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0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品牌・行為・偏見

  做人很難,我知道,喬治亞大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們寧可信賴電腦,不相信人類的決策,因為人類仍有太多的偏見在干擾,我很同意這樣的想法。先不要去管這項研究的基礎如何,有多少背後的研究討論,反而先去想想現代人類的連結,是否真的因為我們大腦有太多的先入為主,或是某些偏見給打斷?
  我們應該相互支持,應該相互連結,關心,慰問還有扶持。透過了第三層的層層人心連結之後,情況根本不是如此。我沒有想得很天真,就在最近跟家人的談話時,他們總說我想得很簡單,我確實想得很簡單,但也有想到之後的層層連結,那些配套措施,因為家人總是因為我的一貫性想法而被扣上「我很直白」的帽子。我確實很直白,我也不怕得罪人,因為我只是說出我的實話而已,證據其實也都在眼前,例如我覺得一個馬克杯「只不過」印上了知名動畫的圖案就可以飆上天價,實在不合理,這類型的價格,我在現場上看也看不到想要掏錢購買,甚至好奇地對這些馬克杯有興趣的人們的詢問。因此,我直接對業者說,這價格即使對半,我也不會購買,甚至再對半也覺得太貴。
  他們當然只是笑笑,但其實我知道他們心裡也知道對我的回答很不高興。不過,事實就是真的沒有人要來購買你的馬克杯啊!業績為何會變差,這就是不證自明的表示,如果你不去想想這真正的功用與意義,想想你的商品,一罐號稱可以治百病的東西,其實成分就是大眾常用的稀釋漂白水,被你的文字功力給吸引,這叫做「詐騙」,或是誇飾,或是過度的渲染之類的名詞說法,我都不介意。我為何會在乎意義?因為這反而可以讓你知道這件事到頭來真正的意義到底帶給你什麼啟示?是關於生命上的啟發。
  其他的當然還有軟體的售價,我抨擊過奧多比(Adobe)的軟體訂閱價格,與他們的廣告反而是最大的笑話,因為售價實在很誇張得很多,我也覺得有些軟體的售價也高得嚇人,例如 Setapp 的訂閱價格,你可以說 300 元的價格可以用到一百套以上的軟體很超值,問題是你有用到多少的軟體?Things 3 的售價也是很高,客服人員回答我,他們可是重新設計過軟體,從零到有,所以很合理,但我不接受這樣的說法,因為從零到有是一回事,你售價過高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也抨擊過 Apple 的價格也高得嚇人,我接受這樣的說法,因為我也覺得真的貴得很誇張,我從來沒有買過這麼貴的耳機,但我為何去買購買,是因為使用體驗很好,無縫接軌讓我很滿意,所以我心甘情願掏出鈔票來享受這樣的體驗。但我也不是每一個都買單,就像智慧音箱與智慧電視,我實在找不到使用它們的需求性,即使我體驗不錯,但生活需求就減少。
  因此,我都思考我生活上的需求與實質上的意義,生活上的整體連結,在某些真正的效用與某些道理。很多人都看著行為上的推理作為某種人的行為推導,認為行為上的某些,是這個人的行為上的意意,就像我覺得那種馬克杯是真的貴得有道理,業者認為這些是需要授權,授權費「一定」高得嚇人,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所反映到售價上,我當然可以理解,不過馬克杯的功用是用來裝飲料,因此外表的圖案只是裝飾用,而形狀上並沒有多不一樣,例如有動畫上的設計,因此,多了個圖案,自然反過來去想,授權費如此高昂,我們買這個馬克杯的目的性又何在?
