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原文載於Youtuber「小鄭在日本」2022年2月21日影片「正經人誰用繁體字?繁體字是跟日本人學的?繁體字更友善!正经人谁打繁体字?繁体字更友善!」的留言,筆者以自身殘破的文字學程度對簡體字的劣勢抒發己見,得到千餘名網友按讚肯定,亦有多位簡體字使用者提出異見。由於篇幅過於龐雜,本文僅擷取其中主要論點。全文可參見: https://reurl.cc/A7yQvp )
我自己是台灣的中文系畢業的,雖然說文字學也沒學得多好,不過有關繁簡之爭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有些不認同簡體字的人說,像「亲不見,爱無心」之類的字無法傳達完整字義,我個人覺得這個部份還好,在文字演變的過程中,字型隨著使用情況的自然簡化是無法避免的。譬如說,集合的「集」字,原本上面是三個隹,三隻鳥一起停在樹上,那才有集合的意思,但是原本的字型太麻煩,所以就逐漸有人偷懶,只寫一個隹,後來大家也就接受了,甚至取代了三個隹的正確寫法。如果你是一個古代人,可能也會覺得只有一隻鳥要怎麼集合呢?但是隨著時間演化,過於繁複的寫法被自然淘汰,這也沒什麼好爭論的。
接下來就要說說簡體字的壞話,或說是我對簡體字系統的疑惑。我知道很多人說簡體字最大的意義是讓學習變簡單,使教育變容易。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最起碼我不認為同樣都是學了三年中文,台灣小朋友會比中國小朋友認識的字要少。我覺得簡體字最大的問題反而就是讓學習漢字更困難了。漢字多如繁星,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系統去歸類這麼多的字。學英語的時候我們知道可以靠字根,如果是學繁體字,我們可以靠部首,你看到「開、關」這兩個字,一開始可能不認識,但是你可以從「門」部下手去記憶,這兩個字都跟門有關。然而寫成簡體的「开、关」你就完全無法從字型上建立這兩個字的關聯了,更沒有辦法從「門」這個意象去記憶這兩個字。又好比如說「廣」這個形聲字,繁體字的話你可以從常常與空間有關的广部得到字義的線索,再從表示聲音的「黃」字得到讀音的線索,一旦簡化成「广」,它的發音線索就被抹去了。這導致本來可以系統性記憶的漢字系統被打碎成一地,學習的過程變得細碎而缺乏系統性,你本來可以一手拿起樹枝就舉起所有的樹葉,關聯性斷裂之後現在只能一片一片把散落的葉子撿起,其實是更難記憶的。
簡體字更大的問題是,很多字是借用另一個筆畫比較少的同音字,然而除了同音或是發音相近,這兩個字的字義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使得在使用和記憶上同樣也缺乏邏輯。譬如說,戰鬥的鬥被簡化成容積單位的斗就很莫名其妙(另一個莫名其妙的部份是,明明鬥這個字筆畫也不多,為什麼要簡化?然而像是「囊」這個超級複雜的字反而沒有簡體的寫法),一個外國人學到「战斗」這個詞大概也會很疑惑為什麼戰鬥會跟容量扯上關係。中國某些宮鬥劇中出現「皇後」這樣的謬誤也是由此而來。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嚴重的是長此以往,這兩個字之中會有一個字死去,沒有人會知道本來這是兩個字,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意思。而字彙的減少除了增加溝通時準確判讀的困難,事實上也是同步的減少了我們陳述這個世界的方法,影響深遠。
xxxxxxxx xx 請教個問題, 台灣跟臺灣在用法上怎麼分別?還是已經完全相等了?
