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喜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代有一種不快樂的形式:我們感覺不到快樂,生活瀰漫著普遍的無聊。並且從這個景況延伸出一個對許多人而言是個問題的疑惑:「我要怎麼開心起來?」旋而,試著尋找著如何讓自己感覺到喜悅的方式。我們可能開始從某些媒介中試圖取得快樂,比如說抽煙、飲酒、性關係;或者對某些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上癮,例如工作、攝影、買股、八卦他人等等。
讓整個情況變得再更複雜一些的因素是,追逐快樂或開心的行為,常常伴隨著「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好讓自己不用去感覺那些過往的煩躁、苦痛與不適」。我們生命中好像已經有太多的苦難、哀痛、苦痛與心碎。這些過往太過沉重,至少我們透過某些方式,還能夠暫時從這些苦痛與心碎中脫身一會。
孤獨的隔絕感,則進一步加深上述的種種感覺。
我們像是孤單的個體,活在一個無形的牢籠中,感覺不到未來的光明。喜悅、愛、智慧、勇氣、熱情、友善等等的特質像是童話,只在別人的故事裡聽過。我們可能覺得這個世界充滿危險,或者自己像個被神遺棄的廢物,或者整個世界只有自己能依靠,或者我們會持續哀嘆或抱怨這個世界不公,旋即讓自己進入一種只是活著的狀態等等。
喜悅似乎是我們遺忘許久的神話。

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的故事,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二十四歲時,中共攻入拉薩,達賴被迫出走至德蘭沙拉,至今在外流浪逾六十年;屠圖大主教倡議廢除種族隔離政策,看過不盡其數令人心碎的事,並在公開場合數次公開為死難與他人苦痛公開落淚。這兩人完全有資格覺得自己是命運的受害者,或者將生命轉向對於所謂壓迫者的仇視與恨意之中。並且,我們會認為這麼做完全理所當然。
然而,當我們看著他們兩位的互動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充滿喜悅、活潑、充滿關愛的連結,這與我們認識中的「被壓迫者」「弱者」等等角色的形象完全相反。「他們怎麼能不哀嘆命運?怎麼能在種種病痛、環境壓迫等情況下,還能這麼自然地笑得出來?怎麼不會感到憤怒或不公?」
或許,我們真正想問的問題是:你們怎麼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能開心起來?我們要怎麼開心起來?怎麼擺脫那種長期以來的憂鬱感和孤獨感?
在種種不同的修行體系裡,多會將感受的來源分為兩種:本自具有的(本基的),以及附加的(外緣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熟悉的感受,多是源於附加的感受-也就是這些感受帶有某些條件或前提的感受:「因為發生了這件事、因為得到了某個物品,所以我快樂。」比如說,我買到了房子,我有種興奮感;我得到一份新的工作,我感到雀躍;或者我被稱讚了,因而我開心。
這個時代追逐著從他物之上得到的快樂。然而,困難在於,這些從他物之上獲得的快樂,不僅會隨著時間遞減,快樂的質與量也會有邊際遞減的情形。比如說,一個有酒癮的人,剛開始喝酒的時候,可能一瓶啤酒就足夠麻醉大腦,好讓自己不想去想的那些事;然而一段時間後,可能需要兩三手啤酒,才可能獲得同樣的麻醉效果。我們很難想像,這個世界上其實存在有沒有條件與前提的感受,我們就很難想像或認識到,有可能存在沒有原因的快樂,沒有條件的愛,或者與人事物都無關的明晰。
基於某些原因-比如我們的教育方式、我們的父母也不知道有這類無條件式的感受、社會的氛圍...等等等等,我們會很自然地認為「噢,我必須要做些什麼,才能獲得這種感覺;如果我沒獲得某種我想要的感覺,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可能是我不夠努力,可能是我做得還不夠,所以我才經驗不到這種我想要的感覺。我再努力一點、多做一點,可能就能獲得這種我想要的感覺了。」;或者,我們可能會從別人那邊聽來獲得某種感受的方式,比如說存款數字有多少就能夠感到長久的滿足、有著另一伴和兩個小孩的家庭才是正確的、才能經驗到家庭的溫暖等等。也可能我們聽過某些迷幻的夢,比如說「無條件的愛」「公平」等等。然後我們就迷失了,迷失在追逐中,或者迷失在發生在現在的、一大團困頓的感覺裡。
上述提到的,是一種當代的大部分人會遇到的困頓。由於除了困頓的感覺以外,還包含另外兩個部分,因而,我將這種困頓整理成第一個三角形。

