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人生四千個禮拜|說的簡單,但我就是做不到。

從刺激購買的角度來看,《人生四千個禮拜》是一本非常成功的書。
怎麼說呢?它涵蓋了近幾年心靈勵志書籍的暢銷元素:寬容與共感、恰到好處的正向、以及「你並不孤單」的慰藉。這種介於時間管理、人生規劃與心靈雞湯之間的書往往有幾個特點:還沒讀完一章就出現摘錄不完、打入心坎的金句;反覆透露「我最透徹、最有效」,並歸納出一切問題都出在於你太過努力。實際上,這本書並非意在教導讀者如何提高生產力或時間管理,所以自然可以任意地批評其他人所說的都是老掉牙,而且本身就是焦慮與痛苦的來源。
歸根究柢,《人生四千個禮拜》不脫「機會成本」的核心概念:我們必須做出選擇,也必須承受選擇所帶來的代價。對於後者,書中(不限於此書)往往輕描淡寫的帶過,但那卻是我們始終跳不出泥沼的關鍵──世俗定義的成功、家人的期望、更值得稱羨的亮麗人生。
說穿了,我們仍在汲汲找尋一種能「我全都要」的生活模式,因為要正視沉沒的成本與歲月、要承認自己一點都不特別,實在太難,而多數人並沒有想像中的灑脫,能承受隨之而來的遺憾與負擔。
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說的輕鬆寫意,但我們就是做不到。

我在今年終於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放棄追求前文所提到、符合各界需求的完美職涯。即便已經一度叩關,我還是厭倦了被困在根本不存在的未來,驚覺自己窮盡與犧牲所有青春不過是在追逐虛幻;我受夠了年復一年的「等我…之後,就可以…」的造樣造句,即便那些「願望」就在我的眼皮底下,且簡單的微不足道。一如《人生四千個禮拜》所述:
我們的努力似乎帶來反效果,把真正重要的事愈推愈遠。我們每天試著「解決」要做的事,好讓它們「不再擋路」,最後把心思放在未來,等著終於有一天能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我同時也知道自己必須永遠背負著家人的遺憾與失望,而那可謂是我從小到大最在意、恐懼,並倚仗以前進的推進力,也是我遲至今日才終於斷捨離的原因。
漸漸地,時間會讓我們經歷過閱讀之際尚懵懂的「取捨」與「放下」。回過頭來,當你對書中的內容不再激動彷彿找到知音,更能分辨哪些是安慰劑或幹話、哪些部分被刻意美化或略過,同時拾掇著新發掘或遺落記憶深處的領悟與叮嚀。從瘋狂的筆記,轉而用人生體驗印證或質疑書裡的內容。
夏日已老,我已熟悉黑夜。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要負評;反之,《人生四千個禮拜》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但它並無法讓你找到正確答案,從此豁然開朗,不再焦慮、迷惘、挫敗──如果有的話,這類書籍就不會始終如此暢銷,而且標題越來越長,亟欲昭告自己是茫茫書海中的那本「唯一」了。其功能毋寧是在給我們一些時間,輕踩剎車,深呼吸、整頓好步伐,再踏入洪流渦漩之中。
而總有一天,療效褪去,我們會再度失去方向、橫衝直撞,這時就再度需要這樣的書,重新觀照、拼湊、治療,抑或是催眠自我;獲得一些安慰、找一些好聽的話,然後繼續面對一團混亂的世界。

【(・∀・)つ來INSTAGRAM找我聊天吧】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