下來,大部分的書都還是去圖書館借。
所以要靠書櫃來認識一個人的個性,能涵蓋的範圍確實比較小。但換位思考,從書櫃的書來了解自己似乎變得比較可行。
書架上陳列的書,通常反映了你的認知和價值觀,以及你的喜好與曾經或當下正經歷的事件。
舉個例子: 現在已是好萊塢御用食物造型師的李宛蓉(Anna Lee),也有過這樣的故事。2008年,當時才剛從台藝大電影系畢業的她,遇到了「我到底喜歡什麼?」這典型又常見的煩惱,思索不已的她後來回溯過往經歷,發現自己買的食譜書數量竟然遠超過其他書籍,從而發現自己對食物的熱愛,於是結合了攝影的專長,成為了在近 30 部電影、電視劇中擔任食物造型師的重要角色。
而我也是,在書櫃上保留著,在某段情緒濃度上限認知被突破的黑暗時期所購入的書籍,整排不乏是探討生命、尋求解答相關的靈性書籍,回想起當時狀態,書籍的面相如實地映照出內在的缺乏與深度的渴望。
但,話鋒一轉。
「若一個人的家中只有心靈療癒相關的書籍,確實是令人擔心。」
「因為她眼中只看到自己。」
起初,聽見這些話語時,著實讓我大為震懾,我不明白努力的想治癒自己錯在哪裡,因而為此感到不被了解的傷心。但總要等到時間帶領我們走到另一個方向才明白,太過專注於受的傷,往往會使傷痛被無限放大而遺忘了身旁其他事物,就像肉眼所見的美景總是比相機照出來的出色許多,其中原因不外乎我們太專注於聚焦的美,卻本能的忽略了鏡頭裡的其他角落。
現在的我已能對當時聽見的話語有其他詮釋,它並非是批評而是提點,自我療癒本身沒有錯,甚至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但當你開始關注其他人所經歷的,你就能以更宏觀的眼界發現 :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一種體驗,體驗本身並無好壞,之所以會感到受苦或美好,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你感知和回應它的方式。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一種體驗,體驗本身並無好壞,之所以感到受苦或美好,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你感知和回應它的方式。
在以為要承接不住自己時,我會哼起孫燕姿的《開始懂了》 : 有昨天還是好的 但明天是自己的 開始懂了 快樂是選擇。
書櫃啊書櫃,可謂從不說謊的魔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