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賦教育在人文....有機體學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為有機體的生物,會有各種生理需求和情緒的變化。人文採用有機體適性教育,就是強調全方位,能隨時反應學生的需求,提供所需要的行政教學和環境的變化,具有「偵測—反應」的即時性回饋,而非一成不變的辦學精神。
有機體概念包含三個部分,一個是校園環境的布置、成長和改變,以博物館化布置教學角落,一個是混齡教學、適性分組,讓孩子適得其所,另一個是行政體系的靈活支援教學。
博物館化的角落經營,是教育現場推動學校有機體化的具體措施。透過環境的豐富、多元,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可以自由自在、無時無刻、自動自發,進行自主學習。驅動孩子的自然成熟,秉持開放的精神,鼓勵孩子使用學習,讓學校教學活絡。
教師是學校第一線,執行教育目標的群體,行政人員則是提供教育實踐的支援體系,必須隨時能主動觀察、偵測,應變的能力,隨時提供教師教學所需,讓老師能無後顧之憂,因此學校採取教學和行政分立的系統。
老師專任教學,不必兼任行政工作,行政人員專心於學校事務的處理,如人的左右手,共同成就人文適性教育有機體學校的教育理想。教師和行政人員約四比一,行政中心設置行政主任一人,下設財務、人事、總務、學生事務、教學課務、資訊、課外活動、文書和健康中心。
另外有機體概念實施,在教學上,除了博物館化的環境設置,另外就是教學的有機體動態的分組教學,有依興趣分組的家族,和多元課程。有依能力分組的課程分組,依照孩子不同的興趣和能力,混齡分組學習。
依據孩子的認知發展、學習動力、學習風格、學習的自主性,給予分組教學。但也隨時評估孩子在該組學習的當下狀態,當學生在該組出現無法適應狀況,經班群、家族老師討論後,隨時調整到適合的組別上課。
在課程實施當下,教師需要察言觀色,觀察孩子的反應,及時鼓舞學生,激盪孩子學習的興趣,隨時調整孩子學習的組別,與進行方式。如果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課後透過與學生晤談,以及教師自我評估,做檢討和改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最佳狀態下學習,真正實踐「偵測—反應」,及時的有機體教育理念。
在人文校園環境部分,以環境政策、環境教學、生活環保實務、能源再生監控等,實踐有機體永續校園的經營概念。以多元化、生活化、在地化經驗傳承,賦予人文校園環境的永續與有機經營。
以食物森林設置為例,將校園建立如森林般,能自我維持高生產力食物的森林。種植多樣化的果樹、灌木、攀爬植物和花草、蔬菜等。設置四季自然成長,供應學校所需無毒蔬果的園區。
透過跨領域持續性主題、統整課程,進行半年到一年的學習,以專案<PBL>研究,以適性教育的核心,採不分齡之學習社群,結合學校各領域老師與專家、學者,共同帶領。讓師生、家長,透過參與、體驗學習,建立永續校園食物森林的建立。<P.179>
這就是人文所推動有機體校園的理念與實踐,讓教育成為一個活的個體,能夠不斷的成長與改變,提供孩子最適切、優質的學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會員
611內容數
以人為鏡,以文為友。喜歡隨手記錄下當下的心情,也是個人的反思。您也可以在我的文章中,找到共鳴和意見,做為生活利用的參考,歡迎您的閱讀和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美利古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展賦教育在人文 ◎家長合夥人 人文推動家長合夥人的概念,希望將親職功能建立的更完善,邀請家長進入校園,參與學校為家長舉辦的親職教育、座談和課程。出版人文知音校刊,作為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管道,隨時了解學校最新活動消息,理解學校辦學理念。 在精神上,讓家長
為了成就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的健全,實踐「照顧好每一個孩子」崇高的教育理想,人文為孩子的成長,以展賦教育所推動的輔導機制,配合「教訓輔三合一」及「三級輔導制度」,來落實以孩子為主體之辦學理念。 人文推動人師和經師,不同教師角色的制度。其中以家族老師所扮演的人師,輔導孩
為了推行展賦教育,照顧好每一個孩子,學校必須投入比一般學校更多的師資人力,教師也必須具備協同輔導的能力,更需要有「有機體」概念,具有「偵測—反應」即時性回饋功能,對學生或是學校,都能隨時反應調整。 以101學年全校約300位小朋友,共有14位正式老師,21位助理教師,
從小到大,我們都會拿到成績單,不管過去的百分比,或是現在的優劣等第。但在人文,你看不到分數和等第,代替的是診斷性評量,以具體的描述,來呈現孩子學習的成果。因為人文很少有紙筆測驗,大多採用動態評量、口頭報告,或是成果展現。 成績單的內容,也不是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的成績,而是生
