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成功靠的是運氣,還是能力?──關於成功與運氣的四層思考

你覺得成功靠的是運氣,還是能力?
​這個問題,如果拿去問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和理由,可能都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紀,看法也可能不同。
​我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隨著年紀增長、閱歷積累,對這道問題的思考與感悟,也有不小的變化。我將它分為四層:
​第一層,「成功學思維」; 第二層,「反成功學思維」; 第三層,「成功的科學思維」; 第四層,「成功的信念思維」。
​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我對於「成功與運氣」的四層思考。
​文章有些長,近4500字,慎入。

第一層,成功學思維

​年輕時,渴望成功、渴望賺錢,看了不少成功學、名人傳記和心靈雞湯類的書,像是──
算了,還是別說好,說出來實在太丟人了。
​在價值倡導上,這類型的書會不斷灌輸你這樣的價值觀:「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你沒成功,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沒有失敗,只有尚未成功」……
​在論證結構上,這些書喜歡用「舉例論證」。它們會舉一些成功案例的小故事,並從中提煉出一套方法論,告訴你,只要按照些這方法做,你也會成功。
​在底層邏輯上,這些書的邏輯是:成功不是隨機、偶然的事件,而是有著明確「因果關係」的必然事件。它是由一連串的因為、所以串成的因果鏈,而你只要順著這條鏈子努力地爬,你就會成功。
​有為者亦若是──成功,靠的當然是個人的才能和努力。
​這是二十多歲的我,對成功的理解。

​第二層,反成功學思維

​待年紀稍大些,看的書多了、雜了。從各領域的書中,我接觸到過往從未聽過的知識和概念。例如,從科學哲學裡,我學到了「證偽性」的概念;從統計學裡,我知道了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這些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書籍,顛覆了許多我過往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的認知,獲得了全新的升級。
​這時的我,再看到各種成功的人、事、物的案例時,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
​舉個例子,比如說大家追劇、看電影常用的平台,奈飛(Netflix)。
來源:Pixabay
來源:Pixabay
​許多專家分析,Netflix這家公司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獨特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就是「高報酬的傭兵文化」。
​相較於矽谷其他知名企業,例如Facebook、google,把員工當成家人般照顧,Netflix的座用銘則是:「別跟我稱兄道弟,我們不是一家人」、「我們不要忠誠,只要成功」、「我們只要A咖中的A咖」。(〈謝絕B咖!Netflix不把員工當家人,只要成功的企業文化有多瘋狂?〉
​在Netflix股價年年飆升、年年創新高的那段時間,這些分析聽起來滿有道理、滿有解釋力的,對吧?
​但從去年年底開始,Netflix的股價一路狂跌,公司的市值幾乎蒸發了三分之二,甚至爆發離職潮,大量明星員工出走,公司面臨到近10年來的最大危機。
Netflix近五年股價 來源:Google finance
這時又有專家跳出來分析,說Netflix「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它獨特的企業文化──「不把員工當家人,只當傭兵」,這讓優秀員工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不願意在公司久待。
嗯,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對不對?
​但你有沒有發現,「不把員工當家人」這個原因,公司成功時可以用,失敗時也可以用,怎麼樣都說得通,都可以自圓其說,阿都給你講就好啦!
​這種正面可以解釋、反面可以解釋,不管怎麼樣都不會錯的理由,就是很典型的,不具有「證偽性」的特性。在許多成功案例的分析中,經常可以看到。
​再例如,財經雜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像這樣的文章:「某支基金績效表現優異,連幾年打敗大盤指數」。
​我看到的反應,都是直接略過。不是因為我對投資理財沒興趣,而是我知道,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有大量研究指出,若將時間拉長,比如說15年吧!那麼有超過9成的基金,表現會輸給大盤指數。股神巴菲特也曾在2017年致股東公開信中說過,「沒人可以打敗大盤指數型基金」,甚至開出了「50萬美金」的賭注,以證明他老人家的想法。
​所以,許多基金的好表現,很有可能只證明了操盤經理人的「運氣好」,不代表他有卓越的選股投資能力。
​這就像,要你拋硬幣連續拋出正面10次,你可能拋個一整天也辦不到;但如果找1萬個人來拋,要不了幾分鐘,就會有10個左右的人,連續拋出10次正面。不是這10個人有過人的拋硬幣技術,而是──機率。
​「倖存者偏差」和「證偽性」這兩個概念,對這個時期的我來說,就像倚天劍和屠龍刀,我帶著這兩把神兵利器,大殺四方,見一個砍一個,見兩個砍一雙。所有成功學的書籍或案例分析,在我眼中,都是「Bullsxxt」。

