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需要的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陣子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兒子渴望自由這件事,想不被大人管束,自由自在的做想做的事(就是會被大人限制的打電動這件事啦),不用去洗澡、吃飯、睡覺。另外就是我可以感覺到他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顯露出來的自信、堅定,尤其是交付任務給他的時候,不像以前一樣推託扭捏,看到這樣的表現,心裡除了一陣欣賞之外,也有種"這小子越來越不需要媽媽了"的想法。
我不知道這樣的想法給我帶來的感覺是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我自己也不清楚,可能最近我一頭栽進新的興趣當中也無暇細細思考這件事,所以還沒有結論。但我有一天故意和兒子提到這件事情,是在他從新學校回來,跟我報告他今天參與備餐做了什麼什麼又什麼,我讚嘆的說:哇,你變得好厲害啊!這個連我都不會呢!
他得意的笑著,我接著又說:我覺得你好像越來越不需要媽媽了,嗚嗚嗚(假哭了幾聲)~ 兒子馬上說:沒有啦,我還是有需要你的時候啊!我停下假哭,問他說:真的嗎?什麼時候?兒子有點愣住,答不出來,就說:反正就是有啦!
我停止搞笑,正經地問他:那你覺得你喜歡自己變得不需要媽媽嗎?
他好像沒想過這個問題,沒給我答案。反而是我自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以前喜歡自己不需要父母的狀態嗎?
答案是很明確的,我很喜歡自己不需要依賴別人的狀態,不論對象是父母還是誰,能靠自己掌握與安排各種事情的感覺很好,是一種自我得以舒展的感覺。
但我距離小時候已經太久了,我早已忘記自己是否有"慶幸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慰"的時刻,只記得一些"從媽媽那裏得到打擊"的時刻。再來就是再大一點、有更大範圍行動能力之後闖禍了,我爸總是趕來處理、陪我度過的時刻,我會覺得安心,但好像沒有一種"我需要"的感覺。
或許這樣比較好吧,沒有"我需要"就沒有"沒得到的失望",也就沒有"忍耐著付出"的情況,對關係的兩方來說可能都是比較健康的。
所以對於兒子可能漸漸的不需要我這件事,可能現在正面感受多一些,畢竟看到他的成長做父母的還是感到欣喜。而未來不管他是否需要我們,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做好付出的準備,具體來說應該就是多存點錢、多存點健康,這樣應該就夠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16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a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ㄑˋ接著上篇,換同學到我們家玩了。 同學是突然的邀約,因為哥哥即將要轉學想把握相處的時光吧,所以前兩天提出來想約哥哥再去他們家,但有了之前的經驗,加上該換人家來我們家了,我就回覆這次來我們家吧。
上個月三年級的哥哥第一次體驗去同學家玩,上週則是他第一次邀請同學來家裡玩,兩次體驗我都看在眼裡,非常有趣。
哥哥最近要轉學了,要去念一間實驗小學,那裡沒有學科與堂課的分別,整個早上自主學習,放學後也沒有作業。哥哥非常喜歡那間學校,試讀了三天簡直如魚得水,滿心歡喜的期待正式轉學。
兒子周末在爺爺奶奶家度過,他的姑姑晚上也會去爺爺奶奶家一起吃晚餐,我們則是偶爾會一起留下來晚餐。
最近很常從朋友口中聽到"情緒勞動"這四個字,這個概念一直放在腦中成為思考事情或理解事情的觀點櫃裡面。
今天剛結束一間學校的服務,心中有很多感觸。 這位學生叫做小露,我覺得他和清晨的露珠一樣脆弱又晶瑩,我參與了他的小中大班,現在他小一了,和班級老師的磨合一直很崎嶇。
ㄑˋ接著上篇,換同學到我們家玩了。 同學是突然的邀約,因為哥哥即將要轉學想把握相處的時光吧,所以前兩天提出來想約哥哥再去他們家,但有了之前的經驗,加上該換人家來我們家了,我就回覆這次來我們家吧。
上個月三年級的哥哥第一次體驗去同學家玩,上週則是他第一次邀請同學來家裡玩,兩次體驗我都看在眼裡,非常有趣。
哥哥最近要轉學了,要去念一間實驗小學,那裡沒有學科與堂課的分別,整個早上自主學習,放學後也沒有作業。哥哥非常喜歡那間學校,試讀了三天簡直如魚得水,滿心歡喜的期待正式轉學。
兒子周末在爺爺奶奶家度過,他的姑姑晚上也會去爺爺奶奶家一起吃晚餐,我們則是偶爾會一起留下來晚餐。
最近很常從朋友口中聽到"情緒勞動"這四個字,這個概念一直放在腦中成為思考事情或理解事情的觀點櫃裡面。
今天剛結束一間學校的服務,心中有很多感觸。 這位學生叫做小露,我覺得他和清晨的露珠一樣脆弱又晶瑩,我參與了他的小中大班,現在他小一了,和班級老師的磨合一直很崎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孩子日漸長大,生活圈子越來廣闊,終於發現世界原來無限大,於是開始嘗試擺脫父母所設下的限制,對一切新鮮事物蠢蠢欲試,探索美妙的人生,尋找專屬自己的快樂。 孩子會認識越來越多新朋友,雀躍地跟朋友互動,開始對父母感到厭煩,以前覺得父母說的一切都是金科玉律,現在只有朋友說的才是真理。 孩子會跟朋友說最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孩子日漸長大,生活圈子越來廣闊,終於發現世界原來無限大,於是開始嘗試擺脫父母所設下的限制,對一切新鮮事物蠢蠢欲試,探索美妙的人生,尋找專屬自己的快樂。 孩子會認識越來越多新朋友,雀躍地跟朋友互動,開始對父母感到厭煩,以前覺得父母說的一切都是金科玉律,現在只有朋友說的才是真理。 孩子會跟朋友說最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