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四部 隧道0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篇如是開宗。此「大學」原意不在現今教育體系所言之大學學制,而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讀書人的知識水平到一定程度,該到「平天下」時,所要研究的「大學問」。但將就些,如今就別管那多,我可是真的踏上大學之道了。考大學在我而言,是幸運也是不幸。高中讀的是別人認為的明星學校,理當有個國立大學。但我一來不補習,又沒特專心準備考上大學的決心。那時進了教會,一心就想快些高中畢業,當個兵,就去考神學院做牧師。
「要不要考慮全時間服事上帝啊?」老教士殷切期盼地問。
「我是想,但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我還是要把大學這場試考完。」我總是抱著這樣態度。
「那你要勤於聚會,更多親近上帝,上帝就會指引你當行的路。」教士按著聖經的話語教誨。
「我會的,每個禮拜日會做禮拜。」我真誠的回應。
也不是油蒙了心,就直想走這條路,沒用心在考試上,總認為當牧師就是我的目標。如此當然是滑鐵盧下場。幸運的是吊車尾,上了大學之道,不幸的是——走到了「最高」學府——時稱「文化學院」,與我讀的高中不相稱。不論如何,學問的殿堂不在乎十幾二十分的差距,而在乎學習動機與態度。大學,是擴大的學問,我得此機會,不亦甚幸乎!而此時在家人的期盼下,又拘於環境,放棄讀神學院的事。
進了大學,那小學以來的桎梏就解脫了——不再每天為著小考大考緊張,不再日日夜夜的讀書,不再吟唱著背多分。取代的是自由——獲取知識的自由,發表意見的自由,隨意上課的自由,選取課程和老師的自由。自由,是大學的可貴之處;但我的那個時代,還無法完全自由,各方面皆如此。即或沒有完全大學的自由,但已足夠我呼吸自由的滋味。在山間的校園,有春天明媚的氣息、夏日清涼的味道、秋天蕭瑟的風情,冬日澈寒的顏色。這些,成了我沉浸在大學的氛圍,尋找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圖書館,成為我循循善誘的導師。
剛入學有許多必修科,中國歷史就是其一,也當然是配合設校宗旨。老師是位剛鐵直男,強烈性格正足以強調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為世界的中心。在那「民智未開」的時代,這門課是挺適當學習的。但「大學生」的同義詞是「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音譯),課堂中常有的是發呆,要不就看小說,那時代沒手機,不是「滑時代」;但這歷史課沒人敢造次,老師可不是慈眉善目的,凶起來可是會罵人叫人罰站的。「教不嚴,師之過」的中華文化傳統,在文化學院是有「展現」的!有回上課中,台上口沫橫飛興緻正濃,台下交頭接耳窸窸窣窣的,歷史老師不樂意了
「現在是我上課時間,你講什麼話!??」後半句用半吼的聲音發出,向著白目同學發炮。
「你站起來,說,你在講什麼?」
誰也沒料到在大學的課堂上,發生了小學課堂的情境,那白目一時反應不過,本能遲疑地站了起來。
「說,你說,剛在講什麼?」仍是很兇的語氣。
沉默是華人學生的本領,反正一皮無難事,白目用木訥的撲克臉看著老師。
「剛講的那麼帶勁兒,怎麼這會兒變啞吧了?」大學老師用小學老師的口調刺刺地說著。
白目仍在木訥。
「你給我注意點!坐下!」很兇。
白目遲疑地坐下,彷彿會突然再叫他站起來。
這是大學課堂的偶然,但能發生就很嘆為觀止了。
私校就是私塾,公校就是公學,在西方是私校水準升高,公校放牛吃草。但東方,至少是台灣,越公水準越高,越私水準越爛,直逼小學水平。而富人讀公校窮人讀私校,正是階級世襲的幫兇。想這些事沒完沒了的,不若快樂過當下就好。
跑題了!話說歷史老師繼續字正腔圓的講五胡亂華民族大遷移,各種姓氏在流動中有堅持的,有改姓的,有隱匿的。老師一轉話頭,叫我們做個「家譜溯源報告」,也沒說研究方法,一個月後交報告。這可咋辦哪?!我們家現有家譜,不過上溯四代,乏善可陳,源頭在哪兒何處可考呀!於是,指點迷津就在圖書館。姓氏考、史冊、地方志以至四庫全書,就成了我順藤摸瓜的工具。圖書館古樸大方木頭桌,通常沒什麼人來,正符合這學校的風氣,我搬多少書到桌上,都不怕礙到別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