  行為對應人的生活行為反應上,如果你真的想要普及化,價格當然是優先考量,但品質同樣很重要,價格與品質要兼具,售價不可能便宜到如此誇張,因此,低成本的東西,也該去思考成本與行為之間的價格考量,例如這樣的組裝是否讓人滿意,衣服的縫紉線是否「完美」,在安裝的巧妙上,以及使用的便利上,是否都有人最行為直接的考量,就像我們是怎麼打開新產品?我很討厭「破壞性」包裝,因為這類型的包裝不但破壞包裝本身,甚至讓說明書,或是整個樣子完全走樣,設計商品的人都應該了解消費者是怎麼從打開到收起,都可以很滿意,例如 moshi 的設計,或是蘋果的包裝,使用者體驗就是這樣,你從拿到新的到使用,滿意程度,自然就如何。
  我沒有特地幫這些品牌背書,我只是提出我的使用體驗讓我喜歡這些感受。行為上的每一種,在消費者心目中都很重要。我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去著想,人對於擁有到喜愛,心理的情緒感受通常勝過理性的消費分析。只不過,分析完之後的心理結構,讓我們再用行為上的人們的觀點出發,去看待任何人在理解行為上的一種情緒與思考上的關係,或許也明白,我們不只是純粹理性,也純粹去感性。
  讓任何人產生感覺,透過行為,只是作為行為上的表示,例如通常購買生活用品,等到你要結帳時,你可能買到了不是你想要的東西,等到了一回家才發現,拿錯了商品,或是沒有看到有限期限明明只剩下三天就用喝完一大罐鮮奶。
  理性的角度出發是我們只是透過自身行為去看到我們應該多小心觀察,感性的角度出發是因為我們不想要群聚,只想要趕緊結帳回家走人,或是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忙而疏於這類的小細節。
  如果在行為上思考,也許我們在採買時可以暫停一下,想了一下再來購買,我常常透過這類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在購買東西,也許不要過於情緒上的依賴,而反觀理性在推導你做決策時,或許真的不需要那麼著急完成每件事情。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不一樣,偏見帶有情緒傷害的字眼,這你我都知道,偏見往往因為行為上的誤導而去做不必要的推論,就像家人常常對我的一面性之詞,我都可以諒解,也有很多人在對號入座上不自覺偏偏就自己要跳出那個坑,表現出對號入座的樣子,是因為行為上的推論與意見上的推導往往讓我們這個人的行為表面容易跟這樣的人說法一致性的正確,就像極端主義的那樣的自我合理正確。很多人都去怪猶太人,或是信奉猶太主義的中心思想,也有很多人把這類的極端主義教條推導到伊斯蘭的極端奉行上,都認為主義類的宗教才是正確,但真的嗎?我是說,不管是不是宗教類的主義,或是政治上的本身,我們就容易勾起「友誼」的橋樑,因為先天上的本質很正確,也很容易。怪罪於宗教或是某一的主義式主義,沒有人說你不正確,所以右派崛起一點也不奇怪,反觀政治上的極端狂熱,在我們這樣的一頭燒進認為對的奉如圭臬的信念上,你怎麼不去看看兩端式的集中派系,是怎麼造成更加的政治「分裂」又集中真正的火力?所以溫和派才會參一腳。
也許我們在採買時可以暫停一下,想了一下再來購買,我常常透過這類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在購買東西,也許不要過於情緒上的依賴,而反觀理性在推導你做決策時,或許真的不需要那麼著急完成每件事情。
  男女之間的行為更是如此,或是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如果不為對方著想,或是多為自己著想,如果無法進行多方的思考,我們當然很難真正站得住腳,而且很有主見,而為了很有主見,一端加入了「做自己」,另一方則是遷就他人的陣營。極端與反極端的攻防下,行為上的行為思考自然就成為偏見上認為正確,而帶有某種情緒上的字眼,也還真是我們的習慣性,不管是家人或是同事,陌生或是熟悉,如果真的要讓世界大同,那些很貴的軟體當然有人購買,因為也不差我一個客戶,同樣的其他的訂閱制也是如此,相反地來看,處於兩種反極端之下,未來世界當然是水平式齊頭上漲,因為物價一直帶動了整個經濟水平,我們還可能懷念一杯飲料很便宜的榮景,這樣一來,貧富上的差距自然就兩端式上揚,換個意思是說,我們只是在某種物價上的水平在同樣的自我水準提高,但其實也沒有多高。
  你拿著潮牌上街,其實也沒有人去管你是拿著是山寨版還是正版,蘋果商品也是如此,外型幾乎一樣,盜版軟體、電影與地下的經濟都是如此,因為我們都想要某種精神上的絕對奢華,這其實不能怪我們,而是生活品質的潮流下,是品牌的信念很難擺脫這類的精神迷思,企業在乎的就是品牌形象,所以一個知名動畫的授權金才會高,或是只不過是一個同樣的鑰匙圈或是餐盤就可以賣得比其他的同樣類型的東西高出不少,因為我們只愛那種帶來的流行感,任何的「大使」,不管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我們往往都被行為上的一種形象給包裝,說來人的行為也真不奇怪,也還真奇怪,馬克杯或是一個背包,還是一雙球鞋,我們到底要的是功用性,還是一種我也可以買得起 Nike 的迷思中?
  就像對於星巴克的迷思或是品牌上的巧妙運用,我們往往都是在體驗與行為上的思考去檢點原來我們到底在幹什麼的奇特人類,如果人這麼在乎形象的表示,那麼我們對於有潮牌的一個 logo 愛不釋手,也不是沒有原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