人文採用主題統整課程教學,沒有分科學習,所以課程皆須由老師設計、編寫。教學目標仍依九年一貫課程之總目標,十項能力指標,和聯合國所提出十四項技能編訂,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以班群設計教學主題。 目的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學習領
一個孩子讀完博士班,拿到學位後跳樓自殺,遺書上寫著;已經完成父母的期望,拿到高學歷了。一位傑出的運動選手,決定繼續考試升學,並不是為了追求更高學問,而是要完成父母的心願。 過去傳統的教育,孩子就是依規定和父母的期望讀書,是不是自己的興趣和選擇已經不重要,甚至將來所從事的職業,也
展賦教育在人文 ◎家長合夥人 人文推動家長合夥人的概念,希望將親職功能建立的更完善,邀請家長進入校園,參與學校為家長舉辦的親職教育、座談和課程。出版人文知音校刊,作為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管道,隨時了解學校最新活動消息,理解學校辦學理念。 在精神上,讓家長
為了成就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的健全,實踐「照顧好每一個孩子」崇高的教育理想,人文為孩子的成長,以展賦教育所推動的輔導機制,配合「教訓輔三合一」及「三級輔導制度」,來落實以孩子為主體之辦學理念。 人文推動人師和經師,不同教師角色的制度。其中以家族老師所扮演的人師,輔導孩
為了推行展賦教育,照顧好每一個孩子,學校必須投入比一般學校更多的師資人力,教師也必須具備協同輔導的能力,更需要有「有機體」概念,具有「偵測—反應」即時性回饋功能,對學生或是學校,都能隨時反應調整。 以101學年全校約300位小朋友,共有14位正式老師,21位助理教師,
從小到大,我們都會拿到成績單,不管過去的百分比,或是現在的優劣等第。但在人文,你看不到分數和等第,代替的是診斷性評量,以具體的描述,來呈現孩子學習的成果。因為人文很少有紙筆測驗,大多採用動態評量、口頭報告,或是成果展現。 成績單的內容,也不是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的成績,而是生
人文採用主題統整課程教學,沒有分科學習,所以課程皆須由老師設計、編寫。教學目標仍依九年一貫課程之總目標,十項能力指標,和聯合國所提出十四項技能編訂,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以班群設計教學主題。 目的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學習領
一個孩子讀完博士班,拿到學位後跳樓自殺,遺書上寫著;已經完成父母的期望,拿到高學歷了。一位傑出的運動選手,決定繼續考試升學,並不是為了追求更高學問,而是要完成父母的心願。 過去傳統的教育,孩子就是依規定和父母的期望讀書,是不是自己的興趣和選擇已經不重要,甚至將來所從事的職業,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Thumbnail
透過食農教育,孩子們瞭解食物來源,並學習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除了國語科、數學,還涉及健康、社會等範疇,跨領域學習成為其中一大特色。
Thumbnail
在幼兒教育中,將大自然的元素融入教學,不僅豐富了課程,也培養了孩子的創意思維和動手能力。教材的創作也變得更有趣,例如使用植物製作書籤、手環等,這些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想法和作品。幼教工作者應該持之以恆,將自然與學習融合,為孩子帶來更多驚喜與啟發。
Thumbnail
如果有一所學校,可以花一至兩年的時間學習有機農耕或針對社會人士,以每季(三個月)的小小離職時間的短期研修或利用每個週末三天兩夜,持續八個月,到某個清靜的地方學農業,為某種未來歸田園居做準備、身心調整,你會去嗎? 我想這蠻有意思的。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Thumbnail
透過食農教育,孩子們瞭解食物來源,並學習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除了國語科、數學,還涉及健康、社會等範疇,跨領域學習成為其中一大特色。
Thumbnail
在幼兒教育中,將大自然的元素融入教學,不僅豐富了課程,也培養了孩子的創意思維和動手能力。教材的創作也變得更有趣,例如使用植物製作書籤、手環等,這些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想法和作品。幼教工作者應該持之以恆,將自然與學習融合,為孩子帶來更多驚喜與啟發。
Thumbnail
如果有一所學校,可以花一至兩年的時間學習有機農耕或針對社會人士,以每季(三個月)的小小離職時間的短期研修或利用每個週末三天兩夜,持續八個月,到某個清靜的地方學農業,為某種未來歸田園居做準備、身心調整,你會去嗎? 我想這蠻有意思的。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