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主之作 (2019)

《無主之作》以溫柔堅韌的口吻、如詩歌般優美的影像,與不疾不徐的場景切換,描繪主角寇特令人動容的心境成長。不同於導演的前作《竊聽風暴》,《無主之作》很輕緩地碰觸德國的時代傷口,聚焦於藝術與自由。
長達三小時的故事,會將觀眾緩緩捲入其中。《無主之作》的劇情相當平易近人,沒有過度渲染悲傷、委屈或憤慨等情緒,也沒有強調正義與邪惡之別,只是藉由小人物的所思所想,揭開了一點點那個時代下、我們都必須知道的事實。 從希特勒前期開始,到東西德圍牆建立;從納粹,到共產主義。
電影的每一幕,都叩問著人類對於過往與現在的認識。歷史如何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又如何使生命「重生」。我很喜歡《無主之作》中,彷彿訴說了萬千語言的鏡頭魅力:安靜漫步時的澎湃心意、理解的親吻愛撫與擁抱、在喇叭聲中感受真實的旋轉......這個故事充滿了許多讓人心悸的瞬間:
以下小雷。 阿姨教會寇特直視裸體之美。真實即美,不要移開視線(Never look away)。別忽略、也別忘記。所以他將那場與親人的永別烙印於心。 電影描繪做愛的鏡頭語言非常觸動人心。他們合而為一,赤裸而坦蕩,彷彿生命之初、萬物之始,不需要遮掩。真實沒有什麼好遮掩的。 兩人攜手前往西德,踏出車站的那一步,鄭重的宛如重生。寇特得到了入學許可、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然後被教授的一番話當頭棒喝:我們永遠都要真誠的面對自己。唯有真實,才可能自由。 於是,他畫下了往日歡顏,與歷史的醜陋。
伊莉莎白進入毒氣室的那一幕,也讓人心悸。 上學期做的報告,剛好談到了納粹的人種優生(Racial Hygine)。1934年德國通過《絕育法》,針對遺傳性疾病強制實施絕育手術,後來甚至成立了遺傳健康法庭,消滅威脅種族的「社會累贅」。 1939年二戰爆發,德國展開了T4行動,直接對遺傳疾病患者實施安樂死,後來擴及所有的猶太人,進行滅種屠殺。 看完電影後,這些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血淋淋的歷史。生與死的交替如此迅捷,在時代的巨輪下,他們被碾壓的毫無反抗之力。我想到蘇打綠〈他舉起右手點名〉裡的歌詞:「令人憤慨的不是受苦,而是受這苦沒理由!看官們,若有選擇,你會當受害者或劊子手?」
我們不曾經歷,但我們必須警惕,然後不斷地問自己:何謂優劣?何謂人生而平等自由?
老教授對寇特提及的「油膏與毛氈」,以及結尾寇特在喇叭聲中的旋轉致敬,是《無主之作》中,最讓我熱淚盈眶的兩個片段。 我們的一生會經歷許多事,有些過眼雲煙、平淡如水,有些卻永留痕跡、銘記一生。老教授於二戰飛機失事後,受到韃靼人溫柔的照護,用油膏與毛氈治療他受創的頭部。從此老教授對於「真實的感覺」,有了全新的定義:油膏與毛氈拯救了他,是他永生難忘的感觸。 最後老教授脫帽致意,面目全非的頭部傷口讓人不忍直視,但老教授讓寇特看見了,那真實所帶來的力量。 寇特終於明白他心目中的藝術,就是結合照片與繪畫,讓沒有作者的瞬間,以另一種形式永遠的保存下來。那些照片都是隨機的,如同「一串沒有意義的隨機數字,當它們成為彩券頭獎的號碼時,一切才有了意義。」 寇特終於明白當年阿姨在喇叭聲中旋轉的激動。觀影結束後,我們也終於明白了:
之所以激動,是因為他們碰觸了生命的本質,理解了何謂「真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