章至鈞 @xxxxxxxx xx 如果單就台灣跟臺灣的話,現在真的就是通用,在一些正式場合也是兩種寫法都有。不過事實上「台」跟「臺」並不是同一個字的繁簡寫法,而是紮紮實實的兩個不同的、獨立的字。譬如說,書信用的「台啟」理論上是不能寫成「臺啟」的(說是理論上,因為我念書的時候是教我們不能用臺啟,結果剛剛一查,好像現在臺啟也可以了),因為台其實是有一種敬稱的意味,而臺比較偏向是一種平面的狀態。
至於如果真的要深究哪個比較正確,在我有限的知識領域中,只能說印象裡台灣這個名稱的來由是從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語舊稱「大員」音譯輾轉而來的,也因為是音譯的關係,所以同音字都很難說是錯的。就好比Catherine你要翻成凱瑟琳還是凱薩琳都是對的一樣。
xxx 答主说的不少比较同意,但你说没有减少文盲存在,这就是纯扯淡了。49年建国多少文盲,现在又有多少文盲,纯直感都知道大幅度减少了。
章至鈞 @xxx 應該這麼說,文盲減少的事實我從來沒有想要否認,但是文盲減少是不是簡體字的功勞則缺乏直接證據。平民教育的普遍化、工商業的發展、社會風氣的轉變,甚至城市化的影響,都直接的造成了文盲減少,農業時代農民沒有讀書的必要,但是在工業化時代你不識字則直接影響生存。不能因為文盲減少和簡體字推行的時間相近就認為兩者之間必然存在因果關係。就好比要是我等一下拉肚子,不能懷疑是因為你看到我的留言導致的吧。
事實上,我早上還特地無聊去查了一下,中國的識字率開始有明顯提昇的時間點其實是比全面推動簡體字要稍早一些的,也就是就算沒有推行簡體字,文盲減少的趨勢也已經開始了。當然我也不敢說簡體字對減少文盲一定沒有幫助,只是從學術角度不能說服我簡體字容易學習,從數據角度又沒有足夠有力的支撐而已。
xxx xx 你的论点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你忽略了一个前提,简体字推广时,大陆一穷二白,文盲可以说是占了99%,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得的事情,很多人都是小学学历就算高材生,就算读书人,以你说的开关两字为例,100个人去学,写开,可能有50个人写得出,写開可能就变成5个,写4笔和写12笔差别大得很。 就像π,如果3.14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没必要记到3.1415926..... 另外,文字大规模地系统地简化,从民国开始就有,并不是共产党自己忽然想出来的。
章至鈞 @xxx xx 呃,不太清楚您這篇的依據在何處。最起碼我不太清楚要怎麼去證明四筆的开一定會比十二筆的開好記,簡體字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筆畫超過十二劃的字吧,難道貴國人民都記不住了嗎?好吧,暫退一步,如果今天我只要學十個字,我或許還不得不承認簡體字比繁體字好記憶;但是當我面對的是四千多個常用漢字,缺乏系統、邏輯、脈絡的簡體字就不可能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再說清楚一點,簡體字看起來容易記憶的優勢只存在於字彙量極少的時候,一旦字數一多,我不認為這樣的優勢還存在。
至於拿圓周率來類比的邏輯我更是難以理解,一個是文字系統,一個是科學符號,如果你真的問我圓周率該記成3.14還是3.1415926……我會說,記成π吧!因為硬要用小數去表述無理數都不夠精準。由於我的數學比我的文字學還要爛,所以關於圓周率的討論,我想就到這邊。
另外,我的原文從頭到尾都只是在針對兩種文字體系的特色申論,沒有提及是哪個政黨推動的功過問題,如果閣下的意思是「簡體字不好這個鍋共產黨不背,要背就國民黨背」,我沒意見,畢竟這代表您也承認簡體字政策是不正確的,只是不是共產黨的錯,而且您要怪到國民黨頭上我更是樂觀其成。遺憾的是,確實在國民黨掌握中國政權時就有討論過要推動簡體字,但受到黨內大老的嚴正反對,沒推行成功。真正把簡體字系統取代了繁體字系統的,還是在蘇聯支持下的毛澤東和共產黨,這邊特別提蘇聯不是要拉仇恨,而是確實當時推動簡體字運動的背景就是打算要逐步消滅漢字,最終以使用拼音文字甚至是俄文取代漢字為目標。所以儘管我真的十分樂意附和您最後的說法,把這個爭議性極大的簡體字政策怪到國民黨頭上,但顯然還是不符合史實。
xxx xx @章至鈞 你说的内容好像很多我并不是回复你的。之所以提民国时期,只是强调汉字简化需求向来有之,从金文到隶文到正体,文字从特权阶层的私有,通过不断简化才成了民用。又或者,你自己统计一下你回复的内容笔画数,和用简体字写的笔画数差多少。之所以提π,只是简单说明,3.14记住的人多,能记住3.14159265的人就少了很多,无非就是从3个有效数字,拓展到9个而已,笔画数的影响又何尝不是?你读书写字的时候,也是从简单笔画的字学起,循序渐进的吧,你说自己文学系毕业,好歹是有机会、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有10几年的时间去学习知识,学习把文字排列成逻辑清晰、甚至乎是结构优美、朗朗上口的文字,但是你忘了我说的前提,简体字出台的时候,大陆的识字率极低、文盲率极高,受教育机会不多,那就是当时历史背景。又,如果中共真的是被苏俄影响,就不是简体字,而是像蒙古国一样,彻底俄化、西里尔化了。 为了提升识字率,民国时期就有人提议过将汉字罗马拼音化,才有赵元任的施氏食狮的天作,这个才是那些大佬当时真正跳起来的汉字简化方案。 另外,那个时候中苏关系其实早就恶化了。 极端些,你说认识一二,还是认识壹贰容易?至少一二不那么容易写错吧?至少,文字再简化,你我交流基本无需翻译软件,无需繁简转换,一个可能美观些,一个可能多人识得些,各有优劣,本就没有绝对,鉴于当时国情又何尝不可?
