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親子教養|孩子的行為不急著評斷是非對錯,先理解「他怎麼了?」

作文班的孩子,有個沒來,也沒請假。課後問安親班導師那孩子的狀況。
「他在學校有一些狀況。」班導師嘆了口氣,神情憂愁。
「怎麼了呢?所以安親班也沒來了嗎?」
孩子的言行舉止,無形中都反應出他們的身心狀態
孩子的言行舉止,無形中都反應出他們的身心狀態
原來孩子在班上跟同學有衝突,對方家長很在意且重視這件事。而這孩子是隔代教養,跟爺爺奶奶、姑姑住一起,家裡是做餐飲生意,大家忙於工作,無暇看顧他。
孩子在學校闖禍,奶奶決定就近看管,也不讓他去安親班,放學就讓他回家,在店裡寫功課。
「但我看他在上作文課還蠻穩定的呢!」
「是啊!他在安親班也還可以,但長輩就覺得孩子在身邊比較看得到,也不讓他跟其他同學接觸。」
上個月有另個孩子,也是突然就消失。聽說是父母失和,要跟媽媽搬去別的地方。
騎車回家的路上,心裡有點惋惜,僅能默默的獻上祝福,希望他們一切安好。
我想起曾經在工作坊,小組雕塑時,有個扮演單親媽媽的母親說道:「我在角色裡時,都忙著跟先生吵架,想辦法尋求後路,我忘了身邊還有個孩子要照顧....」
當大人自己都處於混亂當中,自顧不暇,怎麼可能還有餘力,去關注到孩子的狀態跟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無形中都反應出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否有壓力,是否想要被陪伴。
多年以前,我去學校到孩子班上找導師討論事情,整個教室空蕩蕩,大家都去上體育課了,只有一個孩子蹲在椅子上拿著筆,東張西望。沒錯!他是蹲著,因為他坐不住,一直想出去。
我認識他,我笑著就走到他前面的座位,坐下來。
「功課沒寫完齁!我陪你寫。」
他笑嘻嘻地看著我,眨眨眼睛,兩隻腳放下來,屁股碰一聲坐在椅子上。因為我看著他,他就能靜下心來,低頭認真寫,沒幾分鐘就寫完了。
「老師~我寫完了~我走囉!」
火速交出作業,一溜煙的跑不見人影。
他是家中唯一孩子,因為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陪伴,物質生活不缺,但功課總是遲交或沒寫。他一向活潑調皮,喜歡出風頭、惡作劇,惹人注意。現在回想起來,他要的,應該只是一份關愛吧。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先不要馬上評論是非對錯,因為要糾正指責他的大人多的是,不差你一個。也不用急於第一時間就把孩子貼上標籤。
要去理解跟聆聽的是,孩子行為背後的目標和動機,那才是真正他們需要被了解的訊息 ─ 他怎麼了?
看見問題,就只能處理問題。
看見動機,才能從根本提供幫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