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考笨了----文/洪蘭教授

    別把孩子考笨了----文/洪蘭教授

    天下雜誌第478期

    《讓天賦自由》的作者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最近寫了一本書,說他與業界領袖座談時,他們都抱怨學校教不出他們迫切需要的人才。

    但是,當他請他們寫出所需要的人才究竟需要甚麼樣的條件時,寫出來的竟然是:

    能思考、有創意、有自信、能溝通、能寫、能算、能分析資料、也能協助貫徹執行。

    這些條件其實是大家熟知的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力:創造力、人文素養、人際溝通、

    合作精神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那麼,為什麼已經知道了,還是教不出來呢?他發現,是做的方式不對。

    雖然全世界的政府都編大筆預算在教育上,

    但是都朝減少課堂人數、縮小課程範圍、加強主科項目著手。

    他們都做了同樣的錯誤:相信考試。羅賓森說,考試制度阻礙學校發展,

    限制老師選用適當教材的專業判斷空間。

    羅賓森說的對,現在教育企業和文化界都面臨共同的挑戰,

    而這挑戰正因這三個領域之間毫無接觸而日益嚴重。

    他認為解決之道再打好上游教育的基礎。他說教育原本應該帶領我們從幼稚邁向成熟,

    並把激發創造力是為目標之一,但是正因對教育有這個憧憬,反而使我們看不清教育失職的地方。

    教育本來應該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現在的學校卻在訓練考試能力。

    為了考一百分,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準備,

    無暇顧到人際關係,更不要說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孩子看到帶皮的水果便不知所措,難怪許文龍先生說:「考試把孩子考笨了。」

    東方父母對分數的執著只能用「走火入魔」來形容。

    父母會因為孩子沒有考到一百分,就叫他不要進這個家門。老師會少一分打一下,

    不管這張卷子題目出得好不好,能否實際反應出學生的程度。

    教育其實不必考那麼多,只要考必備的基本常識就夠了,那些隨時可以查得到的知識不必考。

    有一句諺語很好:「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做,我會了解。」

    不要考這麼多時,便能把時間省下來讓學生去思考,讓他們有時間去解決問題。

    最近有個國小學生發明了瀝乾廚餘水分的工具,的ˊ了國際發明獎。

    他說,如果沒有替媽媽倒垃圾,他便不會想到一包垃圾為什麼會這麼重。

    打開看後,發現大部分是水。他利用離心力把水瀝出去澆花,除於去做堆肥,得到了這個獎。

    多給老師一些教學的空間,多給孩子一點發呆的時間,創造力和想像力才可能出來,

    孩子才可能保持敏銳的感觸。

    畢卡索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如何使他們在長大後,仍然還是個藝術家。」

    所以,不要用考試考掉了他們的好奇心、嘗試創作之心。

    如果學生都窩在教室內背書、準備考試,創造力從何而出?

    教育者應該認清未來世界的需求,給孩子接觸生活,解決問題的機會,

    不要再製造一批批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學生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能思考、有創意、有自信、能溝通、能寫、能算、能分析資料、也能協助貫徹執行

    蒲公英一直在說的這些能力,似乎開始被重視了。

    講考試不要以為那是國小以後的事,觀念建立不能從國小才開始。

    懂得把握學齡前的黃金時期的家長才是有智慧的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在挑選幼兒園時,我們總會聽到他們的擔憂,這擔憂當然來自於〝聽說〞!

    當然認同開放教育的家長,會在聽說後,再來了解,

    其實不難分辨家長們的動機,他們已經開始知道要為孩子的未來多費點心,

    不願孩子的未來可能因為聽說,而少了讓他們接觸更好的教育的機會。

    就像洪蘭教授說的「不要再製造一批批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學生了。」

    孩子會發問、會思考是一項能力,傳統教育下的老師或許還在接受衝突與適應,

    但我們不可否認孩子的能力而貼標籤。

    所以,「不要用考試考掉了他們的好奇心、嘗試創作之心。

    如果學生都窩在教室內背書、準備考試,創造力從何而出?」真的值得深思!  後記/黃莉莉所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