章至鈞 @xxx xx 呃,首先就文字簡化的歷程部份進行解釋。基本上,中國文字到漢朝以隸書定為官方文字之後,其後在字型筆畫上的變動就不太大了,後面的楷書只是讓書寫的過程減少麻煩,不再有那麼嚴格的頓捺要求,筆畫多寡不是楷書要求的重點,而行書草書更只是以藝術角度的變革,雖然有筆畫的減少,但是不太影響正式文字書寫和印刷的字型。至於「文字演變的趨勢是由繁至簡」這樣的說法確實也是簡體字推行時振振有詞的理由,但是同時這個理由在當下也被反駁了,從剛剛提到的漢朝文字「隸變」之後,其實文字的演變是越來越複雜的,這也不難理解,語言文字隨著時間進展,單一文字延伸出來的字義越來越多,有些時候為了做出區隔,就增加偏旁來表述。譬如說「然」這個字,它本來就是火燒的意思,所以有「火」部在下,但是後來這個字被大量使用於「……的樣子」以及其他虛字用法,像是悄然、儼然、竟然等等,所以為了回復它的本義,才又加了側邊的火部變成「燃」。另外還有因為新生的事物越來越多,為了用文字表述這些新生的事物,要不是用形聲字的邏輯把形符、聲符複合起來創造新字,要不就是用會意字的邏輯把可以表徵新事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面向的文字組合起來創造新字。總之,漢字的筆劃減少趨勢時期曾經有過,但那也是隨著使用者選擇的自然淘汰和演進。重點是從漢代以來的兩千年,中國文字的發展基本定型,並沒有由繁入簡之說。
另外,1936年民國時期曾經想要推動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確實是字型的簡化,而您提及的拼音化或許另有其事,我不太清楚,不過也與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無涉。無論如何,都沒獲得政府的認可而沒有正式推動。至於當時蘇聯政府與國民黨政府不和可以理解,但是後來貴國政府成立,不就與蘇聯政府友好了嗎?由此開始一起從推動簡體字運動,逐步往廢除漢字,朝向漢字拉丁化,甚至呼應蘇維埃政府「全世界人民都應該使用俄語」的主張前進。這些史料都可以查得到,甚至我想在貴國政府諸多犯禁的話題裡這都不能算是什麼不能查找的資料。
至於您又舉出一二和壹貳的例子,欸,這個例子有些不恰當,因為一二三四這些字不是簡體字,它們本身就是正字,會寫成壹貳參肆是特殊情況需要寫大寫時才會使用,在貴國正式情況要寫金額的時候,不也不是寫一二三四而是寫壹贰叁肆嗎?總之,我想我還是不厭其煩的再說一次,我認為「就算」簡體字真的有容易記憶的優點,那也只是存在於字數很少的時候。一旦要面對龐大的漢語字彙庫,簡體字除了增加混淆的可能,目前還沒有任何可以說服我的優勢。
xxx xx @章至鈞 你上面说的什么加火加水的,本来简体字大部分就保留这个原则。一二我只是说明,笔画数少的确有利于学习,专用场景中使用繁体字我们也不会排斥,例如你说的财务工作中为了避免阿拉伯数字被篡改、广告招牌为了美观等。拉丁字母化,是民国时期的事,大陆。学文字,不认识赵元任是说不过去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而且是民国时期的。中俄交恶,是简体字推行的时候,是中共和俄共交恶,不是国民党。获得不获得通过是一回事,那表达了执政者提高识字率的期待和手段,另外,民国政府没通过的事情多了去,通过了的事情也多了去,但并不是没件都是对的合理的。中共只是将拼音拉丁化,这个也是执行了的。 其他我不扯了,你以为受教育是必然的、广泛的、持续的、长期的,但是,大陆推广简化字的年代并非如此,远非如此。它存在并持续,有一定的损失,但有更大的得益。
