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只管閉嘴,把你的刀收起來。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傾聽;指認真地聽取🦻,而這並不容易。
「你會傾聽嗎?你擅長傾聽嗎?」
問出這題,想必有些朋友會疑惑:「不就是聽別人說話?有什麼難?🤔」
就我的經歷中,可能並不是這麼回事。
曾經,我也覺得自己擅長傾聽,也常在聽完之後,總結並且給建議。
尤其是在一段關係裡,如果耐心聽聽對方抱怨,然後有機會給點意見;讓事情更好。
最後對方生活順了,我們感情也更好了😊。
但,事情往往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抱怨聽了,事情卻沒變,現實不變;同樣的抱怨。
幾次之後,我開始不耐煩、想提更多的建議。
更多的建議,也讓對方厭煩。
然後便是對方說我不貼心;我感覺對方狗咬呂洞賓🙄;落得個雙方都不開心的後果。
這發生了好多次,從一開始的莫名其妙,到現在;我反而有點心得。
主要有幾個重點:
1️⃣關於傾聽🦻:
傾聽。這件事情難就難在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堅持不說話🔇。
之所以都那麼容易失敗,是因為你聽到對方的話💬,卻沒有聽到他的心❤。
古賢孟子曾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裡重點不是為人師,而在「好」字上頭。
我們總是太容易把自己片面的認知套用在他人身上;輕易的當個「過來人」。
且自古以來,人們常有一種"旁觀者清"的認知;認為非當事人的我們,可以比較好的去摸清脈絡。
旁觀者真的清?不,旁觀者未必清❌。
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也不明全局,只有當事人才最知道發生了什麼。
都不知道對方發生了什麼?怎能輕易替對方出主意?
2️⃣為了他好:
你覺得自己是過來人,可以掏心掏肺、開導對方、「為了他好」。
可「你是過來人,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這就跟逛街買東西一樣,我們明明沒有需要,如果店員一直推銷,把商品督到你面前;甚至想用塞的,想必我們也不會太喜歡這個店員😶。
當別人決定來找我們的時候,他心中也早就把他要講的故事完善了,我們聽到的只會是一面之辭。
在這之中出主意,就相當於在這件事情裡面挖細節,並可能打破這個故事,這不顯得有些討厭?
那,不明全局的我們,能聽的是什麼呢?聽的其實是對方的情緒。
3️⃣要的是陪伴,不是指導意見💬:
人在困苦之中,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有人願意傾聽自己,彷彿這種苦只要說出口,有人能聽到,就能分擔一半,自己就能緩釋很多似的。
也正因為這樣,才有所謂傾訴欲。和五個人都傾訴一遍,自己所承受的壓力就變成三十二分之一,完全可以獨自承受下來💪。
所以,傾聽一晚上下來,感覺是自己什麼事情都沒為對方做,但是卻能收到朋友的由衷感激。這件事情非常奇妙,沒有經歷過不會知道它的神奇。
不知他人苦,莫為勸他人善。聽聽一面之辭,表達尊重的態度;
「讓對方知道此時此刻,有人陪他一起。」
或許相對於提建議而言,不失是一個適合的處理方式👍。
4️⃣另外,有一件事情是我們要辨別清楚的:
就是當一個人來找我們傾訴時,他要的是陪伴/肯定,還是解決方案?
