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筆者可以負責任地說:不是。龍溪尊敬陽明夫子,一日為師,終身為師,就有如昔日子貢之尊敬孔子。這話怎麼講?那就要看看龍溪自入陽明師門的一些經歷,再參考龍溪中後期之著作,即可定論。
王龍溪(1498-1583),本名王畿,字汝中,別號龍溪。
二十二歲中舉,可惜禮部會試不第。
二十四歲時拜入王陽明師門。
二十六歲時,與同門師兄錢緒山同赴京試,但由於其時朝廷當權者不喜陽明學說,會試主考官竟然在策論的題目裡,要考生對心學作出評論,這是藉由政治手段來直接打擊心學,壓制學習心學的士人;而緒山與龍溪直接闡發師旨,結果落第而歸。
過了三年,在準備殿試前,由於閣部大臣多不喜陽明學,龍溪語緒山曰:「此非吾輩仕時也」,於是不就廷試而歸。
最後一次,1529年春,龍溪與緒山赴京殿試途中,得知陽明夫子在途中去世,兩人流淚痛哭,傷心之餘,即棄殿試而趕去奔喪,龍溪還披麻戴孝,築場廬墓,心喪三年。直至1532年,兩人始晉為進士。
其後,創立天真書院,雕刻了王文成公像,着所有及門私淑,每年參與春秋二祭,然後再分席講堂。
了解過龍溪自入陽明師門的一些經歷,就足以知道龍溪之尊師如子貢之尊孔子。
再從龍溪中後期的著作來看,也可以得知龍溪確實執守陽明夫子的良知心學。在他的【致知議略】裡,龍溪處處提致知格物:
·「良知者,本心之明,不由學慮而得,先天之學也。…此是千聖斬關第一義也。」
·「先師憂憫後學,將此兩字(良知)信手拈出,乃是千聖絕學。」
·「良知二字,性命之宗。格物是致知日可見之行,隨事致此良知,使不至於昏蔽也。」
從上引龍溪之言,足見其以良知誨人教學,乃做人立身之斬關第一義,亦足見龍溪並無叛逆師門,而且來學眾多,而龍溪先生之講學,至死而後已,享年八十有六。
關於這個議題,牟宗三先生研究王門「天泉證道」,經歷十多年,在他完成《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等著作之後,亦曾更易他自己原先的看法,而最後認定龍溪之四無,乃把良知心學推至圓頓的化境,而直謂龍溪為王門的嫡系。
此乃筆者在「會通」一文謂:龍溪直把儒家心性之學,往上推衍,藉著「無」的玄智,而又復歸仁心之本,盡顯慈悲惻隱,那是必然而又應然之路。
(寫於2022年8月29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單從【天泉證道紀】的記載來看,龍溪之言(或為其弟子之言),與陽明夫子的四句教義,實頗有出入,特別是龍溪把四句教改稱為「四有教」,這不但錢緒山當時不認可,即使陽明夫子在九泉之下得知,亦不會同意。 ⑥「四有」,是龍溪針對四句教而發的。 ⑦還有個小問題,關於提到顏淵和程明道的。
    上文提到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是否要把陽明夫子所立的四句教的教義推翻又或修正?何以牟宗三先生最終卻論定龍溪為陽明的嫡系?這點留在問題釐清後再作另文交代。 接下來先繼續把「天泉證道」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釐清交代,再回過頭來看看龍溪的四無之說,是否叛逆師門。 (寫於2022年8月22日)
    ③上文提到致良知教,別無他法;然則,王門有兩種教法嗎? 絕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王門原是有二種教法,一是陽明的四句教(龍溪改稱為四有教,緒山是不同意的),而另一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說王門有二種教法的,那怎能讓人信服? 故此,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關於這個議題,還是值得探討的。
    當今研究王門「天泉證道」的學者甚眾,其論文可謂排山倒海,目不暇給。「天泉證道」,這可能是王學的一個懸案吧。 ①根據【王龍溪語錄•天泉證道紀】的記載: 「先生(龍溪)謂:夫子(陽明)立教隨時,謂之權法,未可執定。」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21日)
    首先要交代的,「四有教」乃是王龍溪及其弟子的叫法,陽明夫子生前並不知情的。四有之所以為有,其關鍵在於有所對治,亦即心、意、知、物必須步步對治,其對治的目標固是至善之境。 (寫於2022年8月30日)
    良知心體的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是超越於經驗層的,這點,陽明與龍溪都是一致的。 【原文】 ④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已,無善可名,惡固本無,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謂無善無惡。 底下,分別就二者對良知的體受的不同處,探討龍溪是否背離陽明夫子之立教宗旨,又或二者是否有會通之處。謝謝!
