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只有這本書不用再拆一層收縮膜,於是它成了我優先閱讀的對象。
《杏仁》,一個主人公為述情障礙的故事。
述情障礙:很難分辨及理解其他人的情緒,因此會沒有同理心,也無法回應其他人的情緒。
和我像是兩個極端,一個情感豐沛,一個無法分辨情緒。順道想起看過一部韓劇《醫生耀漢》,題材是關於"無痛症",都是特殊且罕見的症狀,旁人聽我提起無痛症說道:「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感覺不到痛。」
我向他分享著自己透過戲劇獲得的啟發,由於無痛症感受不到疼痛,劇中的無痛症患者會時常量體溫,確保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不吃熱食,過著極度自律的生活。不然很容易不長命。
『這樣聽完有沒有覺得,還是當個正常人就好?』
「對,還是正常就好。」
突然想起自己在方格子上看到一篇文章《
我只希望自己不特別》,「能跟其他人一樣」成為最大的夢想。突然也讓我思考著,會希望自己感受不到生理或精神上的疼痛,會不會是一種逃避面對問題的想法呢?
真的有所謂的正常嗎?
回到《杏仁》,除了述情障礙的主角之外,還有埋藏在暴力外表下的柔情少年。
我喜歡他在聽到主角說自己的症狀是天生的後,對主角說:「天生的?這句話是世界上最沒意義的話。」
也喜歡他問著代替他去見自己媽媽最後一面的主角:
「最後,她最後說什麼了?」
『最後抱了我,很用力地。』
「溫暖嗎?那擁抱。」他艱難地如輕語般的開口問。
『嗯,非常。』
他靜靜的哭了。
從許多小細節都可以發現,他不如表象那樣,其實是個內心非常柔軟的少年。
是個,渴望被愛的人。也許從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述情障礙,因為沒有辦法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透過其他讓別人相對無法接受的方式去引起人注意。
記得自己國中跟爸爸同住時,也有和少年一樣的感受。他每天不問我感受,不問我過得好不好,每天就只問:「妳今天書讀得怎樣?」、「有沒有考試,考試準備好了嗎?」
於是在他眼中的我,是叛逆的、脾氣壞的。無論我平常做得再多再好,有什麼是他還是會第一個先指責:「人家說妳很沒禮貌,看到人都不打招呼欸?」而我眼裡的自己是愚蠢的,不值得被愛的。 其實我要的愛也沒有那麼困難,信任、關懷,一個擁抱。而不是直接貼標籤,根據表面下定論,別人一句閒言碎語就投來責備,那種感覺好像在對我的人格進行詆毀,而且做這種事的人還是自己最親近的家人。
我一度覺得,你認為我是怎樣的人,那我就成為怎樣的人。最好把我當成壞人,至少不會用聖母的標準來要求我滿足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漸漸地,當我聽到別人再度誤解,我也懶得再解釋。大人覺得我在姊姊的寶特瓶裡發現有蜈蚣是我抓的,又覺得我說毛巾滑滑的是假的,實則想故意燙傷他。那我就徹底地成為個壞小孩,告訴別人家裡的大人對我不好。同標準的"迴避依附型"那般,害怕再次感受到傷害,不如由我先發制人,"是我不要你,而不是又被你拋棄"。
看過韓劇《我的大叔》,與女主角那樣擔心自己的過去會被翻出來,不想面對他人頭來異樣的眼光而疏離人群;和《杏仁》裡那表面粗魯,內心卻很柔軟的少年;和曾經的我都極其相似。我們都戴上了"堅強"、"冷漠"的面具,與《我的大叔》台詞一樣:「態度能說明一個人的過去,受過傷的孩子總會特別早熟。」
也許現在的社會環境,多數的人都有述情障礙。只感受了不舒服的那些情緒,沒辦法好好感受喜悅和愛。希望每個抱有和標題一樣疑惑的人都能知道,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值得被愛的。你我他,每個人都一樣。只是也許沒有遇到一個懂得愛也會愛的人,給予你完整且健康的愛,那你也可以學習怎麼愛自己。 從閱讀中與作者相互療癒或從電視劇都可以,記得好好擁抱自己,好好生活。
祝福你,一切都好好的
你絕對值得愛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