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政見引起眾怒,內容出現各式各樣歧視類型,可說是歧視小百科。其實近年從鮭魚之亂、日本高中生舔醬油瓶到今日的歧視政見,我認為都是類似的事,也就是:
「越過道德的邊境,我們走過法的禁區。享受幸福的錯覺,誤解了快樂的意義。」
他們這些人把格調降得太低,誤解了快樂與有趣,失去了質感與品味,非常糟糕。
而政見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後,有校友發布匿名文章(先不論文章真實性),聲稱要帶領著其他校友一起進行業界、學界封殺。當人資的一聽到封殺,就會開始皺眉:要怎麼封?
將姓名與身分證字號列入黑名單,開職缺、收履歷後進行比對篩選,有在黑名單內的人就踢掉。面試一輪後若要繼續收履歷,就要再執行一次黑名單比對,而且往後每開一個職缺就要執行好幾次。
那封殺要封幾年才合理?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開車撞死人的都已經出獄趴趴走了,人資還在拿著一份名單封殺一個十年前犯錯的小屁孩,究竟要花多少心力在做封殺這件事?
若要用人資的方式處理,我認為根本是從提升面談技能來著手,看穿帶有歧視觀念的應徵者,正確地淘汰以避免影響公司。
遇到犯錯但已改過向善的人,給予機會又何妨,所以管理者在一時的激情激動過後,還是要好好思考以妥適的方式來處理,不要苦了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