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06-舉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相對的,「措」就是放下。手足無措,手腳不知道要放在哪裡。
枉就是彎曲,不直的。不是直男的就放下吧。
「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
管理國家,就跟管理自身一樣。身體管理的頭號要務,就是養神,不是養小鬼。中國說「精氣神」,神的解釋要用「我」來看。
意即一切的領導。
神要怎麼養?葛亮不說,阿亮只說治國務在舉賢,幹嘛一開始舉直這裡又要舉賢?因為進入 step by step 的說明模式了。
舉賢,是為了求安。
「我」的所有決定,是基於生存所出發。
肚子餓了要吃飯,口渴要喝水,累了要睡覺。
這叫做判斷的基準。
那麼何謂賢人?讓國家能夠安穩的,就是賢人。
很明顯,像諸葛亮這種宣導要打仗的就不是賢人(笑)。
「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
賢人輔助國家,就像屋裡的柱子。柱是垂直的,樑是水平的。
柱子不能細,細了就會撐不住,同理,輔助的賢人如果「弱」,那國家就會敗亡。
人不分粗細,合則力強,分則力弱。
所以第一個要點就是,輔臣正直的人要多,垃圾人要少,這就是把國家導往安穩的方式。
直是第一步,賢是追求。
「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賢士出於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
木頭直,表示它堅硬。
士人直,表示他賢能。
直木要在樹林中找,賢士要在人群中尋。
嗯?不是廢話?
不是廢話,你看大家都喜歡找「世外高人」,但中國哲學其實說「大隱隱於市」。身為君王要選拔舉用賢才,就要先明白這個「隱」的道理。
「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質於君,明黨相讒。」
有人身懷絕技卻聽任國家混亂,那是因為你把廢物放在跟他一樣的位置。
也有才能高絕無雙之人,他自然不會來跟你跪求官職。(說自己了亮子)
有人則是忠賢孝悌,但是鄉里不推舉他,所以埋沒了。
這句算是五大類裡面比較特別的描述,如果先前沒注意到「諸葛亮」的憤青程度,我可能就看不懂了。
你知道,曹魏這時候也在檢討察舉制度……因為東漢末年這個制度出了大問題。
簡單的說法是「官官相護」。
推薦人在東漢是「地方官員」,他們會受到地方勢力的影響,進而舉薦地方世族子弟。
事實上九品中正制,本身是把推薦人改成「朝廷官員」想要遏止歪風。但那必須建立在「皇權強大」之下。對推薦審核的負責人來說,皇帝沒有比宗族更強大,造成了九品中正制不但啥也沒改善,反而更加深了世族政治。
回到正文。
有的人乾脆隱居來追求自己的志向,按照自己的行為準則來行事。
那同樣也有人雖然想要為國為君效忠,卻被結黨營私的人搞到無法伸張。
諸葛亮這邊提出的五大類,就是「賢人隱處」。
「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採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
有莘氏是商代名相伊尹的母親,相對堯所舉的「逸人」,推估是平民出身的「舜」也是合理。
為什麼不乾脆指名道姓,就是因為「周公採賤」。
姬旦沒有特別提拔誰,但他「禮賢下士」是很有名的。
反過來說,就是古代明君舉用平民,下士,小國之人,而得到賢人來完成他們的太平治世。
所以諸葛亮前面「賢人五隱」偷婊世家大族,並非空穴來風。
「故人君懸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闢四門以興治務,玄纁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矣。」
當我們知道賢人隱藏起來,必須把他們找出來的時候,舉薦就要這麼做。
聲明獎賞,看誰能立下功勞。
設下特殊的職位,準備給特殊的賢人擔任。
庶務官要安排得滿滿當當,聽取天下的意見,讓國家正常運作。
這點我個人覺得很特別。
就像前面諸葛亮說的,治國如治身。今天你連基本作息都不正常,根本不可能知道「哪些東西」能讓你的身體得到更好的提升。
玄纁是黑色和紅色的布帛,稀有產物,是東漢後期聘隱士的「專用道具」。
當你準備好給賢者的位子與待遇,維持國家基本運作,邀請賢士前來……
那麼就會天下歸心,王八蛋自然會遠離你。
是不是覺得過度理想?我們繼續往下看。
「夫所用者非所養,所養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放,玄纁不行,焉得賢輔哉?」
好用的不是你養的那批人,你養的那批人不好用。看不起貧窮跟醜陋的,只以財力跟外貌取人。阿諛奉承的小人得志,忠義正直的人遠離,玄纁也失去了價值……又怎麼會得到賢者的輔佐呢?
「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
失去了賢者的輔佐,國家不安穩,百姓無法安居。自古以來,從沒聽過失去賢者國家不動蕩,得到賢者國家不安穩的。
「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達其貞,士慕玄纁而達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幫每個人挑選他適合的工作,就會混亂。幫每個工作尋找適合的人,才會安穩。聘請賢人就如同嫁娶,難道有女人自己出錢要人家娶她的嗎?
