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天賦的學校教育

    忽視天賦的學校教育

    這是出自於「讓天賦自由」這本書中的一小段短文。

    許多我見過最聰明,最富創造力的人,在學校的表現不見得優異。

    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能做的事,也不了解真正的自我,

    直到他們脫離學校,從所受的教育中「恢復原狀」。

    作者出身在英國利物浦,一九六0年代就讀於當地的利物浦學院,

    市區的另一端還有利物浦專科學校 ,其中一位學生就是保羅‧麥卡尼〈paul MC Carthey〉。

    麥卡尼在校期間多半處於遊手好閒的狀態。回家不好好讀書,

    課餘時間乎全用來聽搖滾樂、學彈吉他。事後證實,這對他是個明智的選擇,

    在他參加室內某次學校園遊會而結識藍儂之後,更是如此。

    他們彼此欣賞,最後決定與喬治‧哈理遜、林哥‧史達組團,命名為「披頭四」。這可真是個好主意!

    一九八0年中期,利物浦學院與利物浦專科學校均已關閉,校內建築成了閒置的空屋。

    但後來也都分別重新啟用。開發商將我的母校改建為豪宅,這是相當大的轉變,

    利物浦專科學校現在已經改為力物浦表演藝術學院,如今在歐洲屬於表演訓練的頂尖機構。

    這個學校最主要贊助人就是麥卡尼,他讓當年那些老舊蒙塵的教室,如今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他們做的都是麥卡尼當年的夢想:創作音樂,或學習各種形式的舞台表演。

    利物浦表演藝術學院草創時期,我也曾參與其中,因而在十週年校慶時,

    學校董事決定頒贈「親善人事獎」給我。我回到利物浦,在畢業典禮上接受麥卡尼爵士頒獎,

    並對畢業生發表演說。我當時就提出了本書的理念:「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熱情與天賦,

    但學校通常無法在這方面幫上忙。事實上,經常都是幫倒忙。

    麥卡尼爵士當天也上台致詞,並直接回應了我的發言。

    他表示自己一向熱愛音樂,卻不喜歡學校的音樂課。

    老師們以為,只要讓孩子聽一些發出雜音的古典音樂唱片,就是在傳授音樂賞析。

    他認為這就跟學校裡其他事物一樣無聊。

    他告訴我,在整個求學期間,

    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人注意到他有一絲絲音樂天分。

    他曾經想加入利物浦教堂唱詩班,卻遭到拒絕。他們說他的歌喉不太好。真的嗎?

    這個唱詩班的水準有多高?唱詩班的水準可以有多高?出乎意料的是,

    他們當年拒絕年輕的保囉‧麥卡尼,後來卻演唱了兩首麥卡尼的經典名曲。

    天賦遭到學校忽略的,並不只麥卡尼一個。貓王也曾被學校的合唱團拒絕,

    指稱他的聲音會破壞大家的和聲。如同利物浦教堂一般,

    這個合唱團這麼做是為了維持水準。但大家也都明白,他們成功阻止貓王加入後,

    又締造了多崇高的成就呢?

    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這些故事若都是單獨個案,自然沒有必要在此描述。但是實並非如此,

    有好多人物,過去在校成績都不理想,也不愛上學。當然,在校表現良好,

    並認可教育體系貢獻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許多人在畢業或輟學之後,

    依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天賦,也無法決定未來的方向。

    大多人認為自己擅長的領域無法獲得學校重視,也有太多人認為自己一無所長。

    教育系統灌輸給學生非常狹隘的「智力」與「能力」,同時又高估了特定的資質與才能。

    因此造成學校漠視其他能力的重要性,也忽略了這些能力對於維繫個人與社群生命的影響力。

    在這種階級導向,一體適用的教育方式下,天性不適合這種學習方式的人,便逐漸遭到邊緣化。

    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或學校,鮮少讓舞蹈的地位跟數學一樣。

    然而我們知道,許多學生只有在身體活動的時候,才能專注。

    有些人,自開始跳舞或運動之後,「所有」的學科都跟著進步了。

    他們就是屬於「必需舞動身體才能思考」的族群。尤其現在這個時代。

    如果孩子過於躁動,大人就會餵他吃藥,然後叫他不要亂動。

    目前的教育系統也嚴格限制了師生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學科能力非常重要。

    但其他的思考方式也同樣重要。有些以視覺思考的人,可能以單一、非視覺的方式授課,

    而永遠沒機會發現自己其實對某些特別科目或範疇深具興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