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三 17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6.8.16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謂草堂曰:
「晦堂先師言,人之寬厚,得於天性。
若強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則返為小人侮慢。
然邪正善惡,亦得於天性,皆不可移。
惟中人之性,易上易下,可從而化之。」
《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禪師草堂善清禪師說:
「先師晦堂和尚曾說,為人寬宏厚道,這是出於天性。
如果天性本來柔弱,勉強要讓他變得很剛烈、很勇猛,必定不能保持悠久。雖一時之間表現剛猛,而後又轉為柔弱,反而被小人輕忽侮慢。
同樣,人的邪正善惡,也是出於天性,很難改變得了。
只有處於邪正善惡之間的中性人,可以受外在種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好或變壞,這種人倒是比較容易接受教化的。」
良因贊曰:
大多數芸芸眾生,都是屬於中性之人,隨緣可以為善、隨緣可以為惡。
因此智者會主動引導今生的生命,乃至來世的去處。
所以必須學習佛法以開眼目,更要努力實踐所學。
蕅益大師所說:
「應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時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
以殷重心治輕忽心,一言有益於己,便應著眼銘心;
以深廣心治將就心,期待誓同先哲,舉措莫類時流。
三若缺一,學道難矣。」
猛切心、殷重心、深廣心,宜深思且憶念之。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6.8.15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住翠巖,聞覺範竄逐海外①, 道過南昌,邀歸山中,迎待連日,厚禮津送。 或謂死心喜怒不常。 死心曰:「覺範有德衲子,向者極言,去其圭角; 今罹橫逆,是其素分,予以平日叢林道義處之。」 識者謂死心無私於人,故如此。 《西山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良因法師 著 智慧的平靜就好像將石頭放下後,就不去移開它,而讓它在原處。小草不可能再長回來時,這才是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來自於智慧的穩定平靜。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有些人抱怨說:「它跑掉了,我把它拉回來;它又跑掉,我就再一次把它拉回來……」因此它們就坐在那兒拉來拉去。 良因曰 : 在禪坐或者行住坐臥間,除了專注之外,身心地放鬆很重要,而其間又以心的放鬆為根本。 心的生滅不是問題,心生滅中對境界錯誤地理解,才是需要對治的。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它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 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2016.8.12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曰: 「晦堂先師,昔遊東吳,見圓照①赴淨慈請,蘇杭道俗爭之不已。 一曰此我師也,汝何奪之。一曰今我師也,汝何有焉。」 《一本見林間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禪師說: 良因贊曰: 如《遺教經》所說:「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
2016.8.15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住翠巖,聞覺範竄逐海外①, 道過南昌,邀歸山中,迎待連日,厚禮津送。 或謂死心喜怒不常。 死心曰:「覺範有德衲子,向者極言,去其圭角; 今罹橫逆,是其素分,予以平日叢林道義處之。」 識者謂死心無私於人,故如此。 《西山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良因法師 著 智慧的平靜就好像將石頭放下後,就不去移開它,而讓它在原處。小草不可能再長回來時,這才是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來自於智慧的穩定平靜。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有些人抱怨說:「它跑掉了,我把它拉回來;它又跑掉,我就再一次把它拉回來……」因此它們就坐在那兒拉來拉去。 良因曰 : 在禪坐或者行住坐臥間,除了專注之外,身心地放鬆很重要,而其間又以心的放鬆為根本。 心的生滅不是問題,心生滅中對境界錯誤地理解,才是需要對治的。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它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 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2016.8.12 良因法師 隨筆 死心曰: 「晦堂先師,昔遊東吳,見圓照①赴淨慈請,蘇杭道俗爭之不已。 一曰此我師也,汝何奪之。一曰今我師也,汝何有焉。」 《一本見林間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死心悟新禪師說: 良因贊曰: 如《遺教經》所說:「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人的心如果奸巧詭詐,就自以為很高明,其實不用這麼覺得。「上天不從,諸天不從。」諸天神聖只要有一尊認為你是奸巧人,用心機詭詐之人。祂念頭一動,就把你的前途給改掉了。我們要做到「人心合天心,順佛意。」這就是有修。這個人修到他的心,上天看了都歡喜,諸佛都覺得都稱許,都覺得:「你做得還不錯,屬於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人的心如果奸巧詭詐,就自以為很高明,其實不用這麼覺得。「上天不從,諸天不從。」諸天神聖只要有一尊認為你是奸巧人,用心機詭詐之人。祂念頭一動,就把你的前途給改掉了。我們要做到「人心合天心,順佛意。」這就是有修。這個人修到他的心,上天看了都歡喜,諸佛都覺得都稱許,都覺得:「你做得還不錯,屬於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