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聊心室》悲傷的重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但我的時間已暫停太久了。」
個案O,55歲,憂鬱症病史,五年前十歲的兒子被謀殺身亡之後,承受不了打擊而辭掉了原本工程師的工作,當時的婚姻也因此觸礁,現在靠著一點存款和失業救濟金過活,一個人承擔著生命最不可承受之重。
其實,O很討厭現在的自己,過去的他樂觀積極,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他總是盡心盡力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面對生活也從沒怠惰過; 然而,現在的他卻整天待在家,很想做些什麼卻提不起勁,儘管能勉強維持生活,內心的空洞卻一點一滴地將他吞噬,除了失去,他一無所有。
『喪子的父母沒有特定稱謂,因為無以言表,沒有任何詞彙能表達出那種無以復加的痛苦』我之前分享《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這部韓劇的時候,曾經提到這句令人心碎的台詞。在許多與悲傷有關的心理學研究中,喪子之痛被描述為最難以承受的痛苦,因為孩子代表了希望和夢想,他們的成長和可能性是無可限量的,所以當父母失去孩子的同時,彷彿也一同失去了所有美好的期待和想像。除此之外,如果孩子還是嬰幼兒時就過世了,父母內心會產生一種錯過的失落感,無論是無法陪著孩子玩耍、讀書的失落,還是孩子再也沒有機會上學、工作或結婚生子的失落,某種程度上,父母會感覺自己給予孩子的承諾也一併被抹煞,一部分的自己似乎也隨著孩子的死去而死去了。
我想,對於O而言也是如此吧,從孩子出生時的喜悅,到第一次會說話、走路的感動,那十年之間,他付出了多少心血養育,又犧牲了多少來確保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O說,作為一個父母,他不求孩子大富大貴或多成功,只求他們能在充滿愛的環境好好長大,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但他始終沒料到他以為會永遠存在的父親的這個角色,竟然在一瞬間就被奪走。說著說著,O問我是否能想像他的痛苦,我沒有回答,我知道我不能。
如果說哀傷能夠被放在天秤上衡量,或許可預期的死亡比突如其來的死亡更容易接受?
研究所時,我的畢業論文就是關於哀傷和哀傷輔導,當時讀了許多資料和文獻,記得其中有幾篇文章提到預期與非預期死亡的差別,預期死亡通常因慢性疾病而過世,非預期死亡則可能是自殺、他殺、意外等等因素,這兩者都會給當事人的身心狀況和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但非預期的死亡往往帶來更嚴重的創傷,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當事人是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面對所愛之人的死,最後連說再見和表達情感的機會都沒有。相反地,如果是可預期的死亡,當事人可能早已知道所愛之人的生命期限,雖然艱難,但剩下的時間能作為一種緩衝,讓當事人逐步接受和放下。
然而,無論是預期或非預期死亡,失去的是誰或失去的形式為何,我始終認為哀傷是無法被比較的, 它或許可以被大致定義或歸類,但死亡的意義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每個人的反應和療癒的方式也不一樣,他更不能被輕易的病理化, 如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中的持續性複雜哀痛疾患(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Disorder),裡面將許多人在至親去世後的身心反應列出,像是想到摯愛時會經歷強烈的悲傷和痛苦、避免接觸任何讓自己想起摯愛的事物、長期無法接受至親死亡的事實、無法信任他人等等,而當這些情況超過一年時,當事人就會被診斷為持續性複雜哀痛疾患。
當我第一次知道這個疾病時我很驚訝,因為在東方國家中,摯愛過世帶來的傷痛是再正常不過的,如果是古代,兒女失去父母後還得戴孝三年,但現在人講求簡便,才將服喪的時間縮短。不過,就算時間被縮短了,我認為悼念摯愛的人並沒有所謂正常或不正常的表現,時間的長短也不該有所限制。如果我是O,經歷了他所經歷的痛苦,那我或許也會和他一樣,甚至會花更久的時間,仍久久無法釋懷、遺忘,更別提與哀傷共處了。
與哀傷共處的儀式感
「心理師,我到底該怎麼走出來?」O最後這樣問我。
其實,面對哀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同前面提到的,每個人對悲傷的處理都不同,也沒有所謂正確的悼念方式。但根據研究,當至親過世後,如果當事人參與越多悼念的儀式,且是與其他親朋好友一起悼念時,當事人接受死亡和重新適應新生活的速度就越快,像是參與葬禮之後,家人們好幾天都聚在一起,就算沒有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悲傷,也會透過群體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感受而獲得療癒。