章至鈞 @xxx xx 呃,我想一定是我的敘述能力太差,而非閣下閱讀能力不佳。提及添加部首還原本義的例證,是想表述漢文字演進的趨勢並非是由繁入簡,更多的是由簡入繁。我更沒有說教育是必然,我只有表述過當社會型態改變,識不識字從身份表徵、晉身之階轉變成一般老百姓存活下去的必須時,不管用什麼文字都會提高識字率,硬要把這個功勞歸給簡體字我難以接受。至於您堅定的認為簡體字可以更容易學習,甚至是中國識字率提升的原因,好吧,這是您的自由,只是我實在無法認同罷了。
xxxxxxx xxxx 點讚同時,想順便請教一下讀中文系的時候有思考過”短”和”射“這兩字的字義是否相反嗎? 我一直很好奇為啥從古至今沒人糾正過。 射:身只寸長,這才是短吧... 短:箭矢能射中豆,這才叫射的好阿.... 純屬好奇中文系是否有討論過?或者教授們是如何解釋....
章至鈞 @xxxxxxx xxxx 上面的網友回答大致沒問題,我再稍加解釋一下好了。
首先先建立一個概念好了,漢字的最基本元素是無法再拆解的「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而成的是「字」,也就是所謂的「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而在合體的「字」裡面最主要的構成方法就是所謂的「形聲」和「會意」,簡單說形聲字就是看組成這個字的元素裡面有沒有可以表示發音的「聲符」,會意字是這個字的組成元素相互補充,構成這個字的字義。
好的,原則知識賣弄完畢。回到「短、射」二字,先講「射」好了,射是會意字沒有問題,左邊的「身」指人體,右邊的「寸」是手的象形,一個人站在那裡,加上一個手的象徵強調動作,兩個獨體的「文」表述「射」的含義(其實說文解字裡的射是寫成「身矢」,意思更清楚)。至於「短」字就屬於形聲字而不是會意字了,「矢」是形符,表示字義;「豆」是聲符,表示發音的線索,豆和短的聲母都是ㄉ,這還好理解,至於矢怎麼去表示「短」的字義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說矢是箭頭,箭頭跟弓相比是短的,所以「不長」這件事就用「矢」來說明。同樣道理,「矮」這個字也是形聲字,用矢表示不高不長的意思,「委」也是聲符,你或許會覺得奇怪,矮跟委唸起來不一樣啊,用台語唸唸看「矮」就知道了。
題外話說一下,我知道許多我中文系的同學先進面對這種問題會有點不高興的說「中文系不是字典系」,我也這麼覺得啦,不過有時候總覺得社會上已經覺得中文系夠沒用了,適時發揮一下字典系的功用好像也不錯。
xx @章至鈞 其實我認為會有簡體好這個想法滿合理的,因為非專業人士一輩子能用到的字就大概那麼幾千來個,撇除掉書寫,只求生活的聽說讀甚至可能都不需要那麼龐大的字彙量,這就讓簡體的弊端降到了一個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說”還可以接受“但卻又有點尷尬的微妙狀況。