    單從【天泉證道紀】的記載來看,龍溪之言(或為其弟子之言),與陽明夫子的四句教義,實頗有出入,特別是龍溪把四句教改稱為「四有教」,這不但錢緒山當時不認可,即使陽明夫子在九泉之下得知,亦不會同意。 ⑥「四有」,是龍溪針對四句教而發的。 ⑦還有個小問題,關於提到顏淵和程明道的。
    上文提到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是否要把陽明夫子所立的四句教的教義推翻又或修正?何以牟宗三先生最終卻論定龍溪為陽明的嫡系?這點留在問題釐清後再作另文交代。 接下來先繼續把「天泉證道」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釐清交代,再回過頭來看看龍溪的四無之說,是否叛逆師門。 (寫於2022年8月22日)
    ③上文提到致良知教,別無他法;然則,王門有兩種教法嗎? 絕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王門原是有二種教法,一是陽明的四句教(龍溪改稱為四有教,緒山是不同意的),而另一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說王門有二種教法的,那怎能讓人信服? 故此,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關於這個議題,還是值得探討的。
    當今研究王門「天泉證道」的學者甚眾,其論文可謂排山倒海,目不暇給。「天泉證道」,這可能是王學的一個懸案吧。 ①根據【王龍溪語錄•天泉證道紀】的記載: 「先生(龍溪)謂:夫子(陽明)立教隨時,謂之權法,未可執定。」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21日)
    首先要交代的,「四有教」乃是王龍溪及其弟子的叫法,陽明夫子生前並不知情的。四有之所以為有,其關鍵在於有所對治,亦即心、意、知、物必須步步對治,其對治的目標固是至善之境。 (寫於2022年8月30日)
    良知心體的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是超越於經驗層的,這點,陽明與龍溪都是一致的。 【原文】 ④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已,無善可名,惡固本無,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謂無善無惡。 底下,分別就二者對良知的體受的不同處,探討龍溪是否背離陽明夫子之立教宗旨,又或二者是否有會通之處。謝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的被貶謫與永貞革新的失敗息息相關。柳、劉兩人等年輕進士之所以熱情的參與此次革新,乃因確實是想為國家做點什麼,失敗的原因也不是他們不夠努力,不夠積極,也因此,如何看待柳、劉兩人?取決於如何看待永貞革新?柳、劉兩人貶謫後的表現,也可大概看出他們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前言 在之前的《劉禹錫》一文中,曾比較劉禹錫與柳宗元在被貶謫後,其因應方式的大相逕庭—兩人是同榜進士,而且是紀輕輕(21.22歲)就考中進士,雄心壯志,勃然而發,亟欲有所作為,可惜改革因故中道而廢,相關人士或死,或直接被放逐邊疆(包括二人),擔任閒職—,柳氏一直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的被貶謫與永貞革新的失敗息息相關。柳、劉兩人等年輕進士之所以熱情的參與此次革新,乃因確實是想為國家做點什麼,失敗的原因也不是他們不夠努力,不夠積極,也因此,如何看待柳、劉兩人?取決於如何看待永貞革新?柳、劉兩人貶謫後的表現,也可大概看出他們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前言 在之前的《劉禹錫》一文中,曾比較劉禹錫與柳宗元在被貶謫後,其因應方式的大相逕庭—兩人是同榜進士,而且是紀輕輕(21.22歲)就考中進士,雄心壯志,勃然而發,亟欲有所作為,可惜改革因故中道而廢,相關人士或死,或直接被放逐邊疆(包括二人),擔任閒職—,柳氏一直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