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攀岩哲學

我一直以為,攀岩是個誠實面對自己軟弱與恐懼的運動。 我常常動不動就想放棄,懼怕失去控制,怕動作做不到,怕力氣不夠大,怕握手力持久度不夠,怕這怕那,反正先叫伴侶收繩子就對了。因為這些行為,讓我覺察自己面對未知時習慣性的思維及行動。攀岩讓我我觀察到自己內心的弱點在哪裏,覺察到後,就有機會慢慢去克服我的膽小及習慣性恐懼。
男友的朋友來拜訪,跟我們一起去攀岩。她有三年攀岩經驗,但是我看到她,挑最簡單的路線爬,本來說暖身沒關係,但看她攀岩,明顯完全不會讀路線(手該擺哪,腳該擺哪)。牆上每個握手點,踏腳點,她通通摸一遍。明明眼睛可以看出那些點適合手握(初級的握手點都很好握,往內凹或是長得像個把手),哪些不太適合(踏腳點用手握會不太穩,要到難度高一點的路線才會出現這種岩點讓人握,但給腳踩就像踩在一顆石頭上很穩),不管岩點長得對手掌友不友善,她全部都試握看看。踏腳也是,每個都踏踏看,不用腳尖,整隻腳踏上去。我暗暗驚訝:三年的攀岩經驗,怎麼跟第一星期上牆差不多? 她也不算完全初學啦。看得出來手握得還蠻用力的。不過一看就知道身體重心沒有往下沉,所以手得握很用力,胳臂也得使勁,才有安穩的感覺,是個很費力的攀岩方式。比較不費力的攀岩方式就是所有重量放在兩個腳尖,類似像在平地上掂腳尖一樣,雙手不扶牆也可站著。
也不是說她這個攀岩方法不行啦,只是如果分不出哪個點是給手握的,這樣要進步很困難。簡單的路線握手點很好握,是讓人習慣用腳使力往上爬的動作機制(左右腳交互移動,同時重心也必須在左腳離牆前往右移,右腳離牆前往左移,等等)。當這個動作機制做得很順的話,通常只要手抓穩了,雙腳就可很輕鬆往上移動。初學者有時花幾個月,當然也可能花幾年的時間去意識到,攀岩是儘量用下半身使力,雙手是穩住不要掉下去,但不是用手臂引體向上的運動(當然到高難度的路線就不一定了啦,但是能用腳使力的部分還是應該用腳,因為下半身肌肉力氣跟耐力都比上半身強多了,只有非得用臂力爬的步驟才用一下,但整體來說每個動作要想辦法用最省力的方式往上移動)。我也是碰過有男生上半身力氣很大,用引體向上的爬法也可爬到頂,所以也學不太會以腳支撐身體大部分的重量。但是男生通常精力旺盛,非常努力的嘗試不同路線,女生的話如果不學會省力的話一下就累了,沒力繼續了。
我本來很樂意跟她分享一些較省力的小撇步,可是她一下牆,很臭屁的說:好簡單啊,一點困難都沒有。我一點都不怕(明明手腳都很抖)。厄,聽她這麼說,我想給她的建議硬是吞回肚子去。 她從事攀岩運動也好幾年了,完全不願意學習一些技巧,以及嘗試稍難一階的路線,同時不斷吹噓自己毫無恐懼,我才理解到,原來還是有人可以在從事這項自我探索的運動,選擇躲避自我,拒絕面對真實的自己。如果一個人永遠只爬易如階梯的路線,她就永遠不會觸動到內心恐懼的那一面,我當下感到無言,只是覺得可惜。
我不是想批評一個人學習一項活動進度快還是慢,只是當一個人言語跟身體語言及行為很不一致,我接收到很矛盾的訊息時感到很迷惑,進而感到對這個人不信任,因為我分不出來這個人是在欺騙我還是在自欺欺人,這個大概是我自己該克服的心理問題。
我想,可以明顯看得出朋友肢體語言跟她口語表達的訊息是有衝突的,代表攀岩牆還是誠實的吧。就算一個人自己不願意誠實去面對自己,牆壁還真是把一個人的弱點給顯現出來的。
是說,我也真的是很雞婆,別人爬得好不好跟我有什麼關係?我想是幾年前,大家都初學的時候,我以為可以跟她一起進步,一起討論攀岩技巧,一起外出到戶外攀岩的。她常常會傳攀岩的Youtube 影片給我,讓我誤以為她對攀岩很有興趣。現在看來,我們好像不太適合一起出遊。是這樣的:通常在戶外變化性比室內多太多了,所以在戶外我通常都選擇難度比室內低兩級以下的路線。 如果室內已經只爬難度最低的路線,到戶外攀岩可能真的連最簡單的路線都無法爬上去。每個人個性不一樣,尋找攀岩同好看來也得找個性價值觀相似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