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阿崴閱讀-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樂金文化出版。作者:Laurence J. Peter & Raymond Hull
很棒的是副標: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這是一本少見的”負面”商管書籍,但卻非常的真實又貼切。更有趣的是,這是一本1968年就提出理論的書籍,經過了50多年又再次的整理出版。書裡帶點諷刺的匿名但卻真實的故事,非常血淋淋的把原來職場許多荒謬的主管或是事務都找到真因了!
接露公司充滿無能人物的理由
接露公司充滿無能人物的理由
用貫穿全書階級學的一個主要概念:每一個組織當中,都有非常多人已達到、或總有一天會達到自己的不適任等級,而組織也很少會把這些不適任者開除! 而世界上每一個人,在某個地方,都有他不能勝認的職位。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升遷夠多次,他終究會到達那個職位。
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與次數,終究會到達那個無法勝任的職位
這本書透過現象去探討研究,在階級的組織架構之下,公司一直成長,人員一直升遷中就會到達一個無法勝任的職位。非常有趣的探討了許多所謂不適任等級的人,為了掩飾或是自己並未發現的狀況,而產生出許多現象,例如追求圖表文字的精準,反覆無常難以決策。或是衍生許多生理的疾病現象,例如:腸胃疾病,免疫系統。(作者戲稱為:最終職位症候群)但換個角度就是一個人在不適任的情況下產生的高壓身體反應。
這些現象再再描述的與我們常理認知的,一個人應該要努力向上,積極進取,一直向最高職位努力邁進的理解有非常大的落差,也就是當一個人經過多次的升遷達到最終職位,其實對於個人或是企業都是非常不好的狀況。裡面的故事說實話,都非常的有趣,也都非常容易讓你聯想到一些工作職場上看到的人或是主管。
每個不勝任的傢伙,原本都曾經表現良好
這之中有三個部分心得
1.每個不適任的傢伙,原本都曾經表現良好。
這部分我覺得非常有趣,在職場生活之中,許多人在原本的工作場域表現良好,也因此獲得提拔升遷的機會。但經過幾次的升遷之後,原本擅長的工作技能與升遷後所需的技能產生了很大的落差,但未必會被開除,只要他不要落入擾亂階級制度,或是無法支持內部的產出能力即可。
雖然如此負面,但書裡的出發點之一是要達到最終職位,所以如何能夠加快這個升遷路徑的發展也是有做了研究(第四章)。方法有:找到職涯貴人,激發貴人的動力,從基層繞道離開,保持彈性(很多位貴人),雞蛋別放同一個籃子(很多領域的貴人)。而當有機會來臨時,作者的建議就去吧!
好的追隨者無法成為稱職的領導者
2.是否已經到達不適任等級了呢?
不適任的類別有:生理,社交能力,情感能力以及心智能力。也就是當你到達不適任等級時,在這四個面向很可能發生自己無法負荷的狀況。
這裡提了另一個重點:自知之明。也就是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到達不適任等級,反而歸因於許多其它因素導致自己卡在目前的狀態。然後開始衍生出許多防礙工作流程的怪僻,不論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
然而有另一派人,因為查覺了自己已經到達不適任等級,而產生許多可以讓自己過的比較健康快樂的模式:永無止盡的準備,專精枝微末節的小事,以形象掩蓋工作表現。(第13章)。或是製造出自己的假性不適任(第14章),刻意犯一下小錯誤讓主管不認為自己可以再往上升遷。
避免升到最終職位
3.與其一味想往上發展,不如想想如何把現況做的更好
預防:負面思考的力量(思考新職位帶來的不便,或是面對的情況是否自己真的能夠接受)。假性不適任(透過刻意練習的方式,做出不相干的事情來壁免升遷)
安寧:舒緩(利用平行升遷的方式,減緩到達不適任等級的狀況)。
安慰:形象(以形象代替工作表現,追求更大領域的表象)。
處方:思考(不能為了升遷而升遷,而是要透過提升生活的品質,也就是避免到達生命的不適任等級來達成)
不能為了升遷而升遷
最後我想用作者前言的一段話:人偶爾會撇見自己在鏡中的模樣,一時之間認不出鏡中人是誰,便笑了出來,直到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為止。這就是理解發生的時刻,而這本書,就是希望能成為那面鏡子。
我們窮極一生有太多的時間會投入於工作之中,除了必須的透過工作達到基本的生理生存所需,養家活口。持此之外,人生與工作的平衡大概是這幾年討論的議題,可是真的要達成不工作就有財務自由卻實需要很長的一段路。
但換個角度,如果能夠追求到達所謂不適任的最終職位的前一個職位,那也就是工作游刃有餘,又能兼顧人生健康家庭生活的平衡,這應該會是未來幾年的主流,不過前提就像書中所說,我們有所自覺了嗎?
電影,命運好好玩裡面,人生是一個向前不能重來的劇情設定,唯有好好體驗當下,這也才是人生最難能可貴的啊!
#2020/1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