不同的修行體系有應對上述困境的不同方式,而過往的修行者常常發現,當我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以下的幾件事時,這個困境本身會開始慢慢轉化(請注意,並不是困境本身消失,而是困境本身蘊藏的智慧展現出來)。這幾件事我們可以參考《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中所提到的喜悅八大支柱:
  • 觀點
  • 謙卑
  • 幽默
  • 接受
  • 寬恕
  • 感恩
  • 慈悲
  • 付出
統整上來講,這些修行人發現了一些很簡單卻深刻的展現:當我們真心地渴望與祝願他人快樂,也希望其他人能夠遠離苦痛,我們就開始從自我的牢籠中漸步走出;當我們調整了陪伴自己感受的方式,我們就開始學習用新的方式重新與自己相處。我們透過某些被稱為修持的方式,調整了我們與自己、與他人,以及與這個世界的方式。隨而,喜悅會自然而生,那些本基的感受也會自行展現。我們也可以說,本基的喜悅不能獲得,但會自行展現,這些本基的感受更像是停下、放鬆後衍生的副產物,而非我們做了什麼的產物。
這裡,我將與這些本基的感受有關的要素,一樣整理成一個三角形:
PS. 紀錄片將於8月初上映,可參:《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
avatar-img
16會員
2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的路是種人生的冒險。我們偏離了傳統的工作,偏離了有穩定指標的評估方式,並且轉向不確定的懷抱。 這是一條富含非傳統挑戰的道路,諸如推出產品的方式、建立流程、稅務、現實評估,或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與自己的想像中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有些前輩已在前面走過,這個專題則是一個整理,也是一個試著書寫我自己行於此的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大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平常談論慈悲的時候,聯想到的多是道德式的慈悲,並且比較容易跟某些行為連結在一起。不過,若我們繼續看一下慈悲,不讓自己停留在這種與行為或道德牽連的慈悲時,我們會看到一些不同的風景,甚至會看到那些被視作不慈悲的行為,可能也是一種慈悲的展現。
這個問題我們常常在個案中遇到,除了常見的「所採取的行動與目標相違背」這個原因以外,我想另外提出兩種我認為有價值的觀點。
當我們最深處的傷被看見,痂就會脫落,陳舊、固著的人格就會開始鬆動。我們會開始意會到:原來我不需要如此用力地抵抗自己,或者防衛外界。原來生命有著這種簡單的樣態。願這篇能給予某些人支持,或者慰藉。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我們平常談論慈悲的時候,聯想到的多是道德式的慈悲,並且比較容易跟某些行為連結在一起。不過,若我們繼續看一下慈悲,不讓自己停留在這種與行為或道德牽連的慈悲時,我們會看到一些不同的風景,甚至會看到那些被視作不慈悲的行為,可能也是一種慈悲的展現。
這個問題我們常常在個案中遇到,除了常見的「所採取的行動與目標相違背」這個原因以外,我想另外提出兩種我認為有價值的觀點。
當我們最深處的傷被看見,痂就會脫落,陳舊、固著的人格就會開始鬆動。我們會開始意會到:原來我不需要如此用力地抵抗自己,或者防衛外界。原來生命有著這種簡單的樣態。願這篇能給予某些人支持,或者慰藉。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這篇文章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佛教思想如何幫助我們平衡這種狀態。它提醒了我們學會享受當下,並放下過去的遺憾與未來的期待,從而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般認知的快樂」與「真正的快樂」的差別在於,當你達到真正的快樂時,會是一種恆久不滅,沒有任何缺憾的喜悅。 運用瑟多納釋放法,可以創造你想要的,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也能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 瑟多納釋放法,和我經常使用的強效「釋放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一套內在規劃的系
Thumbnail
製造快樂的第一步,是走進痛苦。 這話千萬別被叔本華聽到。他在《人生智慧箴言》主張, 人不應專注於快樂,而是要盡量避免痛苦。更指出「約束造就幸福」,表示一個人若見識越廣,其操心、願望與恐懼也隨之增加;而一個人若見聞越少,則越幸福。 當然,趨樂避苦是人性之一,但逃避不應被作為幸福學格言。安慰時我們
