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 ~關於敘事治療(黃錦敦老師)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講座筆記~
《世界沒有單一的真理,真理是多元並存的》
人的困擾並非來自無法找到真實答案,而是某些真實,被當作真理,拿來套在人的身上。於是人無法訴說自己、聽不見自己,離自己越來越遠。
《關於聽故事》
你聽到了什麼?
傾聽,為了收集資料,決定如何分析診斷,做出適當分類,選擇相應的工作方式?還是
好好聽故事。
《敘事治療》
一種對話方法,ㄧ種看待生命的態度。
相信沒有人是壞掉的,沒有人需要被修理。
目標是陪伴一個人,活出他想要的生命樣貌。
焦點不在「解決問題」,
而是在問題中探索
「什麼是你要的」。
困境的背後,可能包含一個未完成的渴望。
試著碰觸困境,而不是讓別人來告訴你,如何面對困境。
每個人的生命都會經驗到上下起伏,在困難時刻,是否有機會轉化?
心理治療,就是去陪伴這個轉化的過程。
《味道。謝銘祐》
高山的味道是神秘
泥土的味道是溫飽
海洋的味道是深藍
少女的味道是香草
愛情的味道是燃燒
……
……
一首描述味道的歌。
老師問大家,
你們覺得媽媽的味道是什麼?
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每個人的感受、每段關係,
都是獨特的。
有人覺得是棉被,有人覺得是藍天,
我的答案是,奶茶。
「媽媽的味道是原諒」
歌裡是這麼唱的。
老師很被觸動,他說
原諒背後有很多愛,
一個母親甚至在孩子犯錯前,
就已經選擇了原諒。
從歌詞裏,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一句
「掙扎的味道是自己」。
人真的是在掙扎中與自己相遇,
在掙扎與受困中會感到痛苦,
是因為碰觸到了自己。
也許是明明應該這樣做的決定,
你知道心裡有另一種聲音,
拉扯著。
《雙重聆聽》
帶著解構的眼睛,
展現困境裡的不同層次。
聆聽一個人的困境,也許感覺心疼,但又不僅止於心疼。
一個人面對困境的力量從哪裡來?
他是如何ㄧ次次跌倒又能站起來?
那個讓他站起來的秘密是什麼?
他如何定義這樣的自己?
好好的聆聽訪問,
讓他把一個
連自己都遺忘或看不見的故事
「說回來」。
人生,可以有一些問題解決不了。
在生命的高低起伏中,
將其唱成一首歌。
生命的樣貌就是如此。
一個人可以把問題都「解決」,
人生非常成功。
但內在若無法碰觸自己,
便感覺不踏實。
《人為何敘說?》
老師分享自己的一段心情文字,
問我們,從文字裡對他的認識是什麼。

是一個隨性、真性情的人。
是一個浪漫、熱愛生命的人。
是一個與自己相處融洽的人。
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
是一個生命很流動的人。
是一個喜歡自己的人。
大家左一句右一句,
老師聽著覺得這些回應很動人。
他不知道透過自己的書寫,
讓我們這樣「看見」了他。
《理解一個人V.S.分析診斷一個人》
在關係與連結中,你的選擇是哪一種?
哪一種互動讓人感覺被貼近?
一個人,
是活在這些敘說的故事與脈絡裏。
透過他的故事,
我們看見一個人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重視的價值與渴望是什麼。
貼近一個人,
與你學了多少理論無關,
而是你能否安靜的、真心的去傾聽,
並且整理自己聽到的,回饋給對方,
讓他能繼續敘說下去。
不帶成見的去看,
用你的樣子認識你。
《故事結束了嗎?》
老師分享一篇自己書中的文章,從年輕到中年,關於追尋自己與父母認同的往事。
他讓我們以助人工作者的角度討論,在這個事件中,他是如何受困的?又是如何脫困?中間的轉折點是什麼呢?
在討論與回饋中,老師領著我們體驗,當一個人對我們敘說生命故事時,我們的回應是在「施與權力」。
這些話語對他是有影響力的!
這些影響力是什麼呢?
