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3|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讀〈項脊軒志〉:自己的書房,是心靈的健身房

三個喜歡
〈項脊軒志〉絕對是我喜歡的高中課文前三名。(另兩名常常在換,項脊軒志則是長年佔據排行榜)
第一個原因是:他有十八歲的神采飛揚和三十四歲的人事體悟,也就是從學生的年紀,到我的年紀;我喜歡跟學生談這一點,不忘再三叮嚀他們,高中國文課本再也找不到這麼年輕的作家了。 第二個原因是昔日在復興的好夥伴們,曾發表「時空中的追尋—從項脊軒志學習認同自我」的教案,那時就非常喜歡他們提出的這個概念,歸有光正是因為認同此讀書的空間——項脊軒,所以才相信自己能透過努力,考取功名,讓家族重返榮耀。在那之後,我上〈項脊軒志〉也朝這個課程主軸出發,將「空間中的自我認同」列為核心教學目標。 第三個原因是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寫法,那些瑣碎的空間日常,在歸有光妙筆的拼貼下,顯得情真意切,一往情深。(歸有光很多文章都給我近似的閱讀感受)

兩個先備知識
(一)歸有光的標籤:一段學習和「失去」相處的人生旅程 歸有光不是個生活順遂之人,這些不順遂不只來自仕途的坎坷(他六十歲才考取功名),更是來自於他不斷地失去。 歸有光出生時,家族正好走向衰落,他註定「失去家族的榮耀」;長大後,雖被譽為才子,但卻始終無法考取功名(落榜八次),註定「失去功名與富貴」;八歲喪母,九歲祖母過世,二十八歲元配過世,三十歲大女兒過世,婢女寒花過世,三十四歲二女兒過世,四十六歲既配過世;生命中相依的重要女性一一殞落,他註定「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 每個人都有老天給我們的人生課題,而上天應該是要歸有光來學習「面對失去」——歸有光的課題格外困難;可是他做得很好,他沒選擇棄筆或謾罵或譏諷,他依舊認真誠懇的關懷生活周遭,他筆下那些瑣碎的人物日常閒談,居家擺設佈置,讀來既親切而深情脈脈。
(二) 〈項脊軒志〉內容
項脊軒是歸有光為其書齋的命名,文章以項脊軒為核心展開書寫,描述空間的修葺、空間的人事變遷、空間中的軼事,並從中抒發自己的抱負以及對親人的思念。 歸有光出身於沒落的書香世家,寫本文時,年方十八歲,尚未成婚,是以文章前半段,主要抒發對母親、祖母的思念;後半段補寫於十餘年後,用以懷念亡妻。前後寫作時間相隔雖久,通篇思想情感卻能一脈相承。 本文藉屋懷人,以軒明志,末段以當年妻子親手種植的枇杷樹作結,睹物思人,餘韻無窮。(改寫自龍騰版教科書)

