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三字經 之 教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13)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給兒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也有教孩子辨識人類與生俱來的七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愛惡欲。辨識這七種情緒,是為了管理它們。
我喜悅、我憤怒、我哀傷、我恐懼、我愛、我討厭、我想要。
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心情……等,都受到這七種情緒的影響,無法管理,就會導致失控。一但失控,憤怒會傷人、愛會生恨、慾望會導致犯罪、哀傷過度會憂鬱、無法排解的恐懼會生病、狂喜也可能有不良後果。
但在學會情緒管理之前,要先學會辨識各種情緒的生起,察覺內在的冰山。表達出來的情緒只是水面上看得見的冰山一角,但儲存在內心的情緒就像水面下會傾覆人生的冰山結構。
父母不僅是要認真面對自己的情緒、同理孩子的情緒,也有責任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只有理解才能有效自我管理,並進而排解各種情緒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喜悅、生氣、哀傷、恐懼、喜歡、厭惡和慾望是人類的七種基本情緒。《禮記》禮運篇中就寫著:『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也就是這七種情緒人類是不需要透過後天學習就與生俱來的。
喜:〔禮記集解〕:「蓋人值所好則喜」,喜就是愛的生起。遇到喜歡的人事物就生起歡喜心。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曾自我形容自己學習時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或說到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這是以心轉境而能從眾人眼中的苦轉化為自己的樂。
怒: 「值所惡則怒」 ,怒就是不愛的生起。例如遇到逆境或不如意的人事物而起了嗔心、感到生氣、憤怒。嗔火能燒功德林,一怒之後往往招來後患,例如赤壁之戰曹操中了周瑜的離間計而怒展蔡瑁而種下敗因、明末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而引清兵入關,事實上,孔子早就提醒世人”忿思難”,愈是生氣時愈須考慮後果,避免鑄下大錯。
哀:因為失去所愛而感到哀傷、心情低落、沮喪,通常會透過言語或淚水表達。例如顏回過世時,孔子因為傳承的中斷而哭之慟,並且傷痛地說『這是老天要亡我啊!』。哀的另一個面向是因為看到他人失去所愛的傷痛而同哀或致哀,以同理心對他人的悲傷感同身受。
懼:恐懼,美國前總統小羅斯福曾說:「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恐懼的原型”一書中將人類都想擁有但也害怕失去的自我狀態分成四種:
1.自轉:想保持自我獨立的慾望。
2.公轉:想得到他人的認同的需求。
3.向心力:對恆常不變安全穩固的堅持。
4.離心力:對嘗新求變的嚮往。
以上四種即是恐懼的原型,也是人類恐懼的常態。但論語裡則說「勇者不懼」,因為勇者依於仁智,凡所應為之事不計艱難,勇於實踐,因此而能不懼。但孔子也說人要”臨事而懼",這是要提醒世人辦事時要在細節上、在前行與過程上講究,懼是為了讓人能謹慎而為,避免犯下過失。
愛:愛是七情之本,心的貪戀,因此而有愛執,也就是看到喜歡的,執著不放。得不到時牽牽念念茶飯不思,得到了又患得患失,萬一好不容易得到卻又失去則所有怒哀惡懼的煩惱都跑出來了。
惡: 愛的相反。〔禮運〕:「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老病死是人之所惡,卻也無人能離開老病死。每個人都想遠離所惡親近所愛,可往往是擺脫不了所惡、所愛的卻似近還遠,因此在愛惡中打轉,負面情緒蔓延,於是情緒管理成為現代人從小到大的人生課題。
欲: 所愛的得不到而產生了欲。 八大人覺經中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人因為多欲,耽溺於追求財色名食睡,往往對能令我樂的生貪,令我苦的生嗔。〔禮記 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也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在世俗上每個人都要跟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欲望共處,貪多了就會生起種種煩惱,當我們面對所愛所惡所欲,都應當以中道調和之,以仁道處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