如果對方不是來尋求建議的,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去當個過來人了🤫。
除非,對方拿了幾套方案來找我們,我們可以在這些方案間分析利弊,去探尋那對對方最有利的方案;否則千萬別輕易的給出主意。沒有任何方案的求教,更是不能❌。
因這種狀況下給出的主意,相當於是幫對方承擔了責任。
尤其是自尊心很強的朋友,更是不要輕易給建議。如果你給出的是正確且唯一的解決方案,那就更糟糕了,他會感覺是被你強逼著選這條路💥。
所謂自我療癒,永遠是自己走出去,哪怕這條路是別人引導下的結果。當事人也一定要感覺是自己想出來的、自己走出來的,才不會喪失對自己的信心。
5️⃣當有人對你說:
所以,當有人對你說「你需要學會如何傾聽」的時候,意思是你應該學會閉嘴🔇🔕。
傾聽之所以是一種美德,原因就在於它照顧了人性脆弱的時刻,用關懷、理解和支援,替代了邏輯和理性。如果我們時時堅持邏輯和理性,如同刀劍一樣鋒利,那麼旁人就會遠離我們。
6️⃣刀與鞘:
聰明是把刀⚔,讓我們容易在任何時候都忍不住想要拿出來解決和修正問題。這樣也會帶來一種潛在的風險,那就是誤以為別人遇見了什麼問題,都是因為不夠聰明,想不明白所造成的。
這何嘗不是種傲慢?一旦這種傲慢流露出來,總是想一二三步走的解決問題;藥到病除。
自然就容易如同揮刀傷人似的,傷到周遭所有人。
這樣說來,傾聽就是最好的刀鞘🛡,它把才智的鋒芒收斂其中,不至於傷害了親密的人,所以人們才會把它視為一種美德加以肯定。
現在回想,正因為這些體悟,
每次在我又想好為人師前,內心都會有個聲音提醒自己👁‍🗨,並且可能因為這樣閉嘴。
才讓一些朋友對我有了擅長傾聽的標籤,也有一些朋友得以繼續維持情誼。
如果可以,真想盡早知道,或許可以挽留一些逝去的遺憾。
但逝者往矣,隨他去💨。
就讓我們各自向好,也祝一切順利!
你是過來人,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 同化 / 順應 後者,是局部的、是變化的。現實會不斷的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這不舒服,因為相對於固守真理,我們的思維要經歷太多不確定與變化。 但也因為快且不斷改變,我們才得以發現很多原本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我們對知識的認知, 有三重境界: 一重,知識(含自己的總結)就是真理,它說的都是對的。 二重,知道它有錯,所以批判、排斥。 三重,務實知道它哪裏有用、哪沒用,所以重新接納並嘗試善用。
傾聽。這件事情難就難在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堅持不說話。 不要相信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未必清。 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東西持續套用在別人身上,傾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除非我們先把這樣東西放下,才有可能真正聽懂對方。 【你覺得你是過來人,但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上次我們提到了,用怎麼想來擺脫防禦型思維的操控。 這次,談談怎麼做。 有三個做法,他們是: 1.WOOP思維 2.控制兩分法 3.正念
防禦型思維容易讓我們出現這三種思考: 1️⃣認為這世界上有所謂的真理真相,且只有"一個"。 2️⃣我所認為的,就是真相,而且很少讓自己接受其他的可能性。 3️⃣明明知道自己當下是不理性的,但就是要這麼想,因為這樣很"爽" 這一切並沒有是非對錯,可是如果任他們奔馳,那我們便放棄了對自己、他人的責任。
在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結束後,造成我們心態固化的還有一個魔王, 那就是"絕對化思惟",他的關鍵詞就在"絕對"二字。 這個魔王的本質來自於人類的抽像思維能力。 抽像化思維能力雖雖然擅長總結規律,提高生存率, 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像化,擴大防禦範圍。 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像化。
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 同化 / 順應 後者,是局部的、是變化的。現實會不斷的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這不舒服,因為相對於固守真理,我們的思維要經歷太多不確定與變化。 但也因為快且不斷改變,我們才得以發現很多原本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我們對知識的認知, 有三重境界: 一重,知識(含自己的總結)就是真理,它說的都是對的。 二重,知道它有錯,所以批判、排斥。 三重,務實知道它哪裏有用、哪沒用,所以重新接納並嘗試善用。
傾聽。這件事情難就難在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堅持不說話。 不要相信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未必清。 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東西持續套用在別人身上,傾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除非我們先把這樣東西放下,才有可能真正聽懂對方。 【你覺得你是過來人,但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上次我們提到了,用怎麼想來擺脫防禦型思維的操控。 這次,談談怎麼做。 有三個做法,他們是: 1.WOOP思維 2.控制兩分法 3.正念