是讓他更貼近自己,還是離自己更遠?
是看見了更多的可能性,還是因此感覺更封閉受困了呢?
生命經驗可以用很多種版本敘說,
每一種敘述體驗不相同。
如果我們是書寫自己生命故事的人,
你想怎麼寫呢?
你願意不放棄書寫,
寫出你想要的故事版本嗎?
受困,是因為一個人
不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論述,
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你想怎樣活呢?
《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
什麼時候,
我們可以說出心裏真正的聲音?
答案或許是,
當我們真的理解了自己的時候。
以老師的故事為例,
在關係中,彼此意見或觀點不同,
不是問題,
問題是你認為存在著「唯一解」。
如果你聽見了自己的故事,
你如何看待自己與故事裡的人與事?
這個標準從哪裡學來的?
誰跟你說的?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故事有沒有其他的說法?
你有看過其他的活法是你喜歡的嗎?
你願意重新做決定嗎?
重新尋找貼近自己的標準,
聽見心裏的聲音,
解構鬆脫原來的版本,
看見不同的可能性。
《如何陪伴他人碰觸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
1.為什麼這樣做對你是重要的?
2.這樣會如何影響你看待自己?
你心裡在意的聲音是什麼呢?
我想關心你所關心的,
透過對我敘說,讓你看見
你想怎麼活?
是什麼讓你堅持著?
在對話過程中,
請你也把自己「聽清楚」。
透過對話讓故事繼續被敘說。
當你把自己聽清楚了,
當你重新閱讀了自己的生命故事,
你會如何看待故事裡的自己?
接下來想怎麼做?
是否有不同的決定與選擇?
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可以為自己生命的方向做決定。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
只要,
你最想說的話,能被自己聽見。
——————————-
老師允許錄音,
我反覆的聽,稍作整理紀錄。
很多話語都好美啊!

我聆聽老師的故事,
也在聆聽的過程裡
與自己不斷相遇。
2022/11/1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oma Pre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第25週 》探索自己觀點的形成 上周發現了哪些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當你發現以後,會想要改變、說服對方嗎? 如果無法改變,你想如何對待不同的觀點呢? (覺得這句話隱喻著我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溝通不是說服,不是我對你錯,並非二元對立。 好奇並探索 觀點的形成,尋找觀點形成的脈絡。 是被教導的?還是
    24週開始從感受層次進入觀點的探討, 我以前覺得在觀點上對話是危險的、是徒勞無功的, 可能引發爭執、衝突或對立。 但是如今有了傾聽、好奇與接納的練習, 開始能在感受與觀點間來回探索,加上回溯的運用, 經常為彼此帶來更多的理解與覺察。 《第24週 》看見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觀點與感受息息相關、相互影響。
    『什麼樣的人,內心能充滿力量,感到自己獨特美好,擁有高度的價值感?時時感到自己幸福?即使遇到了挫折,仍能好好的存在,擁有創造力與和諧?』
    『與你的感受在一起。』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不能懂,也不想懂, 有些感受太難靠近。 可不可以只告訴我, 要怎麼做才能不難過、不生氣? 後來漸漸能陪伴感受, 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我能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就能以一個安穩的自己,陪伴他人。
    某些時刻,在療癒的空間裡, 我的言語已是多餘。 你訴說著, 那是深刻受苦的畫面,是你的日常。 膿與血的傷口, 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心上。 也許地獄並不遙遠, 不在某個擺著刀山油鍋設備的三維空間。 它在我們的意念之內, 一切如此真實,看似沒有別的可能。 我在聽。 我在聽。
    今年初在薩提爾模式的共學團體,認識一位新伙伴,互動上很契合,很欣賞他。前陣子因他的分享與推薦,決定體驗光課。但他們剛要進入初階第三級次,擔心自己前面都沒學過會跟不上,但夥伴說沒關係的。
