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與本源—誤信與不信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四章 第三節
年輕人:「我實在沒有想到,本來懷疑一切的我,跟你談了這麼久竟然會真的被你影響,開始相信萬事萬物有其意義、這世上真的有著神聖的存在。」
史學家:「呵呵,那也是你願意誠心跟我聊,如果是那些抱持著戲謔態度的人們,可能和我說不到半句話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年輕人:「是啊,就算是我的朋友們,可能也無法在一旁聽我們對話太久,其實應該說我也沒想到我可以和你談這麼久,可能是因為我的好奇心太強了,願意試著站在你的角度看事情,有點像你前面所說的,誠心深思者愈覺上帝可信,不信者則愈加不信。」
史學家:「嗯,那些人其實都是想得太少、太淺了,他們沒有想過,否定上帝、真理的存在,其實都是在反對一切通慣性與理想性的觀點,也就是反對一切真理論述、知識有效性、道德與美感的依據,他們僅是『就事論事』的經驗論者,自以為的嚴謹其實只是封閉性思考而已,毫無推理與解釋一切的氣魄與能力。」
年輕人:「對了,我想你之前簡單介紹過那些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述,似乎並沒有提到反對者的看法,可以請你再稍微解說一下嗎?」
史學家:「當然。在因果論來說,懷疑者認為因果關係可能只是人的後天經驗而不是真相定理,而且『第一因』也應該有因,所以永遠不可能有所謂的第一因,就算有也未必是上帝。其實,上帝自為原因而無原因,這雖然與萬事萬物皆有其因的因果論前提相矛盾,但殊不知上帝在萬事萬物之上,當然不能和一般事物相提並論,反對者只是不願以更宏觀的態度看待此事,不知在有限的人世推想無限的道理方能有所領悟。」
年輕人:「嗯,總之就是不能以自己狹小的眼光來看待這麼宏偉的問題對吧?」
史學家:「沒錯。其實因果、善惡、美醜本來就不能證實,不過若因此質疑其合理性,將使知識無法建立。所以反對上帝存在並不是因為知識上的錯誤,而是因為玩世不恭的態度而反對積極主張,終至無知無為。像是以目的論來說,這個理論本就是靈性強者才能有感而發,難怪靈性弱者一句無所謂的言語如『自然而然,不必多慮』,便可使目的論者搖頭嘆息,因其靈性不強還自以為無惑卻殊無解惑之效,實在是令人深感『朽木不可雕也』。」
年輕人:「那麼像反對本體論的人也都是因為靈性不強而不能領悟對吧?」
史學家:「是的,其實只要是反對上帝、真理存在的人,都可說是靈性不足、思想不深,以本體論來說,反對者指出就算上帝是『最高觀念』、『完美境界』,這也不能表示祂一定存在,因為我們不能用『定義』來推論出『存在』。」
年輕人:「可是這就像是你前面所說的,只要我們能想的到,那麼就至少存在於我們心中,假設沒有完美的存在,我們怎麼可能會有完美的概念?這些是超越性存在,本就不能以現實來看,對吧?」
史學家:「你說得很好。其實還是會有反對者提出,這些理論分別強調不同的上帝屬性,根本也不能證明這些上帝是同一個上帝。這種說法其實忽略了這些理論並不是在論斷上帝的整體性質,而是在證明上帝的存在,而這諸多論述出發點不同卻殊途同歸,都指向了上帝的存在為真,豈不是更表示上帝存在的可信?」
年輕人:「不過,若反對者指出這些論述呈現出的上帝屬性都不大一樣,因此並不可信呢?」
史學家:「這是因為這些論述推理的出發點不同所致,而不是表示結論的衝突,而且你應該也能看出這些描述上帝屬性的語句其實都是一致而互通的,它們都共同指向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這些論述重點的不同又何嘗不是上帝無限性與全知全能的輔證?反對者對於這些上帝論述總是緊抓一點來『各個擊破』,一證明其中一說不能全然有效便傾向將其全盤堆翻,其實只要將這諸多論述一併考量,便能發現上帝存在的可信度確有累積之勢而無法忽略。」
年輕人:「嗯,我的確也有這樣的感覺。不過面對毫無探究意願的無神論者,似乎也沒有什麼能夠說服他們的做法吧?」
史學家:「無神論是反對上帝信仰而起的,也就是一個依附的主張,它從來都不是一個完整的知識論述。雖說無神論者認為上帝是某些人的錯覺或虛構觀點而沒有證實上帝不存的必要,但若讓無神論者以其理念做為引導人類社會的準則則窘態立現,社會人心將陷入腐化境地,知識架構、道德標準、美感依據都將消逝,可見有神論雖未必有理,但無神論確實為歪理。」
年輕人:「其實確定無神論是錯的,那麼我們就能肯定有神論是對的了吧?就像你之前所說的,科學主義有『不知便不論』的錯誤,不能因為確定無神,但也不能證明有神就採消極態度。」
史學家:「是啊,因為是非對錯沒有中間路線可以選,人不能只追求『有點對』或『應該是』,時間不停在走,生命不斷削減,如此大事怎容得過且過?」
年輕人:「你說得有道理。」
史學家:「總之,上帝的存在是人之所以高貴的緣由,因為上帝為不可知但卻可信,與現實中常見的可知卻不可信相反,這種情況其實更能激發人的智慧與情操。正如我之前在講道德的時候說過,善有善報是符合真理的,但我們卻無法確知神意為何使善行未必有善報,但這卻使善行更加有意義,因為我們如果能確知善行定有善報,那麼人世間將沒有真正的德行可言,因為功利觀點下的善行根本不是真正的善,而若世間無道德,則人們便不能高貴。」
