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2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為什麼把中國稱為「支那」是歧視?支那原非歧視詞彙?!

「支那」是古代印度梵語對中國的稱呼,詞意代表「遠方之國」或「文物之國」,有專家認為此發音來自於中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的上古音「Chin」,傳入梵語後變成「Cina」,此後隨著佛教傳播,日本、韓國、吐蕃等國也使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之後再傳播至歐洲,變成英文的「China」。 如果英文、日文對中國的傳統稱呼,詞源都是相同的,為何中國人特別排斥「支那」,卻不會討厭「China」呢?
圖為孫文於1900年編纂的〈二百九十五萬分一支那現勢地圖〉,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圖為孫文於1900年編纂的〈二百九十五萬分一支那現勢地圖〉,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日益強大,在甲午戰爭戰勝中國後越來越驕傲,開始輕視中國人,從此「支那」逐漸有了歧視的含意。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中華民國」此國號並未獲得日本認可,日本決定以「支那」或「支那共和國」來稱呼中國。1930年國民黨向日本抗議,要求日本政府不要再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日本官方遂改以「中華民國」為官方稱呼。不過1937中日戰爭爆發後,長達八年的時間日本皆重新以「支那」稱呼中國。 隨著日本戰敗投降,日本官方與民間不再使用支那一詞代表中國。但隨著當代中共霸權的擴張,支那一詞又逐漸出現在台灣和香港的社會當中,例如台灣人通常稱台灣華語中的「中國用詞」為「支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昇入Formosa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