Thumbnail
透過兩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的刻意相遇與約定對談,說好只談喜悅,但談的是更多的苦難與慈悲。 像是所有哲學對談的基礎,總是能從「對立面」看到「相似處」 參透苦難,理解喜悅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課題,從「影子」的位置,判斷「光源」的方位 究竟,喜悅藏在哪裡呢
Thumbnail
人類是如何處理情緒煩惱、避免痛苦、獲得快樂,以及禪修對快樂方式、認知方式和用心方式的影響。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追逐理想本身,就會擁有快樂;追逐快樂本身,遲早擁有理想。 才發現! 自己已經在良性循環裡,如果不在良性循環裡,那麼透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能讓世界擁有這樣的循環。
Thumbnail
看見很少人擁有平靜與快樂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快樂的活著。 生活中的痛苦似乎總是多於快樂。大多數的人們時常抱怨:「剛剛那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這件事發生了我很生氣」、「這段關係的結束讓我憂鬱」。厭惡、恐懼、貪婪、憤怒、沮喪、悲傷……等等的情緒四處飛揚、渲染,即使努力保持正向,還是容易被影響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這篇文章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佛教思想如何幫助我們平衡這種狀態。它提醒了我們學會享受當下,並放下過去的遺憾與未來的期待,從而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般認知的快樂」與「真正的快樂」的差別在於,當你達到真正的快樂時,會是一種恆久不滅,沒有任何缺憾的喜悅。 運用瑟多納釋放法,可以創造你想要的,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也能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 瑟多納釋放法,和我經常使用的強效「釋放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一套內在規劃的系
Thumbnail
製造快樂的第一步,是走進痛苦。 這話千萬別被叔本華聽到。他在《人生智慧箴言》主張, 人不應專注於快樂,而是要盡量避免痛苦。更指出「約束造就幸福」,表示一個人若見識越廣,其操心、願望與恐懼也隨之增加;而一個人若見聞越少,則越幸福。 當然,趨樂避苦是人性之一,但逃避不應被作為幸福學格言。安慰時我們
Thumbnail
透過兩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的刻意相遇與約定對談,說好只談喜悅,但談的是更多的苦難與慈悲。 像是所有哲學對談的基礎,總是能從「對立面」看到「相似處」 參透苦難,理解喜悅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課題,從「影子」的位置,判斷「光源」的方位 究竟,喜悅藏在哪裡呢
Thumbnail
人類是如何處理情緒煩惱、避免痛苦、獲得快樂,以及禪修對快樂方式、認知方式和用心方式的影響。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追逐理想本身,就會擁有快樂;追逐快樂本身,遲早擁有理想。 才發現! 自己已經在良性循環裡,如果不在良性循環裡,那麼透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能讓世界擁有這樣的循環。
Thumbnail
看見很少人擁有平靜與快樂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快樂的活著。 生活中的痛苦似乎總是多於快樂。大多數的人們時常抱怨:「剛剛那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這件事發生了我很生氣」、「這段關係的結束讓我憂鬱」。厭惡、恐懼、貪婪、憤怒、沮喪、悲傷……等等的情緒四處飛揚、渲染,即使努力保持正向,還是容易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