年輕人:「嗯,你之前也有這樣說過。」
史學家:「是啊,上帝既為真理體系的頂端與其由來,認知上帝的存在實在有助於一貫之道的領會,一個人若無上帝信仰,其世界觀必有所缺陷,將導致其知識零碎與言行不一,更深一步探究,其最終將會陷入虛無主義。」
年輕人:「怎麼說呢?」
史學家:「以審美來說好了,美感判斷如果不訴諸靈性天理,那麼每個人都將以自己的標準來評斷而不能有共識,如此美感只是各說各話而已,只能做形式上的分析,而失去藝術評價的必要。」
年輕人:「啊,我懂了,你之前講藝術的話題時,也說過類似的概念。」
史學家:「沒錯。總之,上帝是不可知卻可信的,但卻不可也不該被證實,這一來是因為其超越性所致;二來是若上帝可證,則人世間的一切將無存在的必要。二十世紀德國神學家龐霍夫說:『一個讓我們可以證實他存在的神,終究只是一個偶像而已。』一個可知又可信的上帝,根本不該被信仰,因為可知的事物需要以理智視之,若以信仰的態度看待可知的事物根本只是迷信。」
年輕人:「明白了。我有一個問題,我發現好像很多人之所以不信上帝,很多都是因為宗教問題。像是有些人是因為佛教、道教信仰,所以不信有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或是有人因為基督教對上帝的詮釋有所懷疑,才不信上帝。」
史學家:「是的,關於宗教教義之間的差異,我之後再跟你說明。而對於反對基督教上帝觀而不信上帝存在的人,當然是錯誤的。我們不能因為信徒對於其信仰的認知以及他個人的言行舉止來做為信仰可信與否的標準,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基督教的上帝是『人格化』的,且其教義、聖經多有邏輯不通之處,有識之士自然能看破其缺陷,但如因此而將上帝的存在視為虛設,則此類有識之士其實也只是見識淺薄的凡夫而已。」
年輕人:「我懂你的意思了,因為上帝的存在太過奧妙,以凡人之力根本沒辦法確切知道上帝是怎麼回事,所以以他人對上帝的定義有誤而直接否認上帝存在是沒有深思的結果,因為他只是推翻了宗教觀點而不信上帝,但卻沒有以人事推知真理,進而再以真理推知上帝存在的認知。」
史學家:「沒錯,若有人以信徒的誤解而錯認上帝為偽,或是以信徒的可敬而承認上帝為真,那麼他即是不理性、不深思的人。」
年輕人:「你之前已經特別和我討論過道德以及正義的課題,不過對於善惡與上帝的關係,我總是有些一知半解,如果說上帝是至善全能,那麼為什麼人世間有惡呢?」
史學家:「道德問題一直都是上帝信徒與無神論者最關心的課題,對於無神論者來說,善的意義是最能彰顯上帝存在的證據,不過相對的,惡的存在也是無神論者不信上帝的最強大武器。其實,只有領悟大道的菁英能夠真正認知善惡的意義,許多衛道人士用心良苦,提出了許多論述,其實都甚為牽強,而不信上帝者否定上帝存在的論述自然更是荒唐。」
年輕人:「他們的論述分別有那些呢?」
史學家:「一些上帝信徒提出諸如『世間其實無惡』、『惡是成就善的工具』、『上帝的標準與人間不同』、『善是天意而惡是人為』等,而不信上帝者則提出『上帝全能但邪惡』、『上帝為善但非全能』、『上帝有分善惡二神』、『宇宙有眾神而無唯一上帝』等。」
年輕人:「根據你之前所說,這裡面有些觀點我已經可以推翻。那麼,領悟大道的菁英是持什麼說法呢?」
史學家:「其實,世間的惡並不妨礙上帝的良善,這裡有四個觀點可以解釋:一、上帝既然全能,那麼祂自然可以令世間善惡兼存,如同一個技藝高超的藝術家能創作出美好的作品,也可以創作出不好的作品;二、上帝是超越的,神意非人所能理解,上帝使善惡並存可能有所安排。三、惡是因為不夠善,而不是相對於善的概念,而人間既然不完美,所以不會是至善無惡之境。四、因人不解為何善惡並存,所以可使人有所挑戰和深思,真正的善才得以成就。」
年輕人:「我這樣聽來,感覺上人間善惡兼存,好像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不過我必須承認,以前我一直以為只要是信神,就一定是有宗教信仰,如果有人說他信神但卻沒有宗教信樣,我會覺得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史學家:「嗯,相信上帝存在不即是有宗教信仰,其實證明上帝的存在已經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上帝的屬性更是勉強的初步推斷,以凡人之力根本無法理解上帝究竟是什麼,而宗教卻已將世間萬物給『定案』了,實際上卻漏洞百出。」
年輕人:「就是說人以理性邏輯也可推論出上帝的存在,但認同上帝存在的宗教卻是不符合理性邏輯的。」
史學家:「是的,深思者會產生宗教情懷,但卻不應該有宗教信仰,因為在上帝信仰上,誤信其實就是不信,而宗教徒中有部分是不願面對真相的自欺欺人之輩,比之由於知識不足、思想不深的教徒更有罪過。」
年輕人:「我之前曾經翻閱過一些科幻、哲學小說,其中有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泛神論』,這是什麼意思呢?」
史學家:「泛神論在某種程度上給人有一定的啟發,因為泛神論體現了上帝的全面性,比多神論稍好一些,有點類似一神論。但泛神論卻忽略了上帝最重要的靈性與超越性,認為世間萬物就是上帝,將上帝等同於一切,結果就是將上帝視為自然、神意只不過是自然法則而已,如此泛神論的致命缺陷其實是偏向無神論。」
