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之一代完人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謂三不朽。」
在現今的世代,要立言還不算太難,只要有道德文章,言行一致;又或以科研創論,符合科學倫理,這大概算是立言了。但要立功,除了本身才能之外,恐怕得看時勢,能否配合造就英雄。至於立德,看似容易,實則最難。要立德,非但個人要有堅定的人格自證,敬己敬人,還要以自己的人格去安人安天下,這都是窮一輩子的事的,所以最難。由此得知,古人謂太上有立德,也就是說,要立德,那是最高的層次啊!
然則,陽明先生又如何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呢?
先講立言。陽明的學說——知行合一、致良知,以致心學,不但影響後世深遠,十九世紀初葉,日本、韓國以致近七十年以來,歐美多地,研究陽明心學者甚眾。先生之立言,毫無異議。
至於立功,自龍場悟道,兩年後,閹佞劉瑾被凌遲,朝廷命先生任廬陵知縣,到任即能處理民間大量糾紛,倡導民間和諧風氣,安定民生。四十五歲那年,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最終剿滅當地積患多年的山賊。四十八歲那年,寧王朱宸濠謀反,最終也被陽明生擒,得保武宗帝位。五十六歲那年,奉命征思恩、田州廣西一帶的土瑤民亂,並在當地興學校、撫新民。先生一生的功勞,實在不少,而且能人所不能,可謂上馬為將,下馬為師。
立德,陽明曾幾經磨難,瀕臨生死,他不怨天不尤人,更加不念舊惡,無論身陷囹圄,無論如何坎坷險阻,也無論帶兵平亂,先生講學不斷,這整個生命,都落在道德實踐,以驗證知行合一,益信致良知,足以忘患難、出生死;而最重要的,先生平亂剿匪,每每都能以德化民,完全做到孔子所講的修己安民。
千古一代完人,先生當之無愧!借用曹丕《典論·論文》的話: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寫於2022年7月20日)
下一講:功過成敗由天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經歷過苦難、甚至是劫難的人,生死繫於一線,從死門關擦身而過,最終都能逃離劫難,而劫後重生,他的人生信念,往往都會更堅定、更執持;但能否走向光明坦蕩,奮發進取,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那麼,究竟陽明先生的生死劫難,是什麼一回事呢? (寫於2022年7月17日) 下一講:立德、立功、立言之一代完人
    在2012年1月30日,筆者曾寫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淺介王陽明的思想學說》一文,當中提及中國大陸直至近年才有學者介紹王陽明的傳奇,至於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的精粹,迄今仍未廣泛研究,這點實在有「禮失而求諸野」的遺憾啊!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但願「箇箇人心有仲尼」!
    老子與莊子之所以被稱為道家,乃因老莊是以道來解釋天下事物現象。但就不稱之為老家和莊家。 商鞅、慎到、申不害和韓非之所以被稱為法家,乃因他們都主張以法、術、勢來鞏固君主的權力。但也不稱之為商家、慎家、申家或韓家。 儒,是什麼意思呢? 儒,是指讀書人。有學問的讀書人,則稱之為鴻儒。
    以前在儒學社曾以「存在的命限」為主題,分別講過「孔子的寂寞與堅持」、「文過飾非與自我體認」、「祈福求安與體悟真常」等話題;而在第一講的緒言中,向大家提到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存在命限的。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長1】 (註)縲絏:喻監獄。
    (新年伊始,萬象更生,君子修德,日新又新。謹以此文,互勉共新。) 「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呢? 「天人合一」這個觀點,在中化科都給大家講過,也許當時大家的領受,與自家的生命,不是那麼相應;而現在咱們都經歷了許多的人生起伏,許多的人生考驗,不妨又回過頭來看看這個觀點的含意。 傳統的解說 北宋張載曾說:
    孔孟講仁義,老子講道德;那麼,這些哲人是否就只會做個老好人而不會批評論斷?他們一樣會批評論斷的,不過就不會糾纏不休,更加不會與人作無謂的爭論。 提起「批評論斷」,古時是用「好惡」(hào wù)的。例如:好善惡惡(hào shàn wù è)、好是惡非。 要好惡,就容易;但要問心,就難了!
    一個經歷過苦難、甚至是劫難的人,生死繫於一線,從死門關擦身而過,最終都能逃離劫難,而劫後重生,他的人生信念,往往都會更堅定、更執持;但能否走向光明坦蕩,奮發進取,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那麼,究竟陽明先生的生死劫難,是什麼一回事呢? (寫於2022年7月17日) 下一講:立德、立功、立言之一代完人
    在2012年1月30日,筆者曾寫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淺介王陽明的思想學說》一文,當中提及中國大陸直至近年才有學者介紹王陽明的傳奇,至於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的精粹,迄今仍未廣泛研究,這點實在有「禮失而求諸野」的遺憾啊!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但願「箇箇人心有仲尼」!
    老子與莊子之所以被稱為道家,乃因老莊是以道來解釋天下事物現象。但就不稱之為老家和莊家。 商鞅、慎到、申不害和韓非之所以被稱為法家,乃因他們都主張以法、術、勢來鞏固君主的權力。但也不稱之為商家、慎家、申家或韓家。 儒,是什麼意思呢? 儒,是指讀書人。有學問的讀書人,則稱之為鴻儒。
    以前在儒學社曾以「存在的命限」為主題,分別講過「孔子的寂寞與堅持」、「文過飾非與自我體認」、「祈福求安與體悟真常」等話題;而在第一講的緒言中,向大家提到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存在命限的。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長1】 (註)縲絏:喻監獄。
    (新年伊始,萬象更生,君子修德,日新又新。謹以此文,互勉共新。) 「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呢? 「天人合一」這個觀點,在中化科都給大家講過,也許當時大家的領受,與自家的生命,不是那麼相應;而現在咱們都經歷了許多的人生起伏,許多的人生考驗,不妨又回過頭來看看這個觀點的含意。 傳統的解說 北宋張載曾說:
    孔孟講仁義,老子講道德;那麼,這些哲人是否就只會做個老好人而不會批評論斷?他們一樣會批評論斷的,不過就不會糾纏不休,更加不會與人作無謂的爭論。 提起「批評論斷」,古時是用「好惡」(hào wù)的。例如:好善惡惡(hào shàn wù è)、好是惡非。 要好惡,就容易;但要問心,就難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王安石用三個字指出神話破滅的原因:「不使學。」強調後天學習先於資質的重要性。 但我認為,文章中還有一個重點:「不使學」,是誰不讓方仲永學習?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最近重讀孫子兵法,在在提醒筆者,古今中外皆適用,擁有優良的人格以及紮實的實力才是王道。 這兩者缺一不可,如同任督二脈般,如果少了一樣就無法讓你當戰場上的常勝將軍,而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要保持常勝,提高自己「人格素質」,「充實自己實力」才是真格的,唯有「真誠以待」才能天長地久的保你順遂。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王安石用三個字指出神話破滅的原因:「不使學。」強調後天學習先於資質的重要性。 但我認為,文章中還有一個重點:「不使學」,是誰不讓方仲永學習?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最近重讀孫子兵法,在在提醒筆者,古今中外皆適用,擁有優良的人格以及紮實的實力才是王道。 這兩者缺一不可,如同任督二脈般,如果少了一樣就無法讓你當戰場上的常勝將軍,而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要保持常勝,提高自己「人格素質」,「充實自己實力」才是真格的,唯有「真誠以待」才能天長地久的保你順遂。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