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 (葛林布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大轉向》描繪的那個蒼老又曲折的歐洲世界太迷人,想紀錄的太多,一個不小心閱讀心得就變很長XDD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世界這本大書濃烈又輝煌的一個篇章,應該沒什麼人會反對。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大轉向》的作者葛林布萊在書中這樣形容:「文藝復興擴大了美與愉悅的內容,使其更加豐富,從生命的頌讚,到死亡的思索,不僅強調造物之美,也重視事物毀滅的意義。」
「文化轉變的關鍵,不僅在於文藝復興藝術家重新燃起對異教神祇的強烈熱情,以及對古代神話豐富意義的興趣,還在於動態世界觀的再次抬頭。」葛林布萊教授說,文藝復興的稍縱即逝、情慾能量,以及它的瞬息萬變,讓人們開始領略這種世界觀的美好。
而六百年前,書籍獵人波吉歐在各個寺院徘徊,尋覓各種遺失於時間長河的書籍與手稿時,發現了詩人盧克萊修的作品《物性論》,可以說是一切的開端(之一)。
這是個相當精彩的歷史之旅,作者以流暢又精確的筆觸帶領著我們穿越時間,跟著主角波吉歐的步伐,探訪古老歐洲的迷人與頹廢,以及曾經的歡快與絕望;這也是個相當波折的發現之旅,關於《物性論》是如何重見天日。我很喜歡葛林布萊教授的文字,在鮮活、有趣的故事背後,是嚴謹又博學的文獻與史料支撐,容易親近的同時,又足夠精深。
「尋獲一本失落已久的書,原不是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在這起事件的背後,卻隱含著各種關聯:教宗遭到逮捕與囚禁,異端遭處以火刑,以及文化界突然燃起對古代異教的興趣。這場發現行動不僅滿足了傑出書籍獵人的生命熱情,也讓他在無意間,在完全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的狀況下,促成了現代世界的誕生。」葛林布萊教授解釋。
越理解,我越慶幸歷史這個殘忍多變、難以捉摸又有跡可循的傢伙,沒有讓《物性論》灰飛煙滅。我當然沒有看過《物性論》,可是透過教授生動的文字,我漸漸明白《物性論》無可取代的意義。
《物性論》的作者盧克萊修認為:「宇宙不是為我們而設,與我們的行為無關,更不關心我們的命運;我們只是更龐大之物的一小部分。但我們毋需因此懷憂喪志,相反地,我們應該以驚奇、感激與敬畏之心,擁抱這個世界。」
他寫道,「人類可以做到而且應該做到的,是克服自己的恐懼;人類要接受這樣的事實,那就是自己與自己遭遇的萬事萬物均非永恆,因此,人類應當及時擁抱世界的美麗與愉悅。」
而根據葛林布萊教授的說法,「最能反映盧克萊修對美與愉悅的執著,並且認為這樣的執著是正當且值得堅持的人性追求,就是文藝復興。」
《物性論》可說是文藝復興起點中的起點啊!
介紹了半天,不能忘記提讓一切重新甦醒的主角波吉歐。他也是個故事性十足的人物,夾在宗教與世俗間,為了夢想赴湯蹈火。我覺得最迷人的,是我能透過教授的文字,看見他尋覓上古書籍時發亮的眼睛:
「對波吉歐來說,這不是手稿,而是人類的聲音。從圖書館隱晦角落出現的手稿,不是漫長作品鎖鍊的一環,不是諸多副本之一,而是事物本身,它穿著借來的衣物,或甚至是作者本身,他裹著壽衣,在偶然間出現在陽光之下。」
好想親自認識波吉歐,熱愛閱讀與書籍的人都值得認識一下XDD《大轉向》真的是本很有趣的歷史科普書籍,甚至可以說是一本迷人的冒險故事。那時的歐洲血腥、混亂且動盪不安,卻充滿著各種來自過去又通往未來的聲音,縹緲、神秘且令人深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129內容數
關於韓劇、日劇、陸劇、英劇或美劇的心得或劇評。一集集的時光,彷彿戲如人生,充滿各種主觀性,與各種的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小時侯...看了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馬可波羅歷險記」。故事講述到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的故事寫成了遊記、讓歐洲、亞洲人得以了解中亞、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差異,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作品與活動,省察潛藏於其間的位置關係
Thumbnail
金寶英在這八篇小說中都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她提到:「這就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觀察到的世界,每個人就只活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們上了年紀以後,都會像見過整個世界一樣誇誇其談。」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小時侯...看了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馬可波羅歷險記」。故事講述到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的故事寫成了遊記、讓歐洲、亞洲人得以了解中亞、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差異,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作品與活動,省察潛藏於其間的位置關係
Thumbnail
金寶英在這八篇小說中都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她提到:「這就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觀察到的世界,每個人就只活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們上了年紀以後,都會像見過整個世界一樣誇誇其談。」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