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4)支持自己的決定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時候,什麼都不懂,父母告訴我們要多聽別人的意見,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標準是變動的,做的決定考量都有其時空背景,複雜的情境,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評價。
生活當中總避不了那些的酸言酸語、唱衰,甚至聲量大的,好似他說的就是對的。這種聲量大,彷彿是我們小時候的那些權威、長輩,讓我們不得不折服。
久而久之,當自己做決定的當下開始猶豫不決,開始那麼不確定是否正確,想要尋求他人的認可,理解,想要找出最清明或是卻正確的答案,才能夠真正做決定,或者避免被別人說「你怎麼會這樣做這樣想呢?」

練習向內看,真實的看見。

我所想要的再生父母,不是權威的,絕對正確的,不會出錯的。事實上我們就是從那每一次決定中,去看見自己所希望的,去發現事情是彈性、多面向的,這樣的看見,不是仰賴「外在」的誰,因為外在的人會變動,外在的環境與價值也會不同,而是去向內看見自己核心的價值,成長背景、喜好、性格,每次做決定的時候,就是一次比一次清楚的看見,為甚麼我做了這個決定。
或許這個為什麼還是來自於過去的制約,道德的框架與標準,但這樣的看見也同樣很重要。
我想真實看見,而非只有表現的自我安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看見了然後呢?

看見了,然後支持自己,如先前說的無條件的愛,愛你所做的決定、或是因為決定的受傷,但依舊愛你、懂你,然後以成長型的想法知道每一次決定,都是讓自己成為更負責任且更懂自己的人。
或許因為信任了朋友,因為付出而受了傷,就不要再猛貼自己怎麼視人不明,怎會如此傻,而是看見了自己付出的背後動機、渴望,與這份渴望連結,對話,好好安撫自己的受傷,然後一點一點地去探問好奇,先與自己站在一起的理解,然後也看見了這過程自己有做「對」了什麼,會不會換成其他情境,其他的人,這樣做法是對的,沒問題的,不以絕對的對錯去評價行為,而產生「當時真傻早知道。」
安安穩穩接住自己後,確立了自己足夠的穩定,再一步步地告訴自己,不以防衛的姿態看這世界,但是有什麼是自己未來能多做一點的,多想一點的,來讓事情的進展不至於讓自己受傷。
不找歸咎的點,不把自己猛烈的攻擊,讓受傷的自己其實在內心更是嚎啕大哭。好好的以一個成熟父母的姿態,接住自己,肯定自己,然後知道不適下次不做點什麼,而是多一點什麼思考,多一些怎樣的動作,就可以多一些自己的保護。

成為自己最穩固最安定的支持而非鞭策者

每一次決定前,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哪裡覺得不太妥當,不那麼確定的,多個幾分鐘的對話,每一次決定後,知道自己已在當下做了最好的決定,若有遺憾,那也肯定因為做了決定,知道更好的未來的方向如何努力。
重點是回到自身,而非盲目的尋求外在各種權威的答案與認同。可以以找答案,可以學習,這些都只是養分,同樣吸收了那些文章、方法的人,最後統整做出決定也未必相同,因為加入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就是會有不同的決定。
這個世界很大,很多元,大家的決定與需要也是,所以成為自己最穩固的支持,看見自己是如此獨特,讓自己想法感受見解,成為自己做決定仰賴的「權威」。