    《第25週 》探索自己觀點的形成 上周發現了哪些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當你發現以後,會想要改變、說服對方嗎? 如果無法改變,你想如何對待不同的觀點呢? (覺得這句話隱喻著我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溝通不是說服,不是我對你錯,並非二元對立。 好奇並探索 觀點的形成,尋找觀點形成的脈絡。 是被教導的?還是
    24週開始從感受層次進入觀點的探討, 我以前覺得在觀點上對話是危險的、是徒勞無功的, 可能引發爭執、衝突或對立。 但是如今有了傾聽、好奇與接納的練習, 開始能在感受與觀點間來回探索,加上回溯的運用, 經常為彼此帶來更多的理解與覺察。 《第24週 》看見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觀點與感受息息相關、相互影響。
    『什麼樣的人,內心能充滿力量,感到自己獨特美好,擁有高度的價值感?時時感到自己幸福?即使遇到了挫折,仍能好好的存在,擁有創造力與和諧?』
    『與你的感受在一起。』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不能懂,也不想懂, 有些感受太難靠近。 可不可以只告訴我, 要怎麼做才能不難過、不生氣? 後來漸漸能陪伴感受, 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我能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就能以一個安穩的自己,陪伴他人。
    某些時刻,在療癒的空間裡, 我的言語已是多餘。 你訴說著, 那是深刻受苦的畫面,是你的日常。 膿與血的傷口, 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心上。 也許地獄並不遙遠, 不在某個擺著刀山油鍋設備的三維空間。 它在我們的意念之內, 一切如此真實,看似沒有別的可能。 我在聽。 我在聽。
    今年初在薩提爾模式的共學團體,認識一位新伙伴,互動上很契合,很欣賞他。前陣子因他的分享與推薦,決定體驗光課。但他們剛要進入初階第三級次,擔心自己前面都沒學過會跟不上,但夥伴說沒關係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那不是真心話」,在看著影片中兩位主持人與方宥心的對談,心裡默默浮起了這句話,「自我察覺的過程是很辛苦的」。 記得我剛開始進行自我覺察練習的時候,與伴侶對話常會在十分鐘內被問3次同樣問題,而我每次總能給出不同答案。一開始總是不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甚至覺得發問的人很討厭又囉嗦,就在這樣的反覆練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回答子軒的問題 這也是我在學習時,敘事治療時經常有的疑問。因為敘事治療主要往往是運用語言進行工作,但有時候被說出來的語言,並不一定真的能讓人“經驗”。 有時候我們看到美好的風景會有所經驗,喝到讓人感到開心的飲料會有所經驗,跟自己喜歡的人相處聊天也會有所經驗。但也有的時侯,即使我們在做上述的那些事情時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有一陣子 夢裡都有一位教學者 學習時 我總是說 「原來這麼簡單。」 但醒來 總是什麼都不記得 後來隱約記得 「人生就是體驗各種本質」 就像開始傾聽身體後 我知道原來大拇指關節處痠痛痠痛 就是我的控制又出現了 ‘’想知道自己等等該做什麼 要去哪裡 要說什麼 地點在哪 什麼時候
    Thumbnail
    「你那不是真心話」,在看著影片中兩位主持人與方宥心的對談,心裡默默浮起了這句話,「自我察覺的過程是很辛苦的」。 記得我剛開始進行自我覺察練習的時候,與伴侶對話常會在十分鐘內被問3次同樣問題,而我每次總能給出不同答案。一開始總是不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甚至覺得發問的人很討厭又囉嗦,就在這樣的反覆練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回答子軒的問題 這也是我在學習時,敘事治療時經常有的疑問。因為敘事治療主要往往是運用語言進行工作,但有時候被說出來的語言,並不一定真的能讓人“經驗”。 有時候我們看到美好的風景會有所經驗,喝到讓人感到開心的飲料會有所經驗,跟自己喜歡的人相處聊天也會有所經驗。但也有的時侯,即使我們在做上述的那些事情時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有一陣子 夢裡都有一位教學者 學習時 我總是說 「原來這麼簡單。」 但醒來 總是什麼都不記得 後來隱約記得 「人生就是體驗各種本質」 就像開始傾聽身體後 我知道原來大拇指關節處痠痛痠痛 就是我的控制又出現了 ‘’想知道自己等等該做什麼 要去哪裡 要說什麼 地點在哪 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