但只要你想進入各行的專業,那這個弊端就會被放大。不過到這個程度的專業人士也已經有一定能力可以越過這些障礙,只是可能會有一小段陣痛期。而且更高的專業需求也會變為外文,簡繁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章至鈞 @xx 其實在跟上面某位偏向堅定認為簡體字有助於減少文盲的對岸網友「對話」的過程中,他也提到或許以我到大學讀到了中文系的背景才會對簡體字的劣勢有感,對一般民眾尤其是文字的初階學習者而言,簡體字還是有助於學習,我與這位網友在長篇大論的對話之後仍無法說服彼此。隔了一天,倒是讓我試圖從不同角度來思考這件事。這樣說好了,漢字以台港澳Big 5收錄的大概有一萬三千多字,常用漢字大約四千餘字,意思是一個非專業的漢語使用者一輩子要應付日常工作、生活、理解社會規範等,就是需要理解四千多個漢字,已經比漢字字庫少了九千字上下。如果能使用的漢字比四千字更少,那就是閱讀一般文章時有些部份得靠猜,用語言陳述日常生活時有些方式得捨棄。如果你問我的話,我會覺得因為認識的字變少了,反而使得使用語言更加困難。漢語可能大家的感受不深,但是我想用英語為例大家會更理解,你到國外的飯店,想跟櫃台借個吹風機,但是不知道「吹風機」這個單詞的英文,所以你可能要跟櫃台人員指指頭髮,然後做出洗頭髮的動作,再發出「轟」的音效配上手模擬吹頭髮的動作,然後櫃台還是一臉疑惑的看著你,這就是認識字彙不足產生的語言障礙。所以要學習能適應日常生活的四千多個常用漢字,簡體字系統這種零碎、散落、缺乏連結的特性,我實在無法認為這是有助於一般人學習的。
至於您提到或許簡體字造成的弊端還處在微妙的狀況,我認為這個說法也似乎可以成立,但我對這樣的狀況更傾向解釋成「整個社會都降低了對文字準確度的標準」,不造成困擾是因為不知道有錯,而繁體字使用者對文字的準確度要求並沒有因此降低,所以這整串留言裡,儘管我相信大多數的留言者都不是文字專業者,但我們還是可以處處看見他們對文字精準度要求的標準落差對繁體字使用者的感受差異,而這些差異就是簡體字使用者損失卻不自知的。
所以「無法肯定簡體字」這件事究竟是不是像我這樣擁有中文系學術背景的人所持的專業傲慢呢?我希望不是,反過來說我覺得,或許相信簡體字缺乏邏輯系統不會構成學習困難的人,他們自己在學習簡體字的過程中也是零零碎碎的拾起一個個互不相干的漢字,然後辛辛苦苦缺乏邏輯的單獨記憶每個漢字的意思,其中還有若干的理解是錯誤的,但他們在反覆的日常生活使用中終於還是記起來了,然後在別人要學習漢字時理所當然的覺得缺乏系統沒有邏輯不是問題,有些謬誤不是問題,有些文字死掉不是問題,這不也是一種傲慢嗎?
xxxxxx xxxx 去看看当年国民党为了消除文盲如何召集有学之识做简体的整合分类的文献吧!虽然我部分同意你的说法,但是,繁体真的无法普及教育,试问贵台湾省还有几人能够用手书"龟"这个字而不会忘记结构?文字本就是要便于沟通而用的,明清时代的很多文献就已经有繁转简的通用字了,简繁本就是一家。当年为了消除文盲,鲁迅还说要用拉丁字替代中国汉字呢??你说为什么台湾省不学学鲁迅呢?