自己的書房,是心靈的健身房
(一)空間改造
〈項脊軒志〉從空間變動開始.歸有光修葺了又小又舊又暗又漏的南閤子,自始書房有了溫暖,有了自己的樣子。歸有光寫自己在書房裡的情景,相當有趣,他說: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我讓學生自己判斷歸有光都在房間做什麼呢?學生說:房間堆了很多書,但歸有光經常是在房間發呆(冥然兀坐),不然就唱歌(偃仰嘯歌),望窗外,餵動物。 之後還不忘補上一句:「跟我們好像喔」,十八歲的歸有光,敘述自己年少時讀書的不定性,那麼理所當然又理直氣壯,充滿年輕生命的色彩,也因為這些討論,學生快速與歸有光拉近距離。
(二) 空間中的人情 一個空間的自我認同,不僅僅來自親手打造此空間,也來自空間中難忘的人事物。歸有光在文章中提到三位在此空間中活動的重要女性:母親 、 祖母、妻子。題及早逝的母親,歸有光說:
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的西面連著先母的臥室,先母曾經到過這裡。老婆婆常常對我說:「那個地方,是你母親曾站過的地方。」)
提及祖母,歸有光這樣說:
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 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我從束髮成童以後,就在項脊軒中讀書。有一天,祖母到這裡來探望我說:「我的孫兒,好久不見你的身影,為什麼整天一聲不響地在這裡,太像個女孩子呢?」等到她離開時,用手把門關上,自言自語說:「我們歸家的人讀書,很久沒有取得功名了,這個孫兒的成就,應該是可以期待的吧!」過了一會兒,拿了一支象笏過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上朝用的,將來你一定用得上它。」
提及妻子,歸有光的紀錄是:
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我的妻子嫁過來,時常到小屋中,向我問一些古代的事,或是靠著桌邊學習寫字。我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回來後轉述幾個妹妹的話說:「聽說姊姊家有閤子,什麼叫閤子呢?」
接下來就是學生討論時間,他們必須討論出空間中這三位女性對歸有光的意義;為何歸有光在紀錄三位女性時,是擷取這些事蹟?他為什麼紀錄母親的足印,紀錄祖母的項笏,紀錄妻子和自己在學術的交流?他為什麼不記母親的手?不記祖母的寵愛?不記妻子的賢淑? 討論後,得出的結論如下: 母親的意義,是一種空間中溫柔的懷想,站在同樣的地方,讓自己和母親的生命有重疊 祖母的意義,是生命中肯定他的人,這份肯定對歸有光極為重要,那是他日屢敗屢起的力量來源 妻子的意義,是生命中崇拜他的人 生命的重疊,生命的肯定,生命的崇拜,讓歸有光在這讀書空間,有了努力的意義
(三) 空間中的軼事 還有兩件關於項脊軒的故事,看似與主題無關,但歸有光也記錄下來,分別是足音辨人、遭火不焚: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東邊曾是廚房,人來來往往,都要從這個小屋前經過。我關上窗戶住在裡面,時間久了,聽腳步聲就能分辨是誰。)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項脊軒一共遭遇過四次火災,卻能不被燒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著它吧。)
歸有光的書房失火卻不被燒毀,讓他相信,定是神明也一起保佑他,功,成,名,就可以說,當時的歸有光,是相信自己能成功的。
(四)空間中的自我認同 歸有光將空間修葺、空間中的人事變遷、空間中的軼事拼湊組織,成為他的空間認同。在文章中,他以巴蜀寡婦清以及諸葛亮自比,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必能像他們一樣,有守有為,讓家族重返榮耀,讓自己功名有成。他揚眉瞬目,說:我一定會成功。
(五)自己的書房,是心靈的健身房 年少時,努力而自信的歸有光,並沒有過得很好。他的幸福,在妻子死去,科舉一次次落榜後,就悄然離開,他說: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修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這之後六年,妻子死了,房子壞了也沒修復。又過了二年,我長久臥病無事可做,才叫人修補南閤子,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但此後我長時間居留外地,不常住在這裡)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庭院中有棵枇杷樹,是我妻子死去那年她親手栽種的,現在已高聳挺立,枝葉茂盛得像把大傘了!)
曾經的意氣飛揚,在三十四歲歸有光的筆下,只剩不常居的南閣子,以及亡妻手植的枇杷樹。 每次讀到這一段,我都會想起「給十五歲的自己」那句歌詞:
誰說人生是公平的,它才不管我們想要怎樣
人生沒有管歸有光想要怎樣。祂讓他失去功名,失去生命種重要的人;可是歸有光沒有自殺,他透過書寫來療癒。擦乾眼淚,繼續努力。他的文章自然有致,傳頌下來;他在六十歲的時候,終於考取了功名......
很高興你那麼倔強,我才能像今天這樣
回首歸有光的一生,他應該也會這樣跟十八歲的自己說:「在項脊軒這個空間得到的力量,讓你一直往前走,很高興你那麼倔強,我才能像今天這樣。」
當然,他也會跟花白頭髮的自己說:「我(們)沒有,對不起十八歲的自己。」
自己的書房,就是心靈的健身房

延伸作業

歸有光因為改造自己的書房,以及在書房中有難忘的人事回憶,讓他在這空間中得到對自我的認同、期許。那是一股力量。很不得志的歸有光,會經常回想起當年他在這個空間中對自己的承諾。 所以這次的作業,我讓學生拍下自己的書桌,寫出空間中難忘的人事物,以及空間中對自己的期許。或許,他們有天會知道;「人生不是公平的,祂才不管我們想要怎樣」; 但他們也會記得自己在十五歲答應過自己的事。
很高興,你那麼倔強,我才能像今天這樣
我沒有,對不起,十五歲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