防禦型思維容易讓我們出現這三種思考: 1️⃣認為這世界上有所謂的真理真相,且只有"一個"。 2️⃣我所認為的,就是真相,而且很少讓自己接受其他的可能性。 3️⃣明明知道自己當下是不理性的,但就是要這麼想,因為這樣很"爽" 這一切並沒有是非對錯,可是如果任他們奔馳,那我們便放棄了對自己、他人的責任。
在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結束後,造成我們心態固化的還有一個魔王, 那就是"絕對化思惟",他的關鍵詞就在"絕對"二字。 這個魔王的本質來自於人類的抽像思維能力。 抽像化思維能力雖雖然擅長總結規律,提高生存率, 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像化,擴大防禦範圍。 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像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書作者透過多年來在各種諮商、教練課程中累積的大量溝通案例,開宗明義即表示:『認可(validation)』,可以在溝通中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聽見、理解。 閱讀後十分喜歡,想推薦想推薦給想好好被傾聽&想好好傾聽的人🫶🏻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大家都是單一個體,有不同的想法,造就世間的多樣貌。 一個人的口吻表示,可以因應他個人的思維,說話也是一門藝術、知識,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傾聽者,好的傾聽可以瞭解說話的人想表達事情的脈絡。 大家有看過或聽過,人們在傳達事情時,傳遞的過程中經過越多人,最終聽到的人結果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這個微妙的落
Thumbnail
你沒有強烈需求要一個人一直聽你說話,可是有一個人可以做到這件事也很好;你很堅強幾乎是銅牆鐵壁,沒有硬需求要別人幫忙,可是有人可以幫忙分擔一點砲火分擔一點壓力也很好。 人還是會想要被在乎,想要有人聆聽自己說話,不管平時看起來多麼不需要。 也許要真正的理解一個人,要聽完他所有故事,才會知道為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朋友和我討論了文字和行為對人的觀察作用,並思考了識人的挑戰。我回顧了溝通時的意圖和目的,認為先澄清目的有助於避免誤解。最後,我們談及了聆聽他人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擴大聆聽能力的必要性,以實現真正的溝通。
Thumbnail
比如你正要說一件事,結果對方一句「我懂」就開始自顧自的說起自己的經驗,或是說一句「說到這個」就改變了話題說起來,但是你還有話沒說完,因此容易感覺對方沒在聽我說話。 這情況對方搶話滔滔不絕講起來時,你可能也無心聽下去,結果雙方都沒在聽,最後草草結束聊天。 聊天是一種藝術,而「不插話」與「話說完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本書作者透過多年來在各種諮商、教練課程中累積的大量溝通案例,開宗明義即表示:『認可(validation)』,可以在溝通中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聽見、理解。 閱讀後十分喜歡,想推薦想推薦給想好好被傾聽&想好好傾聽的人🫶🏻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大家都是單一個體,有不同的想法,造就世間的多樣貌。 一個人的口吻表示,可以因應他個人的思維,說話也是一門藝術、知識,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傾聽者,好的傾聽可以瞭解說話的人想表達事情的脈絡。 大家有看過或聽過,人們在傳達事情時,傳遞的過程中經過越多人,最終聽到的人結果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這個微妙的落
Thumbnail
你沒有強烈需求要一個人一直聽你說話,可是有一個人可以做到這件事也很好;你很堅強幾乎是銅牆鐵壁,沒有硬需求要別人幫忙,可是有人可以幫忙分擔一點砲火分擔一點壓力也很好。 人還是會想要被在乎,想要有人聆聽自己說話,不管平時看起來多麼不需要。 也許要真正的理解一個人,要聽完他所有故事,才會知道為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朋友和我討論了文字和行為對人的觀察作用,並思考了識人的挑戰。我回顧了溝通時的意圖和目的,認為先澄清目的有助於避免誤解。最後,我們談及了聆聽他人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擴大聆聽能力的必要性,以實現真正的溝通。
Thumbnail
比如你正要說一件事,結果對方一句「我懂」就開始自顧自的說起自己的經驗,或是說一句「說到這個」就改變了話題說起來,但是你還有話沒說完,因此容易感覺對方沒在聽我說話。 這情況對方搶話滔滔不絕講起來時,你可能也無心聽下去,結果雙方都沒在聽,最後草草結束聊天。 聊天是一種藝術,而「不插話」與「話說完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