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錯意,是我想錯了,還是你沒說好呢?
高年級秋季線上寫作課的第二堂,
除了延續第一堂課的關鍵詞
作為寫作的發想素材,
以及內心感受的畫面描述。
設計該堂課,
則是發現第一堂課後的創作練習,
有孩子走錯方向,
我們一群人要到東方去,
有孩子踽踽獨行走到了西方,
想與唐僧一行人去取經,
甚至還有孩子飛到外太空探險了。
因此,想和孩子們聊聊會錯意這件事,
順便釐清孩子們
究竟第一堂課的練習發生什麼事了。
課堂一開始,
特意以一張錯覺圖請孩子仔細觀察,
照片正發生什麼事。
幾乎全數的孩子認為
照片中正有一場海嘯席捲而來,
城市即將被淹沒,
只有幾個孩子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兩個孩子的表述著實完整,
具有畫面的描述,
一個孩子認為圖裡的城市灰灰暗暗的,有高聳又直入雲霄的山峰,漫天烏雲密布,太陽只露出一點點黃色的頭,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彷彿下一秒就會開始下起暴風雨。
另一個則是天空烏雲密布,接下來可能會下雨;又或許已經下過一場大雨,烏雲慢慢離開,太陽的光慢慢透出來了。
隨後,我再邀請孩子們放慢速度,
仔細觀察細節。
孩子們終於看出端倪了,
有孩子說,應該是山和雲,海嘯不會中間開一個洞,還透出微微的太陽光。
沒錯,課堂的該張圖確實是山與雲海,
亦由此帶入會錯意的主題。
首先,先問孩子什麼是會錯意?
分享他們的想法。
在此,我給了一個情境:
倘若同學來問什麼是會錯意,
但,你向他解釋、說明了半天,
他還是不懂,
那麼請試著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讓他明白。
該項練習看起來像是回答問題,
其實不然,要孩子流暢、清楚的表述,
已經是進入寫作了。
舉幾個孩子的示範;
會錯意的意思就是我問你的問題是A,但你卻回答我B。例如別人跟你說美國發生了大地震,你卻聽成美麗的國家發生了大地震。
會錯意就是誤會別人,比如說以為朋友拿你的手表,結果是自己戴在手上。
會錯意是以為別人要做某件事但是卻搞錯了。例如:跟家人一起出去吃飯,然後家人的叉子靠近了你一點,你就以為他要餵你,結果他其實沒有要餵你,你卻張開了嘴,氣氛就會變得很尷尬。
就是正確的事情被誤會。比方,有ㄧ個人追著一個跑,他手上拿著錢包,路人就把追他的人攔下來。其實是拿錢包的人把錢包偷走。等路人知道的時候,小偷就已經跑走了。
請孩子解釋後,再回到上週的課後創作,
逐一請孩子回想上週討論了哪些內容?課後要進行哪些的練習?
只能說這些孩子很可愛,
他們寧可憑藉記憶,
卻忘了Google classroom的作品資料夾裏
放了創作練習的說明,
所以好多孩子支支吾吾:「就是那個啊,老師你知道的……」是啊,我是知道的,但是,孩子們是否正確接受到訊息,卻是我不知道,很好奇的。
一輪下來後,發現癥結點在哪,
孩子們似乎忘了作品資料夾裏
有創作練習的說明,
也有孩子不習慣發訊息來提問,
甚至有孩子不理解練習說明中的某個詞彙,
所以方向走錯。
以此為圓心,將會錯意的範圍再拉大,
扣回孩子自身的經驗。
請他們細細思考:
發生在什麼時候?
這件事如何發生?那個事件導火線是?
事情發生時,當時的心情像什麼?
那個原因是?
最後的結果如何呢?
有孩子分享因為已經被老師貼上標籤,午餐餐車壞了,老師不分青紅皂白地罵了他一頓,之後真相大白,老師也沒和他道歉。
有孩子分享自己誤會媽媽要揍他,他嚇得往後退。當他發現誤會媽媽時,內心產生後悔,很像是繳交考卷前沒有再三檢查,拿到考卷發現錯了好幾題的懊悔。甚至這個孩子還回溯之所以誤會媽媽的根源,在於很久以前曾經因為發生某事被媽媽狠狠罵了,以及處罰。那個恐懼如樹根緊緊抓住他的心。
也有孩子被誤會了,內心很渴望那個誤會他的人能來向他好好的道歉。
課堂聽著孩子分享那些曾經被誤解,
或是誤解別人的事,
內心亦有些騷動,
好似不知不覺中,
與孩子們聊心、梳心與抒心。
*後記:
孩子的心思在不在課堂,
我們一直都是清楚的,
孩子有時候分神做其他事情,
分心難免,連大人上兩個小時的課都未必全神貫注。
不批評、指責孩子,提醒孩子要記得回神。
因此,在課堂送出了邀請給孩子,
請他們隨時在不理解處大膽地提問,
在當下弄懂;
如果是不小心分神,也許是去神遊,
也許是分心看其他網頁,或是掉網……
只要發現沒跟上課堂進度,
也請立刻提問,可以重新說一次,
趕緊趕上前進的隊伍。
雖然不知道孩子會不會來提問?
但,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