章至鈞 @xxxxxx xxxx 煩請閣下去看一下我原始留言的第一個論點,某些簡體字的字型簡化我是沒有反對的,應該是說那種確實過於繁複的字體隨著人們廣泛使用而「自然簡化」的過程是不隨人們片面贊成或反對而改變的,我不認同的是「去組織、脈絡的政策性簡化」,龜簡化成龟好歹也是一對一的簡化過程,龜也不大牽涉到其他常用字,所以如果這個字最後真的被廣泛的認同可以用龟來代表,那就是時間的自然選擇,我沒有意見。但也無法因此推翻我其他的論點。
另外,再重複一次,簡體字政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推動我也不想深究,不好的政策就是不好的政策,今天我們並不是偏執的因為這個政策是共產黨推動才覺得它不好。國民黨在中國時做出的政策可多了去了,貴國貴黨顯然大部分揚棄,選擇重新發揚光大的倒是這個不太高明的簡體字政策。只是閣下等人硬是把這個中國人言之鑿鑿可以提升識字率的「功勞」歸功給國民黨,我不太確定貴國政府樂不樂意哪。 事實上,如我所說的最後一點,會帶來消滅文字嚴重後遺症的「一簡多繁」特性,可是在貴國地位崇高的毛澤東先生明確要求的漢字簡化方向,也就是說,簡體字想做的不只是一個一個字的字型簡化,而是在漢字字數上都要減少,這樣自以為是的消滅文字會帶來的後遺症我不再贅述,這個鍋,我想國民黨也不想背。
最後是,提醒您糾正兩個謬誤。第一個是就算您看我使用「貴國」的用法感到不忿想加以回擊,也沒有「貴台灣省」這種不倫不類,缺乏語言使用常識的用法;第二個是邏輯謬誤,魯迅認同拉丁化文字,那該接著跟上的怎麼想都是已經使用簡體字的貴國吧!也就是既然你們已經朝那個方向踏出了簡體字的第一步,又已經踩下了使用羅馬拼音的第二步,怎麼會覺得會使用拉丁化文字的是完全朝向不同方向前進的敝國呢?這種邏輯能力是不是簡體字的後遺症我就不得而知了。
xxxxxx xxxx 呵呵呵,台湾中文系毕业。我好怕啊?!😏😏😏 我就用我三年高中所学的中国文学史和从等同你们国小三年级,简繁都开始学的大马中文来会会你吧!
"台湾省"的称谓你不要??那我就按正统中华民国宪法称"贵岛"的各位为"贵省"吧!反正国际间除了那几个根本不知道地理位置的小国家,基本没有哪个大国承认中华民国的合法地位。因此,不要妄想我会用"国"来称呼你们。
你所谓的一字多意,一字多音甚至是多字同意在古代都有一个名称"通假字"。通假字本身就已经将文字脉络给打破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其中"说"即是"悦"的通假。而繁体卫道者最喜欢就是用繁体的"國"来嘴简体的"国"字,说什么围在圈内的必须要有"戈",要有"口"才能成"国"。呵呵,历史里面的"或"字,只是"域"的古代通假字,寓意围起来的疆域才是国。因此,自小学习简繁中文的我很纳闷,为什么繁体把"或"围起来就成"国"了。按理,繁体应该改为"口"+"域"才更形象,怎么贵省的国学大师不更改这个错误啊?另外,不管是口玉国,还是口或國,甚至是口王国。对于我而言,口玉或口王更形象的表达了"国"这个字,古人无玉玺,如何称帝立国?疆域无王何称国?但,事实却是中共借鉴日本的做法,将口王国改变成口玉国。这些都是史料甚至历史文物有记载的,古人官宣或是民间使用频繁才会变成现在的通用字,这点在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的草书中就得到了体现。
说说一下繁体的缺点吧!没效率,这个最直接明了,繁体的"萬壽無疆"和简体的"万寿无疆"在日常书信上是绝对占优的。因此,除了美感以外,大马只会在书报标题和广告设计用繁体。手写书信沟通一定是简体。
二,字形繁杂很难学,"字形繁雜很難學"的繁体结构本身就很难记了,你不要和我谈什么让清末民初的中国4亿文盲在短时间内可以普及中文教育。而"龟"这个字,十个简体用户,九个不会忘记,而繁体的"龜",贵省的综艺节目已经向我们展示到底有多少人会提笔忘字,我就不赘述了。还有不要和我提什么常用字、少用字的屁话,9年的义务教育是让你学的语言文字可以随时拿来传达准确信息的别人的。还有啊!这么维护繁体的正统,那你应该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来表示你的坚持。怎么又用了简体的一,二,三。。。??
三,在象型文字表达上,各自互有优缺,就拿繁体的"音響"和简体的"音响"二字的体现。"鄉+音"="发声,大声或回声",乡音本就和大声扯不上关系😏😏,简体的"口+向"=向着一个方向发声才会响这个更形象化。还有"麵"和"面"之分。"麵"除了借了"面"的音以外,和我们日常看到的麵条,宽面,刀削面,甚至马可波罗带回去的意大利麵也根本没有任何形象的关系。而大马片状的面条叫做"粿"。恕我想想力不够,看不出你们坚持这个繁体字的实际意义。
四,说的贵省好像没有在往罗马注音的方向猛踩是的??😑😑不然我以前买的台湾省闽南歌曲LD,一堆和汉语拼音完全不同的罗马注音是假的??Tsai, Chao, Chein, Sun这些姓氏的罗马注音,作为中文系"大"学者的你该不会不认得吧?!