父母般的慈愛與寬容

我想要的父母,是在我做決定時給予信任與支持,能在我傷心痛苦時,給與慈愛寬容,我想努力地把想這份慈愛、寬容去溫暖不安的自己,告訴自己盡力,告訴自己他正確決定不代表不會傷心與痛苦。
這樣的慈愛與寬容,會讓自己在這不是那麼完美的世界中,少一些控制,多一些自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32內容數
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好好的陪伴自己重新長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is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鬆動那不適合我自己的價值 我開始試著回顧這些價值是怎麼來的,超長工時,超少的睡眠,是誰告訴我的? 我想要慢慢練習把生命中被給予的框架、價值重新拿來檢核是否適用自己這樣的生命狀態,我想加入新的價值想法,鬆動那些不屬於我生命系統的想法,讓他們慢慢的退去,成為過去的一部分。 好好看見我自己的需要
開始在上重訓的時後,教練會充分評估我的身體狀態,一點一點給與可行的任務,像是搭鷹架般,讓自己完成一個個小任務,讓自己擁能力感的進步。 原來重訓練得不是承擔壓力,而是看見自己目前所能承擔的 這種教導別於千篇所說的無條件的愛,而是嚴而不厲,寬而能容的紀律,一種強大的支持。
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努力讓自己成為比他們更有愛的能力的人。 那麼,愛的能力怎麼來? 很弔詭的是,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所以得先讓自己內心充滿愛,好好的被愛,才能因為這份愛而能去愛人,但偏偏,從父母那得到的愛,卻是那麼的匱乏。 既然父母給不了那麼多那麼足,那麼就好好保存曾經存在過的愛。
關於家務,追了很多主婦媽媽的youtuber,想把媽媽這個角色做好,但又想把媽媽這個角色做得現代感一點,買了一堆電子產品,掃地機、煮飯機、烘衣機、電子衣櫃、小愛同學、洗碗機......,甚至還買了真空機,想要備料一次備料好,可以有效率的煮飯。即使省那十分鐘,都好。 用很多的機器,想要控制每件事情都像
低限度標準的存在著 Day2 -別人的眼光 那些在意別人的眼光是怎麼養成的? 是過去的生存不安的記憶,讓自己得不斷確定每一個行為、表現都能符合被喜歡被看重,似乎只有被喜歡才能被接納與存在,然後自身體與心裡意志完全的被綁架。 購買商品時在意店員的反應,聊天時在意自己的每段話是否政治正確,對方希望我回答
 Day 1 40歲。 過去每件事情都的”應該”,讓身體心裡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在每個角色的應該裡,比較多的是這個社會的期待、標準,當停下來問問自己內心的想法時,其實有時候也不太確定,這是我想要的嗎? 還是只是想要符合期待而已。 我最近正在練習,最低限度的標準活著。 對很多事情都是,不要高標準,不
鬆動那不適合我自己的價值 我開始試著回顧這些價值是怎麼來的,超長工時,超少的睡眠,是誰告訴我的? 我想要慢慢練習把生命中被給予的框架、價值重新拿來檢核是否適用自己這樣的生命狀態,我想加入新的價值想法,鬆動那些不屬於我生命系統的想法,讓他們慢慢的退去,成為過去的一部分。 好好看見我自己的需要
開始在上重訓的時後,教練會充分評估我的身體狀態,一點一點給與可行的任務,像是搭鷹架般,讓自己完成一個個小任務,讓自己擁能力感的進步。 原來重訓練得不是承擔壓力,而是看見自己目前所能承擔的 這種教導別於千篇所說的無條件的愛,而是嚴而不厲,寬而能容的紀律,一種強大的支持。
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努力讓自己成為比他們更有愛的能力的人。 那麼,愛的能力怎麼來? 很弔詭的是,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所以得先讓自己內心充滿愛,好好的被愛,才能因為這份愛而能去愛人,但偏偏,從父母那得到的愛,卻是那麼的匱乏。 既然父母給不了那麼多那麼足,那麼就好好保存曾經存在過的愛。
關於家務,追了很多主婦媽媽的youtuber,想把媽媽這個角色做好,但又想把媽媽這個角色做得現代感一點,買了一堆電子產品,掃地機、煮飯機、烘衣機、電子衣櫃、小愛同學、洗碗機......,甚至還買了真空機,想要備料一次備料好,可以有效率的煮飯。即使省那十分鐘,都好。 用很多的機器,想要控制每件事情都像
低限度標準的存在著 Day2 -別人的眼光 那些在意別人的眼光是怎麼養成的? 是過去的生存不安的記憶,讓自己得不斷確定每一個行為、表現都能符合被喜歡被看重,似乎只有被喜歡才能被接納與存在,然後自身體與心裡意志完全的被綁架。 購買商品時在意店員的反應,聊天時在意自己的每段話是否政治正確,對方希望我回答
 Day 1 40歲。 過去每件事情都的”應該”,讓身體心裡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在每個角色的應該裡,比較多的是這個社會的期待、標準,當停下來問問自己內心的想法時,其實有時候也不太確定,這是我想要的嗎? 還是只是想要符合期待而已。 我最近正在練習,最低限度的標準活著。 對很多事情都是,不要高標準,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如果尊重他的決定 那是否不用告知家長 尊重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而尊重的定義與它後續產生的結果。 然而尊重究竟是什麼,是說著我支持你的決定但句句都在暗示你“只能”決定什麼,還是支持後在背地嘲諷不按照“自已想法(決定)”的小孩。 大人最終是什麼,是比其他年紀小的人早出來的,但著不表示,要按照大人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如果尊重他的決定 那是否不用告知家長 尊重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而尊重的定義與它後續產生的結果。 然而尊重究竟是什麼,是說著我支持你的決定但句句都在暗示你“只能”決定什麼,還是支持後在背地嘲諷不按照“自已想法(決定)”的小孩。 大人最終是什麼,是比其他年紀小的人早出來的,但著不表示,要按照大人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