儘管時間無法倒轉,O也無法改變自己這五年的生活,但O能改變現在,也許在兒子的下個忌日寫一封信、送一束花、買他最愛的玩具車,撥通電話給久未聯絡的前妻或朋友,整理遲遲不敢處理的遺物。
也許,O能在某天領悟,兒子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而他,幾年來在懊悔與苛責之間擺盪的自己,足夠了,可以被原諒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贊助我一杯咖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正職心理師,其餘時間喜歡寫作跟記錄生活,最近開始挑戰寫旅行日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個案J,50歲,在失業之前是一間餐廳的主管,然而那也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 J 好不容易剛升上主管,興奮的準備接手公司旗下的三間餐廳,心裡想著熬了這麼久終於成功了,終於不是家人眼中的失敗者,可以揚眉吐氣了。 其實對於 J 來說,他要的很簡單,就是在辛苦了二十年之後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業,有自己的家; 他
個案I,40歲,無精神病史,無藥物濫用史,第一次接受心理評估。一年前 I 的父親過世之後,I 就深受打擊,每天食不下嚥也總是睡不好,但幸好有幾個家人跟好朋友的陪伴,I 也不至於絕望到不想活著。「但就是一種我好像在這,又不在這的感覺」- 這種解離的狀態,I 從來沒感受過,好幾度以為自己瘋了,問我他正常
D,今年72歲,憂鬱症、焦慮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第二次因自殺未遂住院,上一次大約是十年前。 雖然這並不是D第一次被強制就醫,今年對她來說卻特別難熬。因為才剛過完生日,幾天後就被送到精神病院來。『應該沒人比我更慘了吧』- D無奈的對我說。 但說實話,D真的不是特例。我接過好幾個病患都是在生日前後兩天
我對C的印象特別深,因為她是我第一個接觸的視障個案。 C小姐,29歲,思覺失調症。第四次被強制就醫,此次住院原因為在精神療養院毆打護士。 第一次見到C的時候,我特別緊張,因為從來沒有接過是身障者的個案,怕自己會講錯話或者哪個部份做的不周到。但當我坐下來跟C談話時,不禁被她所展現出來的不拘及奇幻的言談
原來婚姻不是從此永遠幸福的在一起,是柴米油鹽還有你們我們他們。 B先生,24歲,憂鬱症。第一次被強制就醫,原因是計畫透過服藥過量來結束生命。沒有病史。目前已婚四年,正在辦離婚手續,有份穩定的工作。 B看起來比他的真實年齡成熟一些,言談舉止斯文而有禮貌 ; 以一個第一次進入精神病院的人來說,可以說是相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個案J,50歲,在失業之前是一間餐廳的主管,然而那也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 J 好不容易剛升上主管,興奮的準備接手公司旗下的三間餐廳,心裡想著熬了這麼久終於成功了,終於不是家人眼中的失敗者,可以揚眉吐氣了。 其實對於 J 來說,他要的很簡單,就是在辛苦了二十年之後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業,有自己的家; 他
個案I,40歲,無精神病史,無藥物濫用史,第一次接受心理評估。一年前 I 的父親過世之後,I 就深受打擊,每天食不下嚥也總是睡不好,但幸好有幾個家人跟好朋友的陪伴,I 也不至於絕望到不想活著。「但就是一種我好像在這,又不在這的感覺」- 這種解離的狀態,I 從來沒感受過,好幾度以為自己瘋了,問我他正常
D,今年72歲,憂鬱症、焦慮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第二次因自殺未遂住院,上一次大約是十年前。 雖然這並不是D第一次被強制就醫,今年對她來說卻特別難熬。因為才剛過完生日,幾天後就被送到精神病院來。『應該沒人比我更慘了吧』- D無奈的對我說。 但說實話,D真的不是特例。我接過好幾個病患都是在生日前後兩天
我對C的印象特別深,因為她是我第一個接觸的視障個案。 C小姐,29歲,思覺失調症。第四次被強制就醫,此次住院原因為在精神療養院毆打護士。 第一次見到C的時候,我特別緊張,因為從來沒有接過是身障者的個案,怕自己會講錯話或者哪個部份做的不周到。但當我坐下來跟C談話時,不禁被她所展現出來的不拘及奇幻的言談