(後來真的有啦,都不要講現代,南北朝最後高歡就是拿了女方的錢)
正因為你給的聘禮合度,嫁到你家的女子才會有合適的表現。你給的玄纁是人家想要的,為你工作的人才會不負其名。
國家,於是安定。
《舉措篇》到這裡,我不會說諸葛亮是因為當代價值觀所以貶低女性。
事實上他對「賢者」也是一樣的看法啊。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每個人行事,都有一個利益的動機。但利益不等於金錢。我們現代比較白話說,叫做每個人都有一個價碼,都有一個自己的理想。你能滿足這個價碼,這個理想,這個人才能為你所用。這屬於最基本的「御下之術」。
《舉措篇》前半是在教判斷舉什麼,後半則是如何舉。
重點便是「玄纁」。
而諸葛亮在最後也「換句話說」給你聽。
周朝為什麼要建立「禮」?
有金融秩序,貨幣才有價值。當政府控制「禮」,控制「價值觀」,政府才能提供「有價值」的事物給賢者。
按照諸葛亮的行文,下一篇就是要說,控制價值觀的方式。
但他要說的並不是經濟政策。
而是「考黜之政」。
考核之道,就是君主手中的利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917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察是甚麼?是辨別。 疑又是甚麼? 紅紫跟朱色容易混淆,宮商兩個音要搞混簡直是音癡了。 看似完美的諸葛亮,其實是個音癡嗎?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諸葛亮的兵法是有流傳下來的,但並非全篇。 陳壽幫諸葛亮整理的「諸葛氏集」,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裡面就有《兵要》跟《軍令》。 唐代的《通典》與宋代的《太平御覽》,也都有部分輯錄。 先看這個。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察是甚麼?是辨別。 疑又是甚麼? 紅紫跟朱色容易混淆,宮商兩個音要搞混簡直是音癡了。 看似完美的諸葛亮,其實是個音癡嗎?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諸葛亮的兵法是有流傳下來的,但並非全篇。 陳壽幫諸葛亮整理的「諸葛氏集」,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裡面就有《兵要》跟《軍令》。 唐代的《通典》與宋代的《太平御覽》,也都有部分輯錄。 先看這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Thumbnail
將軍之勇﹕作決斷的能力。勇於負責、勇於承擔!子曰:仁者必有勇(憲問)。所以「將軍之勇」紮根於膽識——有見識方能有膽:正確的時間點作正確的判斷!涵蓋:設置「停利點」、「停損點」暨「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   ★設置「停損點」: 易中天:人生如果走錯了方向,停下來就是進步!——人生90%的痛苦,來源於不
劣幣驅逐良幣這理論在各各朝代屢見不鮮,像中國早期使用銅幣,卻因番邦大量收購來鑄造兵器,使得政府不使用銅,改使用大眾易見的鐵幣來取代;在公司常常所謂的人事鬥爭,往往都是群眾力量,只要合群的就可以打敗孤立的,烏合之眾也能打敗諸葛孔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是說此道理。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左 傳 【曹劌論戰】     齊伐魯,魯莊公應戰。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問魯莊公憑何應戰,莊公認為他把好衣服與他人分享,曹劌說這是不普遍的小惠。莊公又說祭祀品不多,以真誠祭祀神明,曹劌說這不能獲得神明的信任。最後莊公說,對於訟案一定盡心盡力,曹劌說這是忠誠的表現,可以出戰了。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Thumbnail
將軍之勇﹕作決斷的能力。勇於負責、勇於承擔!子曰:仁者必有勇(憲問)。所以「將軍之勇」紮根於膽識——有見識方能有膽:正確的時間點作正確的判斷!涵蓋:設置「停利點」、「停損點」暨「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   ★設置「停損點」: 易中天:人生如果走錯了方向,停下來就是進步!——人生90%的痛苦,來源於不
劣幣驅逐良幣這理論在各各朝代屢見不鮮,像中國早期使用銅幣,卻因番邦大量收購來鑄造兵器,使得政府不使用銅,改使用大眾易見的鐵幣來取代;在公司常常所謂的人事鬥爭,往往都是群眾力量,只要合群的就可以打敗孤立的,烏合之眾也能打敗諸葛孔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是說此道理。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左 傳 【曹劌論戰】     齊伐魯,魯莊公應戰。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問魯莊公憑何應戰,莊公認為他把好衣服與他人分享,曹劌說這是不普遍的小惠。莊公又說祭祀品不多,以真誠祭祀神明,曹劌說這不能獲得神明的信任。最後莊公說,對於訟案一定盡心盡力,曹劌說這是忠誠的表現,可以出戰了。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