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瞭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在做一件事之前可能會需要哪些預備,來幫助他面對眼前的任務。而預備的方式能多細緻就多細緻,例如,以「上學」這件事為例,我們可以先從早上起床該先刷牙還是先換衣服開始、出門會搭誰的車去學校、在門口可以做什麼事讓自己安心進教室、在班上上課想爸媽的時候怎麼辦、誰會去接他放學…等。越是細緻的沙盤推演,會讓孩子降低其不安、焦慮感,並在過程中,學習如何幫助自己面對問題及挑戰。更重要的是,這個預備是需要「複習」的,孩子的記憶力有限,越是複習會讓孩子更加深印象並內化行為為自身的一部份,而不是單用自己的想像來因應。同時孩子在那些因應過程也意識到有照顧者的存在,因為你出現在那些想像中,因而感受到安全感而願意去嘗試。
\n(二)設立規則
溫柔堅定並重複提醒與孩子之間的規則是重要的,而規則訂定我們鼓勵父母雙方能先相互討論,進而與孩子聊聊,以「討論」替代「命令」,提昇孩子行動的意願,以及能練習為自己負責。同時,父母雙方原則一致能避免孩子鑽漏洞,找對他有利的那一方去踩線。建議父母能事先思考停課時在家中的規則有哪些,原則是:平常在學校該做的事,在家也應該要做,而在學校不能做的事,也不能做,例如玩手機這件事,在學校不能玩手機,在家裡的下課時間也不能玩。而你可以跟孩子討論在家的下課時間能做什麼,幫助他轉換狀態好好休息。最重要的事是需要溫和且堅定地讓孩子知道你的界線在哪,如果有一次越界或例外發生,孩子就會用好幾次來測試這條線能夠再次突破,過程來來回回會很辛苦,因此不任意地打破自己的原則是重要的,若真的有一些狀況需要調整,必定要與孩子說明清楚,讓孩子記得且瞭解這次情況的特殊性。
(三)增加家中上課的儀式感
儀式感某種程度是提醒孩子目前的身份與狀態不同,如同「在學校就該讀書,在家裡可以放鬆」一樣,要去上學的過程中有許多儀式性的行為會發生,像:早起吃早餐、更換制服、出門到學校…等,在學校當中也有許多元素會提醒孩子自己在學習的場域,如鐘聲、打掃環境、固定的座位、專屬課本…等。因此若家中有空間是專屬於孩子上網課時使用,那會讓孩子把學習(學校)跟放鬆(在家)的連結有所區隔,且同時能夠讓一些儀式性發生,如早起、換制服、有固定位置、自製鐘聲鬧鈴…等,幫助孩子能習慣與學校類似的行為模式。當然,在放學的時候也記得有個儀式讓孩子去除學生的角色,像是換下制服,成為你們家中最寶貝的孩子。
疫情不管對大人或孩子都會是一個考驗,考驗著我們如何因應這些突如其來的轉變,而這也會你與孩子很好的成長時刻。人們都傾向生活穩定,但現今社會的變化比以前來的更快速也劇烈,我們從中找到適應機制,我們也需要陪伴著孩子去長出力量適應能力,這也有助於孩子面對成長歷程所遇的挑戰與關卡。最後,別忘了先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再來好好地陪伴孩子面對這瞬息萬變的未來吧!
","keywords":["孩子","學校","學習","上課","拒學","心理師當專輔","計畫趕不上變化","疫情","孩子","上課","影響","學校","學習","儀式","停課","討論","疫情","家長"],"author":{"@type":"Person","name":"屋裡有光|心理師夫妻的心理話","url":"https://vocus.cc/user/@counselinginschool"},"image":{"@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80631764-d13d-406a-b592-eb503a6acff1.png"},"creator":{"@type":"Person","name":"屋裡有光|心理師夫妻的心理話"},"publisher":{"@type":"Organization","name":"方格子|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logo":{"@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static/og_img/vocus_kv.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