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0|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諸葛亮兵法06-舉措】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相對的,「措」就是放下。手足無措,手腳不知道要放在哪裡。
枉就是彎曲,不直的。不是直男的就放下吧。
「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
管理國家,就跟管理自身一樣。身體管理的頭號要務,就是養神,不是養小鬼。中國說「精氣神」,神的解釋要用「我」來看。
意即一切的領導。
神要怎麼養?葛亮不說,阿亮只說治國務在舉賢,幹嘛一開始舉直這裡又要舉賢?因為進入 step by step 的說明模式了。
舉賢,是為了求安。
「我」的所有決定,是基於生存所出發。
肚子餓了要吃飯,口渴要喝水,累了要睡覺。
這叫做判斷的基準。
那麼何謂賢人?讓國家能夠安穩的,就是賢人。
很明顯,像諸葛亮這種宣導要打仗的就不是賢人(笑)。
「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
賢人輔助國家,就像屋裡的柱子。柱是垂直的,樑是水平的。
柱子不能細,細了就會撐不住,同理,輔助的賢人如果「弱」,那國家就會敗亡。
人不分粗細,合則力強,分則力弱。
所以第一個要點就是,輔臣正直的人要多,垃圾人要少,這就是把國家導往安穩的方式。
直是第一步,賢是追求。
「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賢士出於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
木頭直,表示它堅硬。
士人直,表示他賢能。
直木要在樹林中找,賢士要在人群中尋。
嗯?不是廢話?
不是廢話,你看大家都喜歡找「世外高人」,但中國哲學其實說「大隱隱於市」。身為君王要選拔舉用賢才,就要先明白這個「隱」的道理。
「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質於君,明黨相讒。」
有人身懷絕技卻聽任國家混亂,那是因為你把廢物放在跟他一樣的位置。
也有才能高絕無雙之人,他自然不會來跟你跪求官職。(說自己了亮子)
有人則是忠賢孝悌,但是鄉里不推舉他,所以埋沒了。
這句算是五大類裡面比較特別的描述,如果先前沒注意到「諸葛亮」的憤青程度,我可能就看不懂了。
你知道,曹魏這時候也在檢討察舉制度……因為東漢末年這個制度出了大問題。
簡單的說法是「官官相護」。
推薦人在東漢是「地方官員」,他們會受到地方勢力的影響,進而舉薦地方世族子弟。
事實上九品中正制,本身是把推薦人改成「朝廷官員」想要遏止歪風。但那必須建立在「皇權強大」之下。對推薦審核的負責人來說,皇帝沒有比宗族更強大,造成了九品中正制不但啥也沒改善,反而更加深了世族政治。
回到正文。
有的人乾脆隱居來追求自己的志向,按照自己的行為準則來行事。
那同樣也有人雖然想要為國為君效忠,卻被結黨營私的人搞到無法伸張。
諸葛亮這邊提出的五大類,就是「賢人隱處」。
「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採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
有莘氏是商代名相伊尹的母親,相對堯所舉的「逸人」,推估是平民出身的「舜」也是合理。
為什麼不乾脆指名道姓,就是因為「周公採賤」。
姬旦沒有特別提拔誰,但他「禮賢下士」是很有名的。
反過來說,就是古代明君舉用平民,下士,小國之人,而得到賢人來完成他們的太平治世。
所以諸葛亮前面「賢人五隱」偷婊世家大族,並非空穴來風。
「故人君懸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闢四門以興治務,玄纁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矣。」
當我們知道賢人隱藏起來,必須把他們找出來的時候,舉薦就要這麼做。
聲明獎賞,看誰能立下功勞。
設下特殊的職位,準備給特殊的賢人擔任。
庶務官要安排得滿滿當當,聽取天下的意見,讓國家正常運作。
這點我個人覺得很特別。
就像前面諸葛亮說的,治國如治身。今天你連基本作息都不正常,根本不可能知道「哪些東西」能讓你的身體得到更好的提升。
玄纁是黑色和紅色的布帛,稀有產物,是東漢後期聘隱士的「專用道具」。
當你準備好給賢者的位子與待遇,維持國家基本運作,邀請賢士前來……
那麼就會天下歸心,王八蛋自然會遠離你。
是不是覺得過度理想?我們繼續往下看。
「夫所用者非所養,所養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放,玄纁不行,焉得賢輔哉?」
好用的不是你養的那批人,你養的那批人不好用。看不起貧窮跟醜陋的,只以財力跟外貌取人。阿諛奉承的小人得志,忠義正直的人遠離,玄纁也失去了價值……又怎麼會得到賢者的輔佐呢?
「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
失去了賢者的輔佐,國家不安穩,百姓無法安居。自古以來,從沒聽過失去賢者國家不動蕩,得到賢者國家不安穩的。
「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達其貞,士慕玄纁而達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幫每個人挑選他適合的工作,就會混亂。幫每個工作尋找適合的人,才會安穩。聘請賢人就如同嫁娶,難道有女人自己出錢要人家娶她的嗎?
(後來真的有啦,都不要講現代,南北朝最後高歡就是拿了女方的錢)
正因為你給的聘禮合度,嫁到你家的女子才會有合適的表現。你給的玄纁是人家想要的,為你工作的人才會不負其名。
國家,於是安定。
《舉措篇》到這裡,我不會說諸葛亮是因為當代價值觀所以貶低女性。
事實上他對「賢者」也是一樣的看法啊。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每個人行事,都有一個利益的動機。但利益不等於金錢。我們現代比較白話說,叫做每個人都有一個價碼,都有一個自己的理想。你能滿足這個價碼,這個理想,這個人才能為你所用。這屬於最基本的「御下之術」。
《舉措篇》前半是在教判斷舉什麼,後半則是如何舉。
重點便是「玄纁」。
而諸葛亮在最後也「換句話說」給你聽。
周朝為什麼要建立「禮」?
有金融秩序,貨幣才有價值。當政府控制「禮」,控制「價值觀」,政府才能提供「有價值」的事物給賢者。
按照諸葛亮的行文,下一篇就是要說,控制價值觀的方式。
但他要說的並不是經濟政策。
而是「考黜之政」。
考核之道,就是君主手中的利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