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看見動機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在上長耳兔心靈維度《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由作者本人胡展誥心理師導讀。
真心覺得,看書真的就是眼睛看過而已,把書闔上之後,看了什麼都忘光光了。
還是要透過讀書會,分享討論,才會印象深刻,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重新框架。就是以不同於主流文化的價值、觀點來描述一件事情。
展誥老師上課一開始,就說:「孩子的小奸小惡,都是在展現他的生命力。
我想了一下,我家女兒的房間,每周的擺設都不一樣;她偶爾會去偷吃貓肉泥;我的化妝品常常是殘破的狀態.....
剛開始我真的蠻跳腳的,不按常理出牌,又天馬行空的東搞西搞,家裡有她經過的地方,幾乎都是一團亂。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她展現出來的生命力就是腦筋靈活,舉一反三,充滿著活潑樂觀的能量。
所以要常常問自己:「她為什麼會這樣做?」或者「是什麼讓她這樣做?」
每個行為背後,有一個想要達到的好處。

ATM行為法則&重新框架

展誥老師認為行為是有層次、有脈絡的,獨創ATM(Action行為/Target目標/Motivation動機)行為分析法。
目標會引導行為,用各種方式達到目標。而動機是用來解釋目標的。
比如:孩子作弊(行為),作弊的原因是想要有好的排名,有好的排名才有機會上醫科(目標)。而想上醫科是因為想要當醫生來醫治有罕見疾病的家人(動機)
當動機越強烈,就越難撼動他的行為。
所以光是去糾正孩子的行為是沒有用的,必須去了解他行為的動機是什麼,才有機會去靠近他內在。
然而第一步,就是重新框架以不同於主流文化的價值、觀點來描述一件事情。
不要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用對錯來評斷事情,或將人貼上標籤。這樣就會失去好奇對方的空間。
如自私,重新框架,就會是比較愛自己、重視自己的想法,為自己著想。
如心機,重新框架,就會是懂得運用計謀,心思細膩,自我保護,謹慎。
重新框架之後,透過好奇的對話,運用ATM行為分析法,去看他的目標跟動機,才能從根本溝通,提供幫助。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當長輩說:「你的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打招呼),這樣沒禮貌!」「天氣這麼冷,他穿短褲出門,感冒了怎麼辦?」這些話聽到當媽媽的心裡,就會變成「我沒教好孩子!」「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
「每次跟你講不要躺在地上都不聽,地上很髒有灰塵,你眼睛過敏會癢又一直揉!」 我一邊拿著車鑰匙,準備帶女兒走出門去看眼科,一邊又忍不住罵她。 「每次眼睛腫,就要來眼科排隊看醫,麻煩又耗時……都是累到我…..」
跟朋友聊天,問她周末忙什麼。她無奈地回應我:「忙著煮飯、洗碗、拖地、做家事…累死了。邊做邊罵人,老公還說不想做就不要做。我不做誰做啊?等下婆婆又會念…」 我可以體會朋友的辛勞,不只是身體累,還有心累。
你常覺得我這麼愛孩子,為什麼孩子都感受不到我的愛?如果對方感受不到愛,那是愛嗎?或者明明是愛對方,說出口的話卻總是傷人?又或者總是委曲求全,卻沒有人在意你的付出?
某天晚上,我正滑著手機看社群網站上的貼文。 女兒走過來帶著哭腔:「媽媽...」 我抬起頭,她滿臉都是淚,攤開手掌,我視線跟著往下看。 嚇了一跳,那是破裂成兩片,透明水藍色的角膜塑型片。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當長輩說:「你的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打招呼),這樣沒禮貌!」「天氣這麼冷,他穿短褲出門,感冒了怎麼辦?」這些話聽到當媽媽的心裡,就會變成「我沒教好孩子!」「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
「每次跟你講不要躺在地上都不聽,地上很髒有灰塵,你眼睛過敏會癢又一直揉!」 我一邊拿著車鑰匙,準備帶女兒走出門去看眼科,一邊又忍不住罵她。 「每次眼睛腫,就要來眼科排隊看醫,麻煩又耗時……都是累到我…..」
跟朋友聊天,問她周末忙什麼。她無奈地回應我:「忙著煮飯、洗碗、拖地、做家事…累死了。邊做邊罵人,老公還說不想做就不要做。我不做誰做啊?等下婆婆又會念…」 我可以體會朋友的辛勞,不只是身體累,還有心累。
你常覺得我這麼愛孩子,為什麼孩子都感受不到我的愛?如果對方感受不到愛,那是愛嗎?或者明明是愛對方,說出口的話卻總是傷人?又或者總是委曲求全,卻沒有人在意你的付出?
某天晚上,我正滑著手機看社群網站上的貼文。 女兒走過來帶著哭腔:「媽媽...」 我抬起頭,她滿臉都是淚,攤開手掌,我視線跟著往下看。 嚇了一跳,那是破裂成兩片,透明水藍色的角膜塑型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透過觀察周遭的事物,讓孩子能夠推測可能發生的原因及順序排序,增加孩子對事情洞察能力。兒童語言課程設計,讓孩子在幼兒生活中,能實踐其觀察力及聯想力,進而達到孩子有完整敘述能力,對於未來的理解力有極大幫助。通過日常生活中對話,讓孩子們去思考真正原因。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透過觀察周遭的事物,讓孩子能夠推測可能發生的原因及順序排序,增加孩子對事情洞察能力。兒童語言課程設計,讓孩子在幼兒生活中,能實踐其觀察力及聯想力,進而達到孩子有完整敘述能力,對於未來的理解力有極大幫助。通過日常生活中對話,讓孩子們去思考真正原因。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