章至鈞 @xxxxxx xxxx 啊,大學者之名愧不敢當,我在上面的留言回覆中也有老實招認過我的文字學學得並不好,不過閣下既然沒有中文專業學術背景,那也難怪會對文字學中的六書應用有相當大的誤解,這邊也只好再幫您釐清一下,免得再持以上觀點跑出來鬧笑話。我對您唯一的企盼是,由於我將會針對你上面所言進行解釋,麻煩您這篇留言請千萬別刪了,以資其他的使用者參照。
首先還是回歸到造字原則。前面的留言有提過「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當我們把一個漢字拆解成不能再拆解的最小元素之後,這個元素就是獨體的「文」,六書的前面兩個「象形、指事」就是這個最小元素「文」的造字法則,指稱具體形狀的是象形,表示抽象意義的是指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文」合併造出來的「字」就進入了「會意、形聲」的範疇,主要的分別是這些構成「合體字」的「獨體文」元素有沒有擔負表示這個字發音的功能,有的話就是形聲字;反之,如果這個字的所有元素都是用於表示字義則屬於會意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大原則其實已經涵括了大多數漢字的造字原則,但是語言會隨著人們的使用而自然產生很多的應用情況,有時會不太容易從上面的四大原則觀察出原始造字的邏輯,所以就產生了「轉注、假借」兩種補充原則。也就是說,轉注和假借其實不太能稱其為「造字原則」,更恰當的說法是「應用方法」。要解釋轉注和假借那可就真的是長篇大論了,尤其是這兩種文字的應用方法事實上還存在很多解釋上的歧異。轉注字尤為曖昧不明,也與您上面的言論無關,今天暫不討論。假借字的定義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也就是說想要表示一個概念,但是沒有現有的文字可以使用時,古人常常會使用一個同音或音近的字替代。久而久之可能會讓文字使用者疑惑為什麼這個字義要用這個字形。針對這樣的文字使用狀況,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就是提出「假借」這個文字使用原則來作為補充。
上面解釋六書的原因是因為您提到了通假字,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它與假借字不同,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假借字是「本無其字」,而通假是「本有其字」,也就是說明明這個意思有一個正確的字來代表,但是有人卻寫成了其他字,久而久之可能就積非成是了。事實上,很多文字學家認為「通假字」其實就是錯字,我自己也比較認同這樣的說法。總之,「通假字」不是假借字,更不是造新字的原則(其實假借字也不是),它只是把廣泛使用的錯字做一個無可奈何的追認或是歸類。退一萬步說,那些被借用的錯字也是本來就存在的字,也就是說通假實在無法成為簡體字造字的有力理論支撐。
至於您後面提到的「國」字,首先要嘉許您的是,很多人會誤以為這個字是形聲字,從囗或聲,但沒錯這個字事實上是會意字,最一開始是沒有「國」這個字的,使用的也確實如您所說是「或」字,但不能說「或」是「域」字的通假,如上所說,通假的成立條件是當時兩個字都已經存在,但是一開始沒有「國」也沒有「域」,是只有「或」字的,用武器「戈」保護表示土地的「一」,大致上表示的意思這是一塊有主之地。後來「或」這個字被借用去代表或者、或是的虛字用法(這倒是個滿好的「假借」字例),反而遺落了它的本義,所以才又加上一個「土」字還原它土地、區域的意思,或是在字的四邊加上城牆「囗」,變成「國」字。總之,不是「把或圍起來就成國」,而是「或本來就是國」,更加不用把已經分化的「域」圍起來而成國。然後您提及這些簡體字在草書和行書中已有出現,是,我也沒否認過這件事,但是在之前的留言中我也表述過,草書和行書主要是藝術層面的延伸,並沒有大幅度回過頭來影響正式文書和印刷字形的簡化。至於您把「囯」和「国」解釋成「無國王不成國」和「無玉璽不成國」,嗯,這個記憶方法有點可愛,我滿欣賞,但是這除了是您一廂情願的浪漫想法,事實上是欠缺學術支撐和考究精神的。
