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有國際觀嗎?

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每個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國際觀,這會是未來的競爭力,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有非常好的國際觀,但個人認為有五個面向:語言是建立國際觀的敲門磚、了解並尊重異國文化、嘗試探索與創造、懂得分享就越懂得同理、認識自己,每個人都能成為台灣的驕傲。
這兩天網路上風風火火的傳播著名人到台大致詞的相關訊息,先用道地的台語開場,緊接著就是用流利的英文致詞,九歲後就移民美國,英文形同母語不稀奇,但還能說著家鄉話就不簡單,我想起先前一個領隊朋友說的:「越本土,躍國際。」少不了有人會盛讚這是台灣的驕傲。
恰巧今天看到朋友在臉書分享,在越南趁空旅遊時遇上一個自學英文的當地導遊,流利的介紹當地的文化歷史,讓我勾起去年十一月,同樣在越南半日的city tour中遇上的當地導遊,流利的英文介紹景點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兩個本地年輕人讓旅人對他們的國家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若不是因緣際會當了國際業務,大概也沒機會開始建立自己的國際觀,雖然不敢說自己是個有大國際觀的人,但每次只要聽到多數家長認為讓小孩會說一口好英文,就有國際觀的迷思,總是苦笑,何況在現行教育制度下,大部分的外語學習都用於通過考試,並不能真的做到與人溝通的目的,有沒有國際觀,不僅是選用業務的考量,事實上也是海島台灣每個人都應該要具備的未來競爭力。
語言只是敲門磚,從語言中探索他國文化。
不管學習什麼樣的外語都好,除了因應一些資格要求需要拿到認證外,其實每個語言的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我記得當年到馬來西亞出差時,客戶教我在當地點黑咖啡要說:「嘎逼歐」,沒錯,聽起來就像台語,華人在當地佔有一定的比例,福建以及廣東移民的家鄉話和當地語言融合,後來形成大家都理解的字,更別提古老印歐語系衍生出現今的拉丁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等,所以西文和義大利文聽起來總有許多相似之處。猶記得我曾在國外接聽過公司來電,自然切換到台語溝通,掛上電話後,身旁的外國人看著我說:「原來中文聽起來這麼好聽,像歌一樣的旋律,我要去學中文。」我笑著跟對方解釋我說的是台灣話,但台灣話確實比國語來得更為優美,台語的聲調比國語多,難怪在外國人耳裡聽起來像是歌曲。
語言是建立國際觀的敲門磚,每個人都該去學一門外語。
了解並且尊重異國文化,全世界不是圍繞著自己而轉。
疫情剛解封時,台灣旅客到日本旅遊數次上新聞版面,常常看到底下網友一片謾罵,認為丟臉丟到國際去,包含我自己在內,即便做了十多年國際業務,也難免還會時常用台灣慣有思維去看世界,就以台灣普遍的共食現象來說,大家一起分享沒什麼,但在某些國家眼中,卻不見得能接受,猶記得德國客戶在當地招待我們吃飯時,特別提到知道我們喜歡分享食物,所以他請餐廳準備空盤給每個人,然後每道菜都多要一付刀叉,讓我們方便分食,一個小舉動,充分展現他對我們文化的了解以及尊重。
去年德國行,因緣際會碰上台灣女孩們的聚會,她們都是不同因素遠嫁德國,令我驚訝的是他們都堅持小孩要會說媽媽的話,所以在整室十多個混血兒中,每個孩子跟媽媽都說國語,跟爸爸或者是小朋友間則使用德語,這些媽媽們長期居住在德國,每個人都能說上流利的德語,但我看在場的德國爸爸們,完全不介意孩子在多語環境成長,甚至覺得同時幹受兩種文化還不錯,我不禁想到佔台灣人口一定比例的外籍配偶,有多少家庭願意讓孩子會說媽媽的話?有多少人願役了解進一步尊重這些外籍人口的文化?
台灣已經是多元種族並存的國家,不論是本地族群還是國外移民,多認識了解這些國家,很快就會知道地球不總是繞著自己轉。
嘗試、探索與創造。
出差到不同國家時,我喜歡透過一些當地日常嘗試一些新事物,最簡單的就是食物。比如說我十分喜愛的印度烤餅,從當地人口中知道這主食因著區域而有所不同,近一步查詢才知道這是古遠時代從中東流傳而來,又比如說亞洲各地都有的咖哩,從印度起源,因為英國殖民被引進歐洲,據說日本從英國哪裡知道咖哩,後來改良配方,而鄰近國家也是從印度引進改良配方。
嘗試通常都是好奇心驅使,但嘗試過後的體驗往往就會引發進一步探索的動力,很多時候業務創造的不僅是商機,還有許多的客戶回憶,再也沒有什麼比共同回憶更好的客戶關係連結,就算不是做生意,如果在每段旅程都能連結當地的友人,我想這些異國文化就會創造出不同的人生。
懂得分享就越懂得同理。
即使不同國家的人,也會有相似的生活經驗,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相同的嗜好(車、酒、旅行等),比如人際關係(親子、朋友、伴侶等)。我記得和客戶分享過與離世至親前最後的相處時光,也分享過旅程中的趣味。我始終相信能夠打動人心都是來自於同理,而越樂於分享就越能練習同理他人。
認識自己,你也可以成為台灣的驕傲。
說「使命感」太沈重,但就像我跟同樣做國外業務朋友說的,不管是以前一卡皮箱提著做國貿的前輩們,或者是現在身處國貿前線的我們,還是未來也站上國際舞台的後輩,我都覺得另一種身為國際業務的價值與成就,來自於很多外國人從我的口中認識台灣,我成為這些外國人對台灣的第一印象,就像前輩們創造MIT品牌在國際間寶貴的價值,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對國際業務來說,是件很美好的事。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各式各樣的賽事也好,在專業領域上突出創新也可以,或者是各種類型的學術研討以及文化交流,接觸更多不同文化,就會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文化,找到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台灣的驕傲。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之建構自己的國際觀
#越在地越國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