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二下自然科,酸鹼鹽
付費限定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二下自然科,酸鹼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氧化跟還原反應,很多同學會弄到七葷八素,十之八九是出在弄不清名詞的意義,諸如「氧化反應」、「氧化物」、「被氧化」到底差在哪。


化學的章節都有一些陷阱,說陷阱也不對,就是一開始很簡單但卻很重要,沒打好底子,後面就很痛苦的部分。但也因為簡單,師長有時候會上太快,學生也沒多練習。

酸鹼鹽

第三章一開始,講解電解質概念就是例子,由於各校進度不同,108課綱雖有刪減,但不見得上課會減少,至少筆者所見,多數教師依然用過去的講義上課,超出範圍一點的當補充。

電解質,定義要非常之清楚:

raw-image

也就是要符合:

  1. 必須是化合物
  2. 此化合物要可以溶於水
  3. 溶於水後的水溶液可以導電

筆者過去的上法,到這邊就會先跳到離子,把整套電解質的概念講清楚,再去帶題目,中間用課堂學習單,把電解質反覆講清楚。因為,電解質來自離子,但課本中對離子的敘述,卻沒有跟電解質接上。怎麼說呢,一般學生看完電解質再看完離子,多數會不覺得兩者有何關聯,一眼就看出是同一件事的,程度都在前段。

總之,師長若覺這樣不妥也沒關係,這是筆者的經驗。總之個人會這樣接著講下去:「電解質在水中會分解成離子,這過程稱之為『解離』,使得水溶液可以導電。」

接下去,筆者沒有開始講電離說(電解分離說),是回頭講電解質跟離子的關係;這在學校內才可以,因為進度跟小考由老師掌握,補教業的會有跟進度的問題,請不要照著學。

電解質跟離子的關係

通常,解釋法是這樣,筆者個人會把國三的電解電鍍那邊的概念先偷渡進來,但僅於圖解。上法大概是這樣,儘量口語化,不要先帶太多專有名詞進去:

raw-image

1. 判斷此物質是否為電解質,請依照之前的定義,若確定是化合物又溶於水,會拿去接電池跟燈泡組,看燈泡有沒有亮,有亮表示有通電。

2. 根據燈泡亮度可以判斷導電度高低,很亮的是強電解質,黯的是弱電解質,但也有不亮的,要看碳棒上面是不是有微小的氣泡,有的話就是很弱的電解質。

raw-image

3. 如左圖,正離子是少電子,負離子是多電子,根據多退少補的概念,正離子會往左邊的負極跑,負離子會往右邊的正極跑。

4. 如右圖,可以發現正負電極,電子跟電洞各少了一個,然後電池會提供推力(這邊就看老師怎麼解釋),讓電極上面的電子電洞保持一定數量平衡。

5. 如下圖,電子的移動就是電流,而原本的正離子可能附著在電極棒上,負離子可能變成氣泡,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raw-image

簡單說就是建立一個動態的感覺,依照學生程度看要解說多少,筆者有遇過白領學區,小學就做過一些實驗,對電子移動完全沒障礙的。也有郊區根本連英文都沒認全的,那就得用更淺白的方式去解釋,不然真的沒轍。

清楚電解質定義,記住酸、鹼物質通則

總之,筆者一般會花比其他老師多一節課的時間,把整個電子移動導電的概念講清楚,建立電解質溶液導電的理由,也順便可以解釋為何電解質本身不溶解就無法導電(因為無法形成離子移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03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