(附帶補充一下歷史常識,別看那些古裝劇好像當皇帝一定要有玉璽,但實際上玉璽並不是當國君的必要條件。再說,如果真的要表現的是無玉璽不成國,那也應該是把「璽」四邊圍起來才對。)
至於您提及的「響」和「响」,很抱歉再次要打破您的浪漫想像。「鄉」字確實在字義上與響無關,但事實上「向」字也與響無關,這兩個字在造字原則的分類上都屬於形聲字,也就是說「鄉、向」兩個元素都是屬於聲符,在這個字中的作用都只是提供發音線索。啊,我現在有點後悔剛剛似乎對您嘉許得太早了一些啊,您好像其實不是沒把「國」字誤當形聲字,而是把所有字都當會意字去拆解哪!不知道是大馬的華文教育有所疏漏,還是閣下中文程度有待提升。總之,用錯誤的原則去解釋既成的事實,發現原則無法解釋就篤定的認為原則有問題是很危險的,就好比發現重量遠勝於您的飛機可以飛上天而您不行,就譏笑牛頓的萬有引力運動定律有問題一樣。
後面就是一堆在這串留言我已經回覆過八百遍的內容了,實在有點膩了。中國的文盲減少是事實,但是要說是簡體字的功勞請提出有說服力的證據,同時間推動繁體字教育的台港文盲也快速減少也請一併解釋;你說「龟」好寫我沒有意見,甚至是拿單一簡體字跟它對應的繁體字相較我都不會否認簡體字更容易書寫,我從原始留言一直在陳述的關鍵都是「如果你只要學一兩個、十幾個漢字,簡體字有其優勢,但漢字字庫龐大,扣除您所說的生冷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漢字就是四千多字,缺乏系統、脈絡的簡體字只能一個一個記,無法靠一些字形的線索協助記憶」,當然,今天閣下又讓我見識到沒有脈絡可以自以為是的自創只適用於單一特殊例子的脈絡;一二三四不是壹貳參肆的簡體字,兩者都是獨立的正字,麻煩不要再舉這個不倫不類的例子了。羅馬拼音的使用怎麼也摻和進來了呢?再說台灣從來都是把羅馬拼音等拉丁字母表音的拼音法用於表示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英文翻譯上,而不會有大喇喇地在鈔票上印上「Zhong Guo Ren Min Yin Hang」這種外國人看不懂中國人不需要看的荒謬作法。至於「麵」字,呃,請不要要求文字負擔它原本就沒打算表述的字義。麵也是形聲字,從麥面聲,表示小麥製品,「面」是它的發音線索聲符,從頭到尾自始至終都沒有要限定在條狀物的麥製品,甚至在現在的中國北方,「麵」都還是指小麥製品而非專指麵條。所以你舉的麵食品只要是小麥做的,都符合字義。倒是你另外提了「粿」字,呃,因為我不清楚大馬的飲食特色,但是如果在台灣用這個字,指的就不是小麥製品而是米製品了,從米果聲,果同樣是聲符。也就是說「粿」這個字從來就跟「麵」沒有關係,跟它的形狀是什麼樣子也沒有關係。所以要不是您誤以為粿也是麵食,要不就是貴國人民用了錯誤的字。
最後是效率問題,暫且不論已經很多人說的,在網路時代實體書寫需求大幅下降的前提之下,簡體字筆畫少省時間的優勢也日漸式微,就算是在簡體字剛剛推行的年代,人民日報也做過統計,他們計算了相當天數的不同社論,發現使用簡體字會比使用繁體字平均每個字少幾劃你猜猜?答案是一點多筆,不到兩劃,這是中國官媒的統計不是我亂講的。就是這樣極為有限的簡化而已。好,我知道你會說積少成多,一千個字就少一千多劃了,但就為了這平均不到兩劃的書寫時間整個國家要付出什麼代價?漢字的流失、脈絡的丟失、字義的喪失都還不提,簡體字其實增加了辨別的困難,厂與广、响與晌、开與并……太多了,也就是說簡體字只能極為有限的節省了一個人書寫的時間,卻提高了所有人閱讀辨別的時間和誤讀的風險,而且當大家都打字之後簡體字的優勢流失,這個缺憾卻仍然存在,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