原來婚姻不是從此永遠幸福的在一起,是柴米油鹽還有你們我們他們。 B先生,24歲,憂鬱症。第一次被強制就醫,原因是計畫透過服藥過量來結束生命。沒有病史。目前已婚四年,正在辦離婚手續,有份穩定的工作。 B看起來比他的真實年齡成熟一些,言談舉止斯文而有禮貌 ; 以一個第一次進入精神病院的人來說,可以說是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剛過完父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過節或送禮物呢? 我父親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們家一直以來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所以我根本沒注意到那天是父親節。 8/8那天,和朋友聊天時,他忽然問我:『欸,DT,你會想你爸爸嗎。』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天是父親節。
要讓一個人最痛苦不是千刀萬剮, 而是殺人誅心, 讓他心裡面一輩子痛苦, 才是最痛苦的, 我為什麼會得解離性失憶症, 就是因為我的敵人知道我的心理素質很強大, 所以他選了我心裡的突破口, 就是我的小孩, 進行一個殺人誅心的動作, 他的動作對他來講, 他覺得很正確, 因為除掉了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如果子女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會在他們身上加倍感受,而人生的起伏又是不可避免的,那通往幸福的道路或許便是重拾快樂的能力吧!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如果生命在這個當下結束,心中會懷抱遺憾,還是灑脫離去? 但恨是如何恨,死去了還恨嗎,是否成為傳說中的厲鬼纏身,將盈滿怨懟的精魂殘勾於塵?灑脫,又該如何脫盡這一世的悲歡離合,無論滋味苦甜都努力度過的此生啊,當看見生命盡頭時,能半點不留戀地走出深刻回憶的軀體?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與萬物重啟之源
Thumbnail
今天 過凌晨12點了 應該說昨天 完成我爸告別式及花葬儀式 人生正式走入‘’孤兒‘’階段 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 孤單寂寞是沒有的, 莫名空虛倒是在黑夜襲來。 我的父母來到世上走一遭花了七十餘年, 得到了什麼? 失去了什麼? 開心與否? 痛苦與否? 在蓋棺論定時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剛過完父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過節或送禮物呢? 我父親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們家一直以來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所以我根本沒注意到那天是父親節。 8/8那天,和朋友聊天時,他忽然問我:『欸,DT,你會想你爸爸嗎。』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天是父親節。
要讓一個人最痛苦不是千刀萬剮, 而是殺人誅心, 讓他心裡面一輩子痛苦, 才是最痛苦的, 我為什麼會得解離性失憶症, 就是因為我的敵人知道我的心理素質很強大, 所以他選了我心裡的突破口, 就是我的小孩, 進行一個殺人誅心的動作, 他的動作對他來講, 他覺得很正確, 因為除掉了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如果子女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會在他們身上加倍感受,而人生的起伏又是不可避免的,那通往幸福的道路或許便是重拾快樂的能力吧!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如果生命在這個當下結束,心中會懷抱遺憾,還是灑脫離去? 但恨是如何恨,死去了還恨嗎,是否成為傳說中的厲鬼纏身,將盈滿怨懟的精魂殘勾於塵?灑脫,又該如何脫盡這一世的悲歡離合,無論滋味苦甜都努力度過的此生啊,當看見生命盡頭時,能半點不留戀地走出深刻回憶的軀體?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與萬物重啟之源
Thumbnail
今天 過凌晨12點了 應該說昨天 完成我爸告別式及花葬儀式 人生正式走入‘’孤兒‘’階段 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 孤單寂寞是沒有的, 莫名空虛倒是在黑夜襲來。 我的父母來到世上走一遭花了七十餘年, 得到了什麼? 失去了什麼? 開心與否? 痛苦與否? 在蓋棺論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