年輕人:「你的意思是,上帝並不是一切、不是全面的?」
史學家:「上帝不只是全面和一切,而是超越了全面和一切,這是因為上帝創造了一切,所以當然在一切之上,而不會是一切的總合,這是『總體不只是個體的集合』的概念。泛神論使神消失而讓人成為宇宙中心,既不神祕也不務實,毫無提升生命意義、改善社會現狀的價值。」
年輕人:「如果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那麼我們是否可以以現實事務的表現來理解神意呢?」
史學家:「你問得很好,一切事物的表現的確都是神意安排,但人們並不能以事物的表現來推知神意。」
年輕人:「這是為什麼呢?」
史學家:「這和我之前說過的一樣,『現象不是事實,而事實不是真理。』例如我們知道什麼是好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人感嘆『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等許多說法,這讓人有是非不分之感,有導向功利主義的危機,這就是妄自以現象解釋真理的後果,雖說這可能是人遭遇無奈之事的抒發,是一種宗教情懷的表現,但畢竟無益於人們對上帝的存在與神意奧妙的理解,甚至大有危害。」
年輕人:「我瞭解了。」
avatar-img
36會員
45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程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四章 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四章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二章 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四章 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四章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二章 第三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試問這世界有沒有神?我覺得自己相信就會有,不相信就沒有,而我本人是無神論,但我還是相信這世界有神,有種目前科學還無法驗證的能力,你現在看的算命也「可能」是一種,只是我現在還不成氣候,沒有能力自詡為大師、半仙。
Thumbnail
天心:又回到一開始,經學有沒有死,就是信不信的問題。 黃生:對咯,你終於搞清了。沒有行為的信德就是死的。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天心:「上帝已死」是什麽意思?信仰上帝的宗教繼續存在,可以推翻上帝已死的論述嗎?我初步想法是假如按照尼采對「上帝」的定義,那麽這個「上帝」當然死了。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也可以對「上帝」下定義,然後我就說「上帝」並沒有死。 沒有意義是在於我都先給那個對象框好範圍,那我的描述自然正確。簡而言之,先射箭再
Thumbnail
一名無神論者學習命理的經歷,以及對命理的看法。除了對命理的理解外,同時還對一些神神怪怪的信仰現象提出了嘲諷。命理與宗教無關,只講數據、理性以及推論。無神論立場對命理有著非常客觀的看法,並拒絕一些神棍的做法。文章通篇都以反諷與幽默的筆調來陳述經歷,讓讀者感受到了對於信仰與命理的懷疑。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試問這世界有沒有神?我覺得自己相信就會有,不相信就沒有,而我本人是無神論,但我還是相信這世界有神,有種目前科學還無法驗證的能力,你現在看的算命也「可能」是一種,只是我現在還不成氣候,沒有能力自詡為大師、半仙。
Thumbnail
天心:又回到一開始,經學有沒有死,就是信不信的問題。 黃生:對咯,你終於搞清了。沒有行為的信德就是死的。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天心:「上帝已死」是什麽意思?信仰上帝的宗教繼續存在,可以推翻上帝已死的論述嗎?我初步想法是假如按照尼采對「上帝」的定義,那麽這個「上帝」當然死了。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也可以對「上帝」下定義,然後我就說「上帝」並沒有死。 沒有意義是在於我都先給那個對象框好範圍,那我的描述自然正確。簡而言之,先射箭再
Thumbnail
一名無神論者學習命理的經歷,以及對命理的看法。除了對命理的理解外,同時還對一些神神怪怪的信仰現象提出了嘲諷。命理與宗教無關,只講數據、理性以及推論。無神論立場對命理有著非常客觀的看法,並拒絕一些神棍的做法。文章通篇都以反諷與幽默的筆調來陳述經歷,讓讀者感受到了對於信仰與命理的懷疑。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