​第三層,成功的科學思維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對於成功的理解來到了第三層,我稱它為「成功的科學思維」。
​科學,是一個很厲害的東西,它擁有的強大解釋力和預測能力。近幾年有不少科普書籍,將關於成功的科學研究結果,帶進公眾視野,例如像《成功與運氣》、《破除成功學的迷信》、《成功竟然有公式》等。
來源:誠品線上
來源:誠品線上
有很多有趣且發人省思的內容,我簡單挑兩點和你分享。
第一點,成功主要靠的是能力,還是運氣,和你所在專業領域很有關係。
​如果將能力與運氣對成功,或者說成就的影響,想像成是一種「光譜」,最右邊是能力,最左邊是運氣,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則分別落在光譜上的不同位置。
​在光譜最右邊,意味著,要取得成功,完全倚靠個人的能力與努力。像西洋棋、圍棋、網球都在這個位置。在這些領域裡,你幾乎不可能看到一個新手菜鳥,憑藉著運氣,爆冷門打敗領域中的高手。
​而在光譜最左邊,意味著,你的成功或成就,完全由運氣決定。比如說買樂透、在賭場玩吃角子老虎機等。這類型的活動,幾乎可以說是全由運氣主導,個人能力與努力毫無用武之地。
​除了上面舉的幾個例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專業領域,都介於光譜的兩端之間,也就是同時受到能力與運氣的影響,只是有的比較靠右、有的比較靠左邊。
​比如說足球,研究發現,能力和運氣占比大約是7比3。也就是球隊的勝負,能力貢獻了7成,運氣貢獻了3成。也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看到,足球比賽不時會有弱隊打贏強隊這種「爆冷門」的結果。
​再比如說,股票投資──尤其是短期,研究發現,能力和運氣占比大約是2比8。也就是投資績效想打敗大盤,運氣貢獻了8成,而能力只貢獻了2成。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股神巴菲特會懸賞50萬美金,打賭沒有人能打敗大盤指數吧!
​第二點,極端成功,需要極端運氣。
​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比爾·蓋茲。
​比爾·蓋茲是個非常有能力和遠見的人,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他的綜合能力值,可能是一般人的十倍或是百倍,但他的財富,卻是一般人的百億、千億倍。就連許多和他一樣聰明,甚至比他還聰明有遠見的人,也沒有取得跟他「同等級」的成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比爾·蓋茲所取得的財富和成就,似乎遠遠超過個人能力所能解釋的,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發現,因為他的運氣真的非──常──好!注意,不是普通的好,是非常、非常的好,好到超乎我們的想像。
​許多書都有談到,比爾·蓋茲人生幾個關鍵的「好運時刻」:
​第一,比爾·蓋茲「剛好」出生在1955年。如果晚生個幾年,他學習力最強的青年時代,就趕不上個人電腦的第一波浪潮;如果早生幾年,當這個浪潮來臨時,他年紀就太大了,轉換跑道的機會成本太高。
​第二,比爾·蓋茲剛好有寫程式的天分。不然當時代大浪迎面而來時,即便站在風口浪尖上,他也飛不起來。
​第三,比爾·蓋茲所在的私立高中,是當時全美「唯一」一個,提供學生免費的、能夠即時看到運算結果的超高級電腦。像比爾·蓋茲這樣有寫程式天分的學生,在當時一定有不少,但他是少數能夠接觸到電腦──甚至還是最先進電腦的高中生。
​第四,比爾·蓋茲休學創業時,正好趕上了科技巨頭IBM需要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
以上這些事件,若有一件沒有發生,憑比爾·蓋茲的聰明才智,他當然還是會成功,但絕對不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所以,要成為「超級富豪」,除了能力外,你還得有這樣一連串的好運氣。

​第四層,成功的信念思維

​最後是第四層,成功的信念思維,也是我現階段對於成功與運氣的認識。
​這幾年,讀了些談「自由意志」的書,對於這個議題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個問題,在哲學上爭論了好幾百年。一項有趣研究發現,如果讓一般民眾閱讀完「人沒有自由意志」的科學文章後,相較於未閱讀文章的對照組,他們的行為會變得更「有侵略性」、更「沒有責任感」。
​這意味著,自由意志在「客觀」上存不存在,也許尚未有定論;但在「主觀」上,光是「相信」了自由意志不存在,人的行為就會因此發生改變。
​這帶給我一個啟發,就是:
「主觀的相信,比起客觀的事實,更能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成功靠的到底是能力還是運氣,在「客觀」上,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主觀」上,你「相信」什麼?你相信成功靠的是能力,還是你相信成功靠的是運氣?
​你內心相信什麼,外在行為就會據此而改變。
​相信成功靠能力的人,也就是相信「命運,操之在己」。所以,在往目標前進的路上,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可控的地方;遇到困難時,會反求諸己,做內部歸因,想辦法提升自己以克服難關,而不會抱怨自己運氣不好──因為他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如果這樣的信念走極端,當取得成就時,他很可能就會變的驕傲、自大,瞧不起失敗或成就不如他的人,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些人不努力、能力不如他。
反過來,相信成功靠運氣的人,也就是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有許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涉及其中,個人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當取得成就時,面對弱勢群體,他會更為謙遜、慈悲。因為他知道,不是自己更努力、能力更強,而是因為自己運氣比別人都好──就像中樂透的人,有什麼資格瞧不起沒中的人呢?
​但如果將這種信念推到極端,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在遭遇困難、挫折時,他很可能習慣於做外部歸因,怨天尤人,覺得都是自己運氣不好,而不是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想辦法提升自己解決問題。在看待他人成就時,也可能會憤世嫉俗,酸葡萄心態,覺得別人只是運氣好,沒什麼了不起。
​所以,相信成功靠能力,或是成功靠運氣,對行為都有正面的指導意義,當然,也會有負面的影響。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成功與運氣這件事,才能讓正面的影響多一些,負面的影響少一些呢?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同時也是暢銷書《第二座山》的作者,給了一個我很喜歡的答案。
​他說,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取決於你是往前看還是往後看:
​「如果你要計劃將來,你就應該『相信』未來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報──那怕這只是一個幻覺,你也應該相信它,只有這樣你才能全力以赴。但如果你已經取得成功,回顧往事的時候,你應該意識到『你的所得超過了你的應得』,你應當為此感到慶幸。」
​這句話的底層邏輯就是,你心中要同時有「成功靠能力」,以及「成功靠運氣」這兩種信念,並懂得「在適當時機,切換這兩個信念,以調整你的行為和態度」。
​就像《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拉德說的,我們要訓練自己,在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劉彥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