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商業思維構想》|從假設與驗證中,降低不確定的風險

最近負責的專案還在發散摸索期,有很多待確認待驗證的題目,討論過程中不停來回。在跟其他 UX 設計師討論過後,推薦閱讀《商業思維構想》這本書,思考新創公司或 MVP 推出時的商業模式思考。 以下紀錄我在書中獲得的啟發。
《商業思維構想》|從假設與驗證中,降低不確定的風險
《商業思維構想》|從假設與驗證中,降低不確定的風險

跨職能的驗證團隊,讓實驗不只發生在某個部門

實驗與驗證,只有在 UX 可以做嗎?
在學習 UX 的過程中,有提到很多使用者驗證與實驗的方法,目的都是為了降低不確定性的風險,增加勝率。
然而在《商業構想變現》這本書中,卻結合行銷、客服、業務等人員,一起組成跨職能的實驗團隊,因此可以從各職能出發,發想各種不同類型的驗證實驗。
例如:UX 可以透過使用者訪談獲得質性回饋、行銷可以查詢搜尋關鍵字的數量來觀察市場需求、客服可以實際接觸少部分目前使用者,獲得真實的顧客聲音。
過去我一直認為這些驗證階段,都是發生在產品釋出以前,但從公司的角度,借用 UX 的專業尋找使用者訪談是一種驗證、借用廣告行銷的專業來測試廣告成效也是一種驗證、借用客服的專業來手把手教學也是一種驗證,甚至,開設公司這件事情,也可能只是其中一種驗證方式:因為重點都是如何從這些驗證過程中學習,當作下次實驗的養分。
重要的是一開始就先認知到這是個「實驗」,設定每個實驗方法要驗證的成效是什麼、要獲得的洞察是什麼,如果最終的實驗成果無法達成目標,也就可因為沈沒成本而打掉重練,快速轉換方向

找出最先需要被驗證的商業假設

那該如何找出該驗證的假設呢?
應該跟核心團隊一起,依照目前已知的現況與各自的專業領域知識,共同列出所有假設的問題。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分類這些假設分別屬於:需求性、可行性、還是存續性。

需求性
使用者想要這個嗎?如果市場太小、顧客太少,或是無法找到好的通路觸及這些顧客,就無法轉換並留住這些目標族群。

可行性
我們可以做嗎?如果無法掌握關鍵資源(科技技術、智慧財產權…),就無法繼續進行關鍵活動或找到關鍵合作夥伴。

存續性
我們應該做嗎?如果這個商業模式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就無法長久運營。
當所有假設都攤開來後,再依照重要度與證據強度來做排序,就可以找出「重要但沒有證據」的假設來優先安排實驗做驗證,加強證據強度後,才能繼續往下推演。
不論你的理論有多漂亮,或是你有多聰明,如果實驗不能證明,那就一概不成立。- 理查・費曼
需求性假設是所有探索的第一步,因為如果沒有需求的話,就會面臨產品功能做得很好,但找不到使用者的窘境。
但後續的可行性與存續性也一樣重要,可行性幫助我們了解現況的資源,知道該取捨又或者是該如何與向誰求助;存續性可以從財務的角度,判斷投入成本是否能為未來的帶來足夠的營收與獲利。

不同測試方式,信心程度也有所不同

當找出了需要優先驗證的假設後,就可以依照這個假設來設計驗證計畫。
在進行點子發想時,可以進行各種不同類型的測試來接收使用者回饋,回頭評估解法是否達成目的:既符合需求,也在技術可行性範圍,並且對企業來說是可獲利的模型。
但這些不同類型的測試,也會因為測試型態跟強度、數據採集的數量,而影響產出的證據強度與說服力。
在書中的舉例是:顧客訪談引用「使用者論述」的強度,相較於模擬銷售的「實際購買行為」,會是比較弱的證據強度,因為顧客說的跟做的可能會有所差別,所以需要再搭配其他類型的實驗,有更多證據加入,才能加強對假設的信心。
突然想起之前跟前主管的討論,訪談只有針對一小群人,要如何驗證他們代表一大群使用者?其實這就是在表現對訪談證據的不信任,所以除了訪談本身,可以透過問卷明確篩選族群以外,還可以額外加上其他證據來支持假設,例如:線上行為數據、二手資料、社群論壇討論度、競品功能分析等等。
並且,測試其實是要驗證假設,所以也是要逐步迭代的,在一開始先從一小群人開始,確認假設成立後,才有更多信心去逐步釋出到更大規模的顧客面前。
再舉我喜歡的 youtuber 古娃娃當例子:每當要出一個新商品或是新口味時,會先在美食社團裡面招募一小群人,透過試吃蒐集回饋,反覆修正後才正式上架推出。推出上架的一開始,也都是先以網路商店為主,當銷量展示足夠的成績後,再往下擴展快閃店的實體門市,甚至是海外擴張的規劃。每一步的驗證都是蒐集證據,加強下一步信心的作法。

總結

當我試著從《商業構想變現》這本書來學習以老闆或新創創業者的角度看待事情,換位思考後發現,其實當老闆跟當員工,期待與風險的認定有很大的不同。
老闆:我把這個專案當作一個驗證的假設,透過執行過程回收經驗,來當作未來的養分,只要確認成本合理,快速的失敗可以讓我們更快速學習。
員工:我希望這個專案成功,可以變成亮眼的作品集與成績,所以要降低不可控的風險,加大勝率,讓投入的時間可以換得理想的結果。
我一直覺得試錯成本應該越低越好,前期進行完整的研究分析,才能打出較高勝率的球。但這本書卻給我不同的觀念,只要成本(包含時間、金錢)合理,那實驗的重點就會放在快速且高頻次的實驗與修正,獲得洞察後繼續前進。
因為當目前處境是:只有少量情報,不確定性多的狀況時,最大的風險其實是停留在原地,快速透過實驗來蒐集情報才能將問題從混沌問題往複雜問題前進,進而拆解成假設並在獲得驗證的過程中習得經驗與洞察。

👉 用一本書的價格交換一位作者的人生觀點吧!
靈感來自於 瓦基的公益計畫,希望透過平台的力量,來增加內容的長尾影響力。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使用此 博客來連結MOMO連結Readmo 讀墨連結購買。透過此行銷回購連結購書,你不會有損失,而我會預計將會把這 2% 的回饋統一捐助非營利公益教育團體!希望透過內容分享的方式,累積社會善意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