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 個人因素
- 社經背景
-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氧化跟還原反應,很多同學會弄到七葷八素,十之八九是出在弄不清名詞的意義,諸如「氧化反應」、「氧化物」、「被氧化」到底差在哪。
化學的章節都有一些陷阱,說陷阱也不對,就是一開始很簡單但卻很重要,沒打好底子,後面就很痛苦的部分。但也因為簡單,師長有時候會上太快,學生也沒多練習。
酸鹼鹽
第三章一開始,講解
電解質概念就是例子,由於各校進度不同,108課綱雖有刪減,但不見得上課會減少,至少筆者所見,多數教師依然用過去的講義上課,超出範圍一點的當補充。
電解質,定義要非常之清楚:
也就是要符合:
- 必須是化合物
- 此化合物要可以溶於水
- 溶於水後的水溶液可以導電
筆者過去的上法,到這邊就會先跳到
離子,把整套電解質的概念講清楚,再去帶題目,中間用課堂學習單,把電解質反覆講清楚。因為,電解質來自離子,但課本中對離子的敘述,卻沒有跟電解質接上。怎麼說呢,一般學生看完電解質再看完離子,多數會不覺得兩者有何關聯,一眼就看出是同一件事的,程度都在前段。
總之,師長若覺這樣不妥也沒關係,這是筆者的經驗。總之個人會這樣接著講下去:「電解質在水中會分解成離子,這過程稱之為
『解離』,使得水溶液可以導電。」
接下去,筆者沒有開始講電離說(電解分離說),是回頭講電解質跟離子的關係;這在學校內才可以,因為進度跟小考由老師掌握,補教業的會有跟進度的問題,請不要照著學。
電解質跟離子的關係
通常,解釋法是這樣,筆者個人會把國三的電解電鍍那邊的概念先偷渡進來,但僅於圖解。上法大概是這樣,儘量口語化,不要先帶太多專有名詞進去:
1. 判斷此物質是否為電解質,請依照之前的定義,若確定是化合物又溶於水,會拿去接電池跟燈泡組,看燈泡有沒有亮,有亮表示有通電。
2. 根據燈泡亮度可以判斷導電度高低,很亮的是強電解質,黯的是弱電解質,但也有不亮的,要看碳棒上面是不是有微小的氣泡,有的話就是很弱的電解質。
3. 如左圖,正離子是少電子,負離子是多電子,根據多退少補的概念,正離子會往左邊的負極跑,負離子會往右邊的正極跑。
4. 如右圖,可以發現正負電極,電子跟電洞各少了一個,然後電池會提供推力(這邊就看老師怎麼解釋),讓電極上面的電子電洞保持一定數量平衡。
5. 如下圖,電子的移動就是電流,而原本的正離子可能附著在電極棒上,負離子可能變成氣泡,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簡單說就是建立一個動態的感覺,依照學生程度看要解說多少,筆者有遇過白領學區,小學就做過一些實驗,對電子移動完全沒障礙的。也有郊區根本連英文都沒認全的,那就得用更淺白的方式去解釋,不然真的沒轍。
清楚電解質定義,記住酸、鹼物質通則
總之,筆者一般會花比其他老師多一節課的時間,把整個電子移動導電的概念講清楚,建立電解質溶液導電的理由,也順便可以解釋為何電解質本身不溶解就無法導電(因為無法形成離子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