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三 178 人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6.8.1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
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
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
上下乖戾①,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
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
舍僉議②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
致使進善之途漸隘,任眾之道益微。
毀其未見未聞,安其所習所蔽,
欲其住持經大傳遠,是猶却行而求前,終不可及。」
《與山堂書》
【注釋】
①乖戾:乖悖違戾,抵觸而不一致。《後漢書·範升傳》:「各有所執,乖戾分爭。」
②僉議:即眾議。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當住持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竅門,只要在於能審實體察眾人之情,這樣住持與僧眾之間就能有機會經常溝通互相理解,那麼叢林中的一切事情就好辦了。
因為人情能審察,則裡裡外外無不和合。上下若能周通,則百事自然調理,這樣叢林海眾就能安和共住。
假如人情不能審察,上下不能互相溝通理解,住持與僧眾之間就會造成互相乖違抵觸,矛盾重重,這樣住持之道就難於施行了。
如今有些叢林中當住持的人自恃聰明,固執地堅持自己的偏見,不通人情,不肯接受眾人的建議,只重視自己的權力,完全不顧公眾的正論,暗地裡則專行私惠。
致使進諫善言的途徑漸被堵塞,叢林中進賢任能的原則也放棄了。
凡是自己未見未聞的事都認為是錯的,完全按照自己習以為常的、想當然的方式去做他自己所喜歡的事。像這樣的住持,想要他統理大眾、續佛慧命,使佛法傳布至久遠,這簡直如同倒退著走路而仍想到達前方,終究是不可能的。」
良因贊曰:
隨著不斷自利利他,福報會漸漸地增長;
隨著福報的增長,對眾生的影響力也就越大。
此時常居高位,倘若荒廢個人反躬自責之功夫者,
久之必然「廢公論而行私惠」。
再夾雜著福報力,而為眾人所追捧,頓然忘卻自己也是生死凡夫。
這固然是弘法者的盲點,同時也是佛教徒盲目崇拜所致。
末法時代依法不依人,以傳承古德為師,這個很要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6.8.1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清和尚曰: 「燎原之火,生於熒熒①;壞山之水,漏於涓涓②。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 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2014/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良因曰: 現在外在種種染污,食物、飲水、空氣…往往都充斥著毒素。 如果我們還常想著、或談論他人的缺點, 等於將他人的垃圾,拼命地往心中倒。 這對於本就負荷過重的身心,無異於雪上加霜,實在沒有必要!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哪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
2016.8.16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謂草堂曰: 「晦堂先師言,人之寬厚,得於天性。 若強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則返為小人侮慢。 然邪正善惡,亦得於天性,皆不可移。 惟中人之性,易上易下,可從而化之。」 《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禪師對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6.8.15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住翠巖,聞覺範竄逐海外①, 道過南昌,邀歸山中,迎待連日,厚禮津送。 或謂死心喜怒不常。 死心曰:「覺範有德衲子,向者極言,去其圭角; 今罹橫逆,是其素分,予以平日叢林道義處之。」 識者謂死心無私於人,故如此。 《西山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6.8.1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清和尚曰: 「燎原之火,生於熒熒①;壞山之水,漏於涓涓②。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 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2014/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良因曰: 現在外在種種染污,食物、飲水、空氣…往往都充斥著毒素。 如果我們還常想著、或談論他人的缺點, 等於將他人的垃圾,拼命地往心中倒。 這對於本就負荷過重的身心,無異於雪上加霜,實在沒有必要!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哪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
2016.8.16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謂草堂曰: 「晦堂先師言,人之寬厚,得於天性。 若強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則返為小人侮慢。 然邪正善惡,亦得於天性,皆不可移。 惟中人之性,易上易下,可從而化之。」 《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禪師對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6.8.15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住翠巖,聞覺範竄逐海外①, 道過南昌,邀歸山中,迎待連日,厚禮津送。 或謂死心喜怒不常。 死心曰:「覺範有德衲子,向者極言,去其圭角; 今罹橫逆,是其素分,予以平日叢林道義處之。」 識者謂死心無私於人,故如此。 《西山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現在很多世間人來皈依金剛密乘的上師,皈依上師了以後,就好像世間人的概念來跟某一個人談生意、談合作一樣。當我跟你合作不愉快或者合作破裂,我們合作就到此為止,就不要合作了。這個世間法做生意的概念,世間法交朋友與人互動的概念,直接拿來在金剛密乘修學佛法,來依止上師,完全就錯誤了,根本就不是這一套!
Thumbnail
老法師說,天堂很寬敞,因為人少,走來走去都碰不到,相對的,地獄場場爆滿,像人間的夜市,黑壓壓一片。老法師說,因為造善業的人少,造惡業的人多,造善業要有慈悲心,要能捨,現代人捨不出去,只想從別人那邊得,得不到就起邪念,偷搶拐騙,造成受害人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那個果報《地藏經》寫得非常清楚。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現在很多世間人來皈依金剛密乘的上師,皈依上師了以後,就好像世間人的概念來跟某一個人談生意、談合作一樣。當我跟你合作不愉快或者合作破裂,我們合作就到此為止,就不要合作了。這個世間法做生意的概念,世間法交朋友與人互動的概念,直接拿來在金剛密乘修學佛法,來依止上師,完全就錯誤了,根本就不是這一套!
Thumbnail
老法師說,天堂很寬敞,因為人少,走來走去都碰不到,相對的,地獄場場爆滿,像人間的夜市,黑壓壓一片。老法師說,因為造善業的人少,造惡業的人多,造善業要有慈悲心,要能捨,現代人捨不出去,只想從別人那邊得,得不到就起邪念,偷搶拐騙,造成受害人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那個果報《地藏經》寫得非常清楚。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