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與「諮商」的距離:諮商筆記延燒背後的其

  諮商筆記的事情延燒了幾天,該批判的點再多說都是拾人牙慧,想分享的反倒是幾個比較後設的事情。

科學普及化中,知識推廣與倫理問題的兩難
  截至今天,這份諮商筆記賣了313萬,都先不論葫蘆裡賣什麼藥,這都反映了對於台灣民眾而言,心理健康是個日益重要而且有市場的議題。問題是,在知識的傳遞這件事情上,正確性是必要檢視的部分。理科太太被炎上的其中一點,是他的課程內容並不像是他所包裝的是一個「經驗分享」,而是帶有心理學的「知識課程」,那當中的正確性自然值得被檢視。
  但這件事情事實上也不是只有他在做,無論是專書、粉絲專頁、podcast或是相關線上課程,都會有知識傳遞的議題在。怎樣的內容是可靠的,除了撰文者、製作方的自我要求,以及消費者與閱聽者的識能。
  諮商了一百個小時,念了很多書和理論,他能不能當一個知識的傳遞者,這個檢驗標準在每個人心中,反倒不是事情的爭點。
  但延伸的另一個問題是,他今天要談心理學、要談自我探索和情緒覺察,在知識的推廣上遇到的問題是,人類是複雜的,沒有什麼一體適用的絕招,適用於理科太太的技巧,並不代表每個學員都能適用。他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截至目前為止是讓人存疑的。
  這也是我覺得心理學科普的難處,面對人生困頓,有個金科玉律告訴我們怎樣做就再好不過了,但稍微理解心理學也會知道,很多理論很多實驗結果,最終最終都還是「it depends」,我們很難用心理學跟你說如果A那你就會B。能不能在推廣心理學知識的過程中又做到這些自我檢視,我會認為是知識推廣者的道德責任(當然任何科普的傳遞我想都有正確性的問題)。

心理「諮商」所需要受到的監督與倫理議題
  除了商業考量,某程度我願意相信理科太太是個想要鼓勵大家接受諮商的人(綜合一些過往的觀察),問題在於,誠如他在自己分粉專上說的:
  「我分享的是我在諮商室裡的學習,從我自己的生命經驗結合心理師教我的技巧來處理感情,親子和事業的問題,我是如何自我覺察,重新掌握住自己。」
  這不是諮商,但你也不能說這單純的是一個經驗分享,因為他涵蓋了相關諮商技巧在內。更遑論整個計畫還包含專屬學員社團,這不是諮商,但可能已經開始觸及到學員的身心狀態,理科太太說他的諮商心理師會參與其中,都先不說這當中他心理師可能有的倫理問題,但誰來把關這當中學員的狀況,出了事有沒有相對應的做法,目前都是一片空白。你實在不能怪心理專業人員出來跳腳,因為涉及到另一個人的身心情緒狀態,卻沒有督導參與其中予以監督,這真的是大忌。
  這或許也反映了人們好像越來越認識「諮商」了,卻並不真的知道心理師的養成、訓練,再到整個諮商過程中所需要受到的監督和倫理檢視等等,到底是些怎麼回事。
  理科太太沒發現這背後其實涉及了他訂閱者應有的權益,反倒凸顯了他還真的沒有要諮商,因為他沒有接受過心理師的相關訓練,並不知道這當中有可能有很大的倫理問題需要去處理,甚者,他或許也沒有把他的訂閱者的福祉放在第一順位。
  心理師的養成,除了相關知識和理論等學習和實踐以外,更仰賴有督導帶著你去思考倫理問題,還有思考你的議題/觀點是如何影響你理解、詮釋個案的問題,進而影響你如何去諮商或治療你的個案。理科太太或許不是在諮商,但當你所作所為涉及到另一個人的身心狀態時卻還要撇除倫理責任、不願意受到他人檢視、認為批評的人都是酸民⋯⋯反而驗證了最一開始被砲轟那些不夠專業的部分。

心理專業/心理師為什麼炸鍋?我們可以做什麼?
  這件事情之所以在心理學界、心理師界炸鍋,是因為整個線上課程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倫理議題,理科太太不僅似乎沒有意識到,目前也還沒有要回頭檢視與反省的意思。當然啦,當你的專業被人輕易地拿來販售,這當中的相對剝奪感又怎麼讓人不生氣呢?
  但另一個問題我覺得或許值得繼續去探究的事,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自費的所費不貲,便宜和免費的僧多粥少,在需求廣大的情況下,就是會有這些書籍、課程等資本主義的「破口」。雖然有些人還是覺得打折後1,799元的知識技巧教學太貴了,但這怎麼說也就只是一次自費心理諮商/治療的價格「而已」。至於為什麼健保的治療排不到,醫院有需求的人這麼多,心理師這麼少,心理治療點數那麼少⋯⋯(下略各種醫院與健保的心酸血淚)
  你會問「講一次話我們就要付 1700-2500 元不等也太坑了吧」,這才正是我們與心理諮商/治療的距離。我們能不能尊重專業,心理師也好、營養師、放射師、藥師、物理/職能治療師也罷,對於專業,我們能不能給予應有的尊重(抱歉,錢錢有時候就是尊重QQ)?我們能不能不要什麼都仰賴(有一天會倒掉的)健保,在維持心理師訓練品質的情況下,讓更多人以更友善的方式接觸到